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糖”二字,很多是既又苦恼。一方面,想控制好血糖,必须做好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管理,而这需要很高的生活自律性,很多人觉得实在做不到;另一方面,血糖控制不好又常常带来,对此提心吊胆,恐惧和危机感影响心情。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心态,很多号称“吃某种食物就能轻松”的传言在中蔓延开来,黑茶、苦瓜、秋葵等均榜上有名。然而,在看来,虽然某种食物对某些个体能起到控制的作用,但仍不能说有“”。建议大家科学理性看待食疗养生,食疗可以提供很好的饮食习惯,但并不能取代药物对的作用,食疗配合药物才是正确可取的做法。
食物“”坑了
几天前,北京市张女士起床后照镜子吓了一大跳,她的左眼一半白眼球变成了红色。医生告诉她,这是球结膜,检查显示,眼底有很多点;跟关系很大,幸好发现得早,没对视力产生更大影响。医生问是否按时服药控制血糖,张女士吞吞吐吐,不知如何回答。站在旁边的女儿忍不住了,对医生说:“我妈查出十几年了,前些年一直听医生的话好好吃药,可这两年却突然不吃了。”
医生追问下去,张女士终于道出实情。原来,她在同事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开黑茶专卖店的老板,老板声称自己原来也是糖友,喝了一段时间黑茶后,血糖就自然降下来了,现在连药都不用吃了。“与其吃西药伤肝伤肾,干嘛不通过喝天然的茶叶来呢?”张女士脑门一热,当即加入会员,一下子买了两万块钱的黑茶,每天大量饮用,同时放弃了口服药。两年来,张女士没做过一次血糖监测,却对黑茶的深信不疑,还把茶叶分发给长辈、朋友等,让大家一起喝。
听了张女士的故事,医生满脸无可奈何地说:“您被忽悠了!即使喝茶,也不能丢掉药啊。可能就是长期没得到控制,导致微变才引起的。”张女士悔不当初,她告诉记者,其实,除了黑茶,这些年她还看到过很多“食物”的说法,比如苦瓜,一到夏天,她就会买很多来吃,熬水喝、炒着吃,爱不释手。还有近比较火的秋葵,也说有,成了她家餐桌上的常客。张女士苦恼地说,有关这些食物能“”的证据都是长篇大论,还有国外科研院校支持,真不知道哪个该信。
食物“”至今没证据
张女士通过微信转发给记者一篇文章,文中写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研究发现,苦瓜汁液提取物中含三萜类、甾类、苷类和多肽等“活性成分”,其中多肽类物质的结构与相似,能模拟的生理作用,被称为“植物”。研究者将这些多肽物质注射到小鼠皮下,发现小鼠血糖出现一定程度降低。因此,吃苦瓜可能。
对此,记者向北京协和医院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进行求证。她表示,从营养成分来看,苦瓜确实有独特的一面。苦瓜中水分多、碳水化合物少,升糖指数低,还含人体的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的理想食物,这同时也是大多数蔬菜的共同特点。
苦瓜中的一些独特物质确实可使一些吃饭后血糖升得不太高,但要达到这一目的,需每天甚至每顿都吃,而大量吃苦瓜可能对其他营养素产生干扰。另外,中医认为,苦瓜属于清苦类食物,大量食用可能伤及脾胃,很多人的胃也难以承受。因此,苦瓜只能短时间用,还只能是辅助用,药不能断。既然不能长期用,就跟血糖需要长期控制存在矛盾,再加上很多人用后效果并不如意,就更没必要付出胃肠代价了。
有些产品号称含苦瓜中的“植物”,能够,但其含量、纯度、恐怕只有产品发明人和生产者心知肚明。并且,目前植物概念只是一种说法,尚未见到可溯的科学依据,建议不必听信商业宣传,多分析,多思考,多向专业医生求证,不要贸然实践。
苦瓜“”不太靠谱,那么黑茶、秋葵的“”作用如何,南瓜、魔芋等食物能“”是否可信?在看来,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李文慧指出,所有食品都不适宜谈“”。从医学上评估效果要从出发,即用了这种物质后,空腹、餐后血糖以及比不吃时能降多少。有实验数据,并经过科学验证,才能说有“”。也就是说,验证要有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能只看个体,要看较大规模人群的情况,比如这些人平均血糖降了多少。目前,还没一种食物经过这样的论证,因此食物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控糖效果,对有辅助作用,且辅助作用的大小也无法明确预期。倒是有一些号称含有这样特性食物的商品自称效果不错,但难免有“老王卖瓜”之嫌,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
有人可能会说,在西方不是也有一些草药可辅助某些吗?为什么作为中医大国的中国就不能推出几个有“”的药食同源方呢?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讲食物的特性及,问题是不能过度夸大这一作用,甚至使一些达到了盲信的程度。
如果把“”的说法改为“利于控制”,一些食物可能还能搭上边儿。李文慧表示,某些食物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具有控制的作用,这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吃同样的饭,有些人搭配一点苦瓜等苦寒类食物,或饭后喝点绿茶、绞股蓝茶,血糖、升高幅度便会降低。我们可以说,苦瓜、绿茶对有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但这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体化差异,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完全不耐受。因此,这种控制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辅助保健作用,但绝不是。虽然厂家可以将其作为保健品来卖,但绝不能当作药物去吃,更不建议代替药物大量吃。
李文慧再调,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是千差万别的。,一些的人用西药和都降不下来,更别说反应非常弱效的某种食物了。危险的莫过于,那些苦苦降不下来血糖的,单纯地认为某种食物能帮自己,盲目信任,耽误病情。
科学看待血糖
为什么有关“食物”的谣言传播很广,很多又深信不疑呢?李文慧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很多对西药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无论哪种西药都对人体不利,不仅损伤肝肾功能,还对胃肠不好,为了回避西药,主观上更愿意相信“食物”;二是很多满怀希望地想要逃出的“阴影”,这种心理却被保健品公司利用,不知不觉落入陷阱,被销售人员口中的“新理论”所蒙蔽,听信夸大的广告宣传。
李文慧表示,由于担心安全性而回避西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用的药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每个药物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有不良反应说明。相反,保健品往往在标准、规格、证据、建议等方面差异较大、参差不齐。另外,虽不能,但希望糖友能正确看待,将理解为一种需要及时预防相关的特殊身体状态,而不是不当回事或过分恐惧。聪明的应具备三点技能:
注重饮食管理。
单一的某种食物虽没有“”作用,但整体的饮食管理对来说却极为重要。注意营养搭配,禁用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甜食,控制精白米面和高脂肪、食物的食用量,多摄入五谷杂粮,增加新鲜蔬菜,不仅对血糖管理大有益处,还会促进整体健康。
不信夸大宣传。
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坚持用药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可能控制的单一食物和保健品,但动机要明确,对商业宣传保持足够警惕,听专业医生的,切勿满怀希望,轻信狂言,被商业宣传左右。有关部门应对保健品的宣传加以规范和限定,以免误导消费者。
全面看待血糖。
很多为控制血糖水平,都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殊不知这不是一条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血糖控制不仅要考虑吃饭后血糖稳定,升高得不快、不多,降低得不过快,还要考虑长时间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因此,一定要用更多维度来衡量食物对健康的作用。对处于衰退状态、脑循环也不太好的老年人来说,食物血糖指数太低不太有利,血糖控制过度,往往导致精神疲惫、肠胃不好。
因此,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我们常常不特别主张饮食控制,而是要去掉饮食中的不利因素。而对70~75岁以上或有消化吸收障碍的人,往往积极鼓励进食,不必太避讳好消化、易吸收的高升糖指数食物,以便更好地利用糖,同时搭配药物和食物平衡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