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忆演绎传说,食品安全专员
2019-10-22回答
豆腐在食品中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豆有豆味,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的人,吃的年头久了,把豆味叫做“豆香味”。而北美的人,习惯了牛奶的香味,对豆味就相当反感。所以,北美的豆奶,东亚人喝起来“一点味道也没有”,而生产商却需要把“豆味”当作一个质量指标尽量降低。豆浆主要是由豆油和蛋白质组成的。豆油被分散成一个个小油滴,外面被蛋白质包裹起来。而水中也还存在着大量无油可包的蛋白质。在凝固剂(石膏、卤水或者葡萄糖酸内酯等)的组织下,这些蛋白质分子互相连接,构成紧密的网状结构。豆腐本身除了“豆味”,并没有什么令人愉悦的味道。要想改变,就需要让“外来”的调料分子打入豆腐网络的内部。但是这种紧密的网络结构中,油被蛋白质包裹起来,而这些蛋白质又成为紧密网络的一部分,根本动弹不得。而水分子,也被严密看管,活动的余地并不大。豆腐中的水出不来,外面的调料分子也很难进去,这就导致了豆腐很难“入味”。黄蓉的蒸豆腐是把豆腐小球放在火腿之中蒸,让火腿中的香味分子慢慢渗透进去。通常的砂锅豆腐、鱼炖豆腐,也都是这种思路——通过较长时间的包围进攻,让一部分香味分子渗透成功。而麻婆豆腐的方式就简单一些:既然很难走进豆腐的心里,那就化身到“芡粉”中变粘,从而如影随形让它无法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