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
首页 > 问题列表 > 详情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

暂无描述 1 回答 ·  5 关注
共1个回答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农业遗产,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生态平衡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光辉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有机农业的起源可知,有机农业正是受我国传统农业的启发和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我国传统农业是现代有机农业之母,它们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与相似之处。



    1、土壤耕作方面



    



    有机农业主张尽量不动土,或只限于表层松土,采用凿形犁和圆盘犁为主进行浅耕,或者采用少耕免耕。这与现在有些国家流行的保持性耕作是一致的,其目的是减少对土壤体系的破坏和增加地表残茬,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能量与物质投入。



    在我国传统农业耕作体系中,北魏时期贾思鳃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种法”和“耩种法”即为免耕法,我国也是世界上早实行堆厩肥和种植绿肥的国家。至明清时期,免耕播种法有很大发展,如有双季间作稻和连作稻的免耕栽种,稻豆复种和套种、麦棉套种、麦豆套种、粮肥套种的免耕播种等。



    与有机农业主张少耕、免耕不同的是我国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因时、因物制宜的“三宜”耕作原则,也即耕作要“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免耕仅是其体现之一。三宜耕作是我国传统农业土壤耕作技术的精华,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现在发展有机农业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种植制度方面



    



    有机农业注重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合理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以增加作物品种多样性,培育地力,防止病虫草害。而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正是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齐民要术》对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如“谷田必须岁易”,多年连作就会“莠多而收薄”;在作物前后茬关系上,认为豆类作物是谷类的良好前者,从而确立了豆谷轮作的格局。这为土地的用养结合、保持土地肥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间作套种方面,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不失地力,田又调熟”,但又必须处理好作物种间的关系,选定合理的间作套种组合,充分利用种间的互利因素,避免种间的互抑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3、土壤肥料方面



    



    有机农业不施用化学肥料,主要靠有机肥和种植豆科作物及绿肥来提供作物养分和恢复地力。其主要理论是土壤是有生命的,施肥是养育土壤而非养育作物,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过程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我国传统农业同样是依赖有机肥、豆科作物及绿肥来进行生产和保持地力的,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壤肥料理论和技术。宋代农学家陈旉继承了历代“地可使肥”和“勉致人功,以助地力”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地力常新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陈旉还提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要因土壤和作物不同而制宜的合理施肥理论。



    从传统农业土壤肥料的理论和技术可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有深刻认识,并创造了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的优良传统。而如何培养地力、使地力常新正是现代有机农业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4、病虫害方面



    



    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主要通过培肥土壤、合理轮作、多样种植等农业措施,和生物、物理以及一些植物性农药、无机杀虫菌剂和抗病虫品种的应用等进行病虫害的综合。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病虫害综合经验。农业是传统农业病虫的主要手段,如深耕细耙、适时播种、翻耕冬灌、合理轮作、抗虫选种等;生物方面,在晋代就创始了利用黄猄蚁柑桔害虫的方法,这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早先例;此外还广泛应用植物性药物、矿物性药物以及一些油类物质进行病虫害。我国传统农业中的这些病虫害手段,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仍然能够应用到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中去。



    我国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阶段,有机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促进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除更新观念、正确地认识有机农业外,还必须做到认真发掘和总结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

  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