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店不赚钱,管理要反
饼店不赚钱,管理要反思
饼店不赚钱,管理要反思 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经营行为都是在耍流氓! 搞工厂,赚不到钱,还在那里瞎折腾,还不如回家抱老婆去! 烘焙行业的兴起已经将近50年了,这50年中,我们的产品在变,市场在变,经营模式也在变,但很多公司的管理却没有跟上变化的节奏。 前两天在和一原材料供应商陈总聊天的时候,谈起了现在饼店做产品的怪像,现在大家产品定价,很多时候不是根据产品材料成本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市场最低价来决定的。 比如市场上有几家饼店都在卖甜甜圈,另外一家饼店也要卖甜甜圈,别人定价是3元,他的定价就只会低于3元,而不会高于3元。他不会考虑这个甜甜圈的成本是多少钱,他不会考虑这个甜甜圈能赚多少钱。他只会考虑别人3元能卖,我就能以低于3元的价格卖。如果没什么钱赚,就去找供应商谈更低的供货价格,就去控制员工的工资。最终这个饼店不死,这个范围内的饼店就会被这一家饼店拖死。 当然这只是低端市场的价格厮杀战。 产品定价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市场、销售、生产、老板………… 准确的说应该是掌握在成本的手中。 如何判定一家企业是在茁壮成长还是步入深渊,只有利润可以衡量! 很多工厂都是一笔糊涂账,不清楚自己的工厂究竟是赚钱还是亏钱,不知道每个月工厂投入了多少钱的原材料、运作费用,产出了多少钱的产品。貌似这些都是财务的事情,和工厂管理人员无关! 工厂的厂长和负责人都在干什么呢? 都在处理一些临时应急的事情,比如:面包组人员不够,帮忙搓面包去了,蛋糕组人员不够,帮忙打蛋糕去了。 作为厂长或负责人,什么东西最值得我们关注呢? 有三个数据最值得我们关注: 一、原材料投入和产值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计算我们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比。很多公司的产品定价都有一个原材料成本百分比,有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百分之二十多,有的占百分之三十多,有的达到百分之四十。看平均值,貌似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有的产品量多,产值高,会拉高很大一部分百分比。 所以这个时候最简单的计算方式就是,把每个月用于产品上的原材料总价值统计出来,然后再把每个月生产的产品总产值统计出来(所有产品按售价计),用原材料总价值和生产总产值进行对比,就可以准确的得出产品原材料百分比。 二、人均产值 产值是反映一个工厂生产效率的重要数据,我走过很多饼店工厂,有8小时人均产值800元左右的,有人均产值1200元左右的,也有人均日产值过1500元的。 产值的差距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差距,还有管理能力、产品价格和盈利能力的差距。 试想在同一片区域,一家800元人均产值的工厂和一家1500元人均产值的工厂他们的人员工资状况差距在哪里。如果平均每个员工工资是120元/天,800元产值的工资占到15%,1500元产值的工资占到8%。 您作为生产的负责人,如果您的产值只有800元/天,向上您在老板面前拿什么给员工工资,向下您怎么去激励你的员工更好的工作。关注人均产值并持续改善是工厂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产品产量的变化 产品产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消费者的喜好。 某个特定的商圈,面包卖的量多,证明这个商圈喜欢吃面包;100克的面包好卖,证明100克就是大家所乐意接受的份量;100克的咸香面包比100克的甜馅面包好卖,证明大家的口味比较偏向于咸香味。 这就是消费者的喜好,也是你产品开发的方向。 当一个产品销量一直很平稳,某一段时间销量涨了、跌了,这也预示着消费者喜好的改变。 为什么我们很多老店,产品卖了10年了还是没有太大变化呢?不是我们老店没有去研发新产品,而是每次研发的新产品没有把握住方向都活不长,留下来的产品都是10年的“经典”。你很幸运,有一帮老顾客恩宠着你,让你能活下来。 以上这三个数据,原材料占比和人均产值决定了企业是否能生存,产品量的变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求发展。 对于工厂来说原材料成本和运营成本(工资、厂租、水电、设备折旧等)决定了工厂是否盈利,这个行业企业运营成本在25%以内的是比较健康的。如果您的出厂价是六折,材料成本超过30%,运营成本超过25%,试问您这样折腾还有意义吗?还不如早点回家睡觉去! 本文属原创,转载请声明!
展开全部∨
0 回答 ·
2 关注
共0个回答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