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瓶装水真的是发霉了吗?-NSF瓶装水未知物检测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以净为本。”清代养生家朱彝尊的《食宪鸿秘》十分重视
饮用水对健康的作用,强调饮用水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瓶装饮用水具有干净卫生,便于携带等优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水,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在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饮用水中出现霉味这个问题就被消费者曝光和投诉,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消费者一般对于这类“发霉”的
瓶装水都嗤之以鼻,认为是水发霉变质了,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对该品牌产品的购买信心。所以这种瓶装水中的“霉味”困扰着遇到此类问题的消费者和许多瓶装水企业,针对“霉味物质”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吸引了许多科研机构的兴趣。那么这种霉味的产生真的是瓶装水发霉了造成的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为了验证瓶装水中是否有
霉菌,NSF INTERNATIONAL上海实验室(以下简称NSF实验室)也尝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基础实验,结论是怀疑有霉味的瓶装水中并没有发现霉菌的存在。且NSF的微生物专家也证实了在瓶装水这种密闭且有机物含量接近于无的环境下,是不利于霉菌生长的。即使真能在样品中发现有霉菌的检出情况,大部分也是因为瓶子密封问题或是外来的交叉污染所导致的。那么这个令人不愉快的“霉味物质”究竟是什么?NSF的专家带着这样的疑问,分析了美国及国内近年来有关“霉味物质”的研究,将目标物质锁定在一类“Earth-Musty/土-霉味物质”,这些物质综合下来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产生非常不愉快的气味,有土腥味和霉味;第二,人类嗅觉和味觉对这些物质感知的阈值很低,量级通常是ng/L到pg/L(即10-12-10-15)的浓度水平;第三,这类物质一般不是人为添加或包装材料迁移所致,而是来自于某些水源地的原水中特定微生物和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即使经过了过滤,以目前通用的过滤技术去除这类物质的效果并不强。 NSF实验室针对上述物质的特点,通过大量研究和实验,利用Purg&Trap-GC-MS(Ion-Trap)技术开发了我们特有的一套饮用水中霉味物质的检测方案,一次性可以分析6种目标物质,其中测试检出限低于目前GB/T 32470-2016规定的最低检出限,完全可以满足对霉味物质进一步筛查的需要,具体如下: 物质NSF检出限GB/T 32470-2016 检出限气味类别检测周期2-MIB2.0 ng/L2.2 ng/L霉味 7个工作日Geosmin0.5 ng/L3.8 ng/L土腥味IPMP0.5 ng/L/霉味IBMP0.5 ng/L/霉味2,3,6-TCA10 ng/L/霉味2,4,6-TCA2.0 ng/L/霉味
0人参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