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1——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典故2—— 梨花带雨
出处: 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典故: 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典故3—— 哀梨煮食
语出《世说-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不复煮食否!’”原文下注为:“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煮食也。”
汉代秣陵地方(今南京地区)有个叫哀仲的人,他家种的梨个大,味道极美,又脆又甜,当时人称“哀家梨”,闻名远近。
桓南郡,即晋朝的桓温,曾任大司马、大将军等官职,晋明帝时受封为南郡公,所以称他为“桓南郡”。他有个习惯,遇到什么人惹他生气了,往往会发怒道:“你得了哀家的梨,总该不会煮来吃的吧!”
所谓“哀梨煮食”这句成语,是用来讥讽蠢人不识好歹、糟蹋好东西;好比得了“哀家梨”,不懂得享用,却把它蒸来吃。
典故4—— 不食无主之梨
语出《元史·许衡传》,意思是不吃无人看管的梨。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的学者。
典故5—— 吃梨分柿
纪晓岚后来做了乾隆皇帝的陪读。一次,他伴驾南行,走得,路见一颗梨树,摘下一颗梨子,自己吃了。
乾隆问:“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让也不让,自己便吃了?”
纪晓岚说:“梨者离也。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
乾隆又说:“那咱俩分吃了也好哇?”
纪晓岚又说:“哪敢与君分梨(离)呀?”
又走了一程,见有一棵柿树。纪晓岚拣成熟的摘下一个,切成两半分而食之。乾隆边吃边问:“怎么这柿子就可以分吃了呢?”
纪说:“柿者事也。臣伴君行,有事(柿)共参(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