食品商务网首页
产品中心
食品招商
会员商务室
展会论坛
食问实答
资讯
最新
市场
大事件
新品
原料
展会
进出口
行情
营销
规范
活动
工具
问答
食价搜
报告
供需
求购
产品
食料通
新品库
登录
首页
回答
问题
提问
通知
消息
阴干之后成“乳胶”,含乳饮料能喝吗?
回答
仪器分析
阴干之后成“乳胶”,含乳饮料能喝吗?
媒体总喜欢煽风点火,而不是公正报道,让读者自己判断。
关注问题
已关注
回答
0条评论
邀请回答
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腐朽旳嗜好
|
2019-10-19
登录
后参与回答
登录
后参与评论
7人参与回答
熊扑
,食品检验员
2019-10-20回答
我的观点!是要注意“叠加效应”而不是善意的提醒
4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时光匆匆的小流年
,食品研发
2019-10-20回答
通过这样的方式检验的结果自然不能说明问题。
5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少女裙摆
,食品检测技术支持经理
2019-10-20回答
感觉对于老百姓来说喝“营养快线”是为了加强补充营养,而不是为了补充添加剂。所以“营养快线”还是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10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へ小格调
,食品检测销售
2019-10-20回答
很多新闻只是误导消费者,
1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维纳斯的ai
,标书专员
2019-10-20回答
好吧,既然它没什么营养,为什么要叫营养快线呢?
3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作怪
,生产供应链主管
2019-10-20回答
其实给大家一个机会重新认识饮料添加剂,至于善良的民众会不会被坏人利用就不好说了
7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若白驹过隙
,食品机械工程师
2019-10-20回答
一、饮料为什么会成胶?只要看到“胶”,人们就会想起塑料。塑料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但是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东西并不都是塑料。食物中,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也可以聚合成胶。我们通常吃的皮冻、豆腐、果冻、腐竹、凉粉、米粉、鸡...
显示全部
一、饮料为什么会成胶?只要看到“胶”,人们就会想起塑料。塑料是由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但是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东西并不都是塑料。食物中,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也可以聚合成胶。我们通常吃的皮冻、豆腐、果冻、腐竹、凉粉、米粉、鸡蛋羹等等,就是不同的食品成分所成的“胶”。蛋白质是一种可以成胶的高分子物质。在各种乳饮料中,除了牛奶蛋白,还会加入一些“增稠剂”来改善口感,增加稳定性。营养快线中使用的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瓜尔胶和黄原胶,它们都是食品上常用的“食用胶”。实际上,它们除了作为食品添加剂起到“功能”的作用,本身还是膳食纤维。对于现代都市里的多数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这些食用胶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营养成分”。它们也没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组(JECFA)和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都没有使用限量,可以“按照需求使用”。在含乳饮料中的水蒸发之后,牛奶蛋白和这几种胶的分子互相纠缠在一起,宏观看来,就是成为了微博中所说的“乳胶”。二、添加剂“叠加效应”只是毫无价值的“善意提醒”微博中使用了“竟含有11种添加剂”这样的春秋笔法,暗示读者添加剂有害,而11种添加剂更是不可接受。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两千多种,国际上的更多。每一种食品添加剂要被批准,其安全性都经过了充分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途径和所需要的量。危害途径相同的会归为一类,计算含量的时候会加在一起算。比如营养快线中有三聚磷酸钠,国家标准是每公斤乳制品中不超过5克磷酸根,而对人的安全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70毫克(大致相当于成年人每天4-5克)。如果某种商品中同时使用三聚磷酸钠和别的磷酸钠盐,就会加在一起来算是否超标。如果是不同的“危害途径”,比如说三聚磷酸钠和安赛蜜,就没有“叠加”的问题。营养快线中使用了11种食品添加剂,这在现代配方食品中很平常。除了前面提到的3种增稠剂,还有柠檬酸、乳酸、柠檬酸钠也因为没有安全性方面的担心,在食品中也没有用量限制,而由生产者“按需使用”。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它们的甜度都是蔗糖的200倍左右,要吃到过量,相当于一天吃上几百克蔗糖所提供的甜度,实际上也就不大可能过量。而乳酸链球菌素是一种乳酸菌分泌的多肽,被认为是一种很安全的防腐剂。关于它的更多介绍, 第三部分中可以找到。三聚磷酸钠的限量是由于其中的磷。磷本身是人体需要的元素,许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所贡献的磷,会成为人体总摄入量的一部分,但是它本身并不比天然食物中的更有害。而乳化硅油只是一种助剂,国家标准也没有规定限量,只是要求尽量减少用量。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只有针对具体的种类和具体用量来讨论才有意义。那种“如果添加剂日均摄入总量过大,也有可能会因为叠加效应危害人体健康”的说法,看起来是“善意提醒”,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多大算“过大”?“也有可能”是多大风险?
4
0条评论
收起
确认修改
取消
登录
后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回答
问题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相关问题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快速...
24个回答
关于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
8个回答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20个回答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检...
7个回答
注射式萃取净化法-质谱检测...
28个回答
编辑推荐
单锥螺带真空干燥机的优点?
1个回答
我国“无麸质”食品有什么管...
1个回答
复配酶制剂中的辅料有何规定...
1个回答
白芸豆提取物的提取方法、测...
1个回答
粮食食用油快速检测解决方案...
1个回答
21food
首页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3738199242
微信咨询: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本网官方微信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
确定
取消
登录食品知识问答社区食问实答
微信登录
账号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刷新二维码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
"食问实答"
忘记密码
|
免费注册
欢迎加入食品知识社区食问实答
二维码已失效
刷新二维码
请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欢迎加入食品知识社区食问实答
欢迎你!
,完善下你的信息,以后你也可以使用手机号和密码来登录了。
获取验证码
提问
问题标题
问题描述(可不填)
请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