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微生物实验室/微
首页 > 问题列表 > 详情

二级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检测

求二级微生物实验室标准 7 回答 ·  4 关注
共7个回答
1实验室建筑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实验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实验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分隔。2 实验人员的办公区或生活区应当有饮水和休息的场所,有存放私人物品的设施(衣橱)。3 实验区设有门禁系统。4 实验区入口处有警示语提示,如"特殊工作区,未经允许, 请勿入内";有生物危险警示标志,警示标志标明生物危险级别。5所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识、授权人员方可进入警示语、生物危险级别、危险因子、责任人、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6实验室入口处设有更衣区或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工作服分开放置且有标识 (使用与未使用的工作服也要分开放置)。7实验室出口处有在黑暗中可辨认的照明或发光指示标志,紧急出口有区别于普通出口的标识,紧急发光疏散指示标识在黑暗中可辨认。8实验室按功能分区,各功能区标识清楚:采血区,样本接收区和检测区明确分开。9实验室门带锁,能自动关闭,有可视窗;在门上或其上方、左右侧有实验室工作状态的文字或灯光讯号显示。10应保障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可采用自然通风,如采用机械通风,应定期监测空气流向和速度,应保证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自然通风的实验室窗户应能打开,并有防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有防止啮齿类动物进入的相关措施。11每间实验室靠近门口处设有洗手池,水龙头为感应式或采用肘动,膝动,脚踏操作。12 将可能产生过多热量、烟雾、蒸汽、气味或有害物质的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并安装适当的排风罩。13 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能保证重要设备的不间断供电。14 实验室内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安全操作、清洁、维护的需要。15 实验室内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的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有供长期使用的储存间。16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平整、易于清洁、不渗水、耐腐蚀、不易附着灰尘、防静电;地面防滑,不得铺设地毯。17实验室的采光或人工照明满足工作需要,无强光和反射光;室温可控制,应使工作人员感到舒适 (16 ℃~28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区的噪音(≤60 dB)。18重点位置应备有急救物品,显著位置张贴医疗救助电话等信息。19实验室有洗眼设施,必要时有应急喷淋装置。20实验台面光滑、不透水、耐腐蚀、耐热和易于清洁;实验台、架、设备的边角以圆弧过渡,不得有突出的尖角、锐边、沟槽;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必要时采取防倾倒措施。
  10 0
51高速离心机或其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应置于负压罩或其他排风装置(通风橱、排气罩等)之中,并将其可能产生的气溶胶经高效过滤后排出。52实验室应确保检测报告的生物无害性,宜采用电子通讯方式在清洁区打印,发放报告。在污染区出具的检测报告,需经消毒处理,达到生物安全后方可发出。53菌(毒)种及样本必须有唯一性标识,并指定专人管理。54菌(毒)种及样本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菌(毒)种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领用、开启、传代和销毁等。55菌(毒)种及样本的收集:及时将收集、分离的有一定价值的菌(毒)种或样本及相关资料送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复核或保藏。56对引进或购买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进行登记、检测、鉴定及复核。57菌(毒)种及样本的运输:菌(毒)种或样本的运输需要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①主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建议采用密闭,带螺旋盖的塑料容器,并贴上指示内容物的标签;②辅助容器为防水、防漏、结实及能密闭的塑料管或瓶,在主容器和辅助容器之间应填塞足量的吸收性材料;③在外包装内附有详细的检验申请单或样本、菌毒种信息单,在外包装外醒目位置贴有生物危险标识。58由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向确证实验室运送HIV标本时,标本一般为血清或血浆。运送应采用三级包装系统,第一层容器内装带盖的有HIV标本的试管,要求防渗漏;第二层容器保护第一层容器,要求耐受性好,防渗漏;第三层容器为外层包装,应易于消毒。在第三层容器外面要贴标签(数量、收、发件人)。HIV标本应由专人运送。59样本、培养物等在本建筑设施内传递时,采用两层包装,即主容器和运输容器;运输容器应为金属或塑料制品,可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作用,有容器盖,能密封不渗漏,容器需定期清毒;运输时将主容器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并由专人运送。60菌(毒)种及样本的保藏:有专人负责菌(毒)种及样本的保藏。
  8 0
GB19489-2008,上网上去看一下
  6 0
主要是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
  9 0
61保藏的菌(毒)种及样本有详细的背景与实验资料和档案记录,出入库和存储有相关记录。62保藏的菌(毒)种和样本应设立专册(卡),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鉴定日期和结果、鉴定者、所用培养基、保藏的方法、传代次数等。63有菌(毒)种的开启、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64本单位领取和使用菌(毒)种及样本时要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有相关的使用和流向等记录。65实验室应建立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销毁制度,销毁菌(毒)种和样本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必要时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并在专册(卡)上注销并注明原因、时间、方法、数量、经办人等。66菌(毒)种及样本的销毁:按照感染废弃物处理方法进行销毁,有相关人员监督,有销毁及监督记录。67有实验室工作相关人员的免疫计划,并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有免疫接种记录。*68实验室有适当,有效的消毒设备(如喷雾器和甲醛熏蒸器等),合理安装紫外线灯或三氧消毒机,定期维护和检测紫外线强度,有维护、强度检测和使用记录;实验室配备有有效的消毒液,有配制记录。69实验结束后对使用场所要清场,每天对实验室物表地、表和空气进行消毒,并有消毒记录。70不得对任何利器剪、弯、折断;注射器双手重新戴套。
  7 0
是建设方面的吗?
  4 0
生物安全柜是必须的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