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提起食品安全这个话题时,总是沉重的。回顾2015年食品安全问题,相对于前几年,食品安全曝光问题大大减少。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食品事件频频发生,工业盐、细菌、农残等防不胜防。
据统计2015年因为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经济损失至少500亿元,死伤人数上万人,光上半年比较典型且死伤人数较多的食品事件就68起,平均每3天就一起食品事故;因“利”而生的黑作坊屡禁不止,加工环境脏乱差、原材料腐烂劣质是黑作坊的标签,其生产的各种“黑暗食品”流向消费者的餐桌,我们可能无一例外都消费过。
过去的一年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你能忍吗?
1. 亚硝酸盐:提醒尽量不要在外面吃凉菜、腌制食物
2015年1月13日,陈女士从菜市场和家乐福超市买回了各种新鲜食材给家人做午饭,可饭后大家都出现了、上吐下泻等,幸亏抢救及时,后经海珠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初步检测表明,陈女士一家是亚硝酸盐。
2015年2月2日下午,枣庄市孟先生和儿子乐乐(化名)在外面就餐吃过凉拌猪耳朵回到家后,双双出现了的,仅4岁半的乐乐更是四肢颜色发青,病情严重。经医生确定为亚硝酸盐,提醒尽量不要在外面吃凉菜、腌制食物。
2.瑞安市民买到“注胶虾” :个大饱满的又便宜,没那么好的事!
2015年7月13日,瑞安陶山的郑女士反映,自己花100元买回的三只大虾竟是“注胶虾”,被注射了明胶,随后郑女士觉得自己被骗。随后当地监管部门得知这一消息后,执法人员到菜市场展开调查,并将一名虾贩带走接受调查。称一些商贩为使虾卖相好、增加重量,所以在虾头、虾身上注射明胶。
3、走私“僵尸肉”流入餐桌:啃得凤爪可能比你年龄还大!
2015年6月1日,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共查获42万吨僵尸肉,价值30多亿元,部分走私冻肉已经进入市场。僵尸肉,人人见而诛之。据调查,这些肉制品曾被作为“战略储备物质”长年保存在拉美某国的冷库里,已经严重过期。侦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表明,这些肉制品是在上世纪的1974年被冷冻起来的。有没有想过您正在津津有味啃的凤爪可能比您的年龄还大呢?
4、含大量丙烯酰胺的黑糖食品引爆朋友圈:黑糖,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2015年8月台湾爆出一个新闻,说黑糖中含有大量致物——丙烯酰胺。台湾某杂志测试了19个黑糖相关产品,发现所有样品均含有丙烯酰胺,其中7个样品超过了1000微克/公斤,的一个号称“传统制作”的黑糖样品达到令人咋舌的2740微克/公斤,远超炸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按香港的测定数值,约为680微克/公斤)。
5、38元青岛天价海补大虾:点菜也是高风险的事情!
2015年10月5日,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被宰,“点菜时就问清楚虾是不是38元一份,店家说是,结账时居然告诉我们是38元一只。”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引起网友各种神段子的吐槽。此事件虽不属食品安全事件,但是在餐饮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对餐饮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6、假冒饼干扰乱食品市场 一市民错把 “猴姑”当成“猴菇”买
2015年3月15日,市民李女士向本报反映,家人这两天为孩子办出生喜宴,买了一种红色礼盒包装的“猴菇饼干”,没想到是“山寨版”,包装与正品相仿,但‘猴姑’字样变‘猴菇’,江中牌则变成江宇牌。“这明显是假冒产品。正品猴姑饼干都有防伪贴,供客户辨别真伪。”记者致电江中集团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称,市民购买猴姑饼干,除了认准包装上的品牌字样之外,还可通过包装盒上的防伪贴查真伪。
7、震惊:市面90%五常大米掺假
五常大米被《舌尖上的中国》赞为中国的稻米。可是据调查发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谓五常“调和米”催生了“拼缝”行业。不少五常市的“能人”从外地收稻,转手卖给加工企业,利润十分可观。
令人欣慰的是在2015年11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五常大米保卫战”截止目前共查扣涉嫌假冒大米215.8吨。
以上为2015年不能忍的食品安全事件!对待食品安全,消费者要勇于拿出自己的强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