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生产实际情
首页 > 问题列表 > 详情

如何“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微生物监控指标限值”?

GB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8.2.2要求:“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并且都是“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如何理解?如何确定?企盼大家指教!谢谢! 展开全部∨ 2 回答 ·  4 关注
共2个回答
网上检索到一个参考文件,贴过来,烦请大家看看,有没有错误,需要改动哪些?生产过程微生物控制规范1、目的 建立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测的控制规范,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2、范围生产过程微生物控制的全过程。3、责任者质管部、车间相关人员。 4、工作程序:4.1化验室根据生产的需要,建立生产过程微生物的日常监测计划。在监测前一天通知生产负责人。a)包装辅料生菌数控制在≤1.0×104个/g,每半年监测一次。一般安排在5月跟11月进行测。 b)滚揉后生菌数控制在≤7.0×105个/g,每一季度监测一次,一般安排在季度的第一个月。 c)员工手生菌数控制在≤1.0×103个/cm2,每半年监测一次,一般安排在4月跟10月进行检测。d)设备生菌数控制在≤1.0×103个/ cm2,每半年监测一次,一般安排在3月跟9月份进行检测。e)工器具的生菌数控制在≤1.0×103个/cm2,每半年监测一次,一般安排在2月跟8月份进行检测。 f)空气菌落车间控制在≤50个/皿,每半年监测一次,一般安排在1月跟7月份。 4.2将培养皿在121℃湿热灭菌30分钟或者180℃干热灭菌2小时。 4.3将灭菌培养基加热熔化,冷至45—60℃,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15ml,待琼脂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倒置于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肉汤培养基平皿应保存在洁净的普通冰箱内,以2—8℃为宜,且应在2周内用完。4.4测包装辅料生菌数和滚揉后生菌数4.4.1将生产过程中的包装辅料,滚揉后的产品取一定量按GB/T4789.2-2003《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检测。4.5测员工手生菌数、设备生菌数和工器具的生菌数4.5.1先将手、设备和工器具进行消毒。4.5.2用泡过生理盐水的无纺纱布擦洗手、设备和工器具。4.5.3将擦过的纱布泡入放200ml的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均,得到一个生理盐水样液。4.5.4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4.6空气菌落测试4.6.1根据需要化验员穿戴好的工作服,进入生产区进行测试。4.6.2根据生产区面积大小确定最少采样点数目,在满足最少采样点数目的同时,还宜同时满足最少培养皿数。采样点的布置应力求均匀,避免在某局部区域过于集中,培养皿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如关键设备或易受污染的地方)和气流扰动最小的地方。4.6.3培养基表面暴露0.5小时后,收集培养皿,将培养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0-35℃培养48小时,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每批可选定3只培养皿做对照培养,其中2只培养皿做阳性对照,1只培养皿做阴性对照。4.6.4达到规定的培养时间后,菌落数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并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有否遗漏。 4.7将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菌落数M=M1+M2+… +Mn 式中:M1=1号培养皿菌落数M2=2号培养皿菌落数Mn=n号培养皿菌落数 n=培养皿总数用平均菌落数判断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是否符合要求,平均菌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价标准。4.8注意事项4.8.1测试用具要作灭菌处理,以确保测试的可靠性、正确性。4.8.2防止人为对样本的污染。4.8.3采样时应仔细检查每个培养皿的质量,如发现变质、破损或污染的应剔除。4.8.4一般采用透射光于培养皿背面或正面仔细观察,应注意培养皿边缘生长的菌落,并注意菌落与培养基沉淀物的区别。
  2 0
官僚一点说:能保证最终产品安全限值的水平。
  6 0
相关问题
2760问题:油炸膨化食品能用TBHQ吗? 6个回答
GB17401-2014《膨化食品》实施后,膨化食品标签上执行标准还能用GB/T22699-2008《膨化食品》(未作废)吗? 12个回答
GB17401膨化食品国标能作为苦荞茶的执行标准吗? 4个回答
氨和膨化食品有什么联系? 2个回答
巴马火麻糊怎么会是膨化食品 6个回答
编辑推荐
单锥螺带真空干燥机的优点? 1个回答
我国“无麸质”食品有什么管理标准吗? 1个回答
复配酶制剂中的辅料有何规定?配料如何标识? 1个回答
白芸豆提取物的提取方法、测定方法及应用是什么? 1个回答
粮食食用油快速检测解决方案有哪些? 1个回答
 
关注问题 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