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超市商场琳琅满目的各类食品,你是不是觉得缭乱,无从选择?味道怎么样?营养怎么样?安全吗?这时大多数消费者只能相信品牌了,但同一品牌下也会有各种层次的产品,并且我们接触品牌方式就是广告,广告一闪而过,又能传递多少我们消费者关心的重要信息?
国家旨在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推出新的《食品安全法》,并不断严格地规范食品市场。我们消费者能看到直观的就是标签,可以说学会看标签就能很好的保障自己的权益。
食品标签上到底有哪些奥秘?小编将一一为您解答。
1.食品类别。
国家规定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明食品的类别,而且类别的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具体表现在名称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比如下图中,“活力鲜橙”,它究竟是一种果汁还是一种饮料产品?
请看标签右下角:有注明“橙汁饮料”,相对应的产品名称一项也注明:活力鲜橙(橙汁饮料),所以这是果汁饮料。果汁和果汁饮料不是一样东西吗?其实不然。“果汁”是指:果汁含量为,除了水果中榨出的汁,有些果汁的配料表里也有水,并非假冒,应为浓缩果汁加水而成,营养成分与原果汁相差不大。“果汁饮料”是指:以加水为主的液体食品,无论是甜是淡,无论看起来像果汁还是像牛奶,都是在大量水里加了一点天然配料,其中可以加入糖、香精、磷酸盐、增稠剂、乳化剂等等很多配料,让口味和质地更加诱人。
2.配料表。
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原料及其比例。按法规要求:含量的原料应当排在位,少的原料排在后一位。以酸奶和乳酸饮料为例:
酸奶中原料位为鲜牛奶,乳酸饮料中原料位是水。通过配料表中的原料的排位,即可区别出来。这也是小编之前跟大家分享过的如何辨别真假酸奶的方法,乳酸饮料只能算饮料。
3.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成分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按国家标准,食品中所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必须注明在配料表中。通常我们会看到“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因为添加剂的使用量都非常小,低于1%,所以它们“排名不分先后”。如下图
按我国法规要求,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用“色素”、“甜味剂”等模糊的名称,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消费者可以从配料表的“食品添加剂”一词后面看到一些名称,比如“柠檬黄”、“胭脂红”,和颜色有关的一定是色素;“阿斯巴甜”、“甜蜜素”等,和甜味有关的一定是甜味剂......
温馨提醒
我国不强制要求标注过敏原,但一些贴心的商家也会写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过敏成分。因此,的人群在选购食品时,一定不要忘记看配料表中是否含有可能引起自身过敏的物质。
4.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分3列:
列“项目”:“1+4”必不可少。“1”代表能量,“4”代表四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
第二列表示“每100g”(或每100ml或每份)产品对应各项目的含量。
第三列“NRV%”(营养素参考值):表示所含营养成分占每日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
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热量、脂肪、钠含量等指标。营养成分表是食品中难看懂的部分,但也是对普通消费者非常有用的部分。这里就简单说下诀窍。
根据需求着重看项目含量
例如,如果购买一种豆浆粉产品,显然是为了获得其中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那么,通常蛋白质含量越高的产品,表示其中从大豆来的成分越多,健康作用也就更强。因此,一个100克中含有20克蛋白质的产品,通常会优于一个100克中含有15克蛋白质的产品。
仔细看,算出总值,防止摄入过多不需要成分
有些产品知道自己的营养成分表数据太难看,它们会想方设法地“伪装”成看起来不那么扎眼的数据,这就是营养成分表的常见“猫腻”之一。也是消费者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个典型案例是薯片,它往往会按“一份”来标注营养素数据,消费者看一下盒装薯片的营养成分表,会觉得其中脂肪和钠并不高,但一定要看仔细了,标的是几份,一罐又含有多少份,这样一换算下来,你还敢放开了吃吗?!
5.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净含量来算,很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反而昂贵。
例如,两种面包产品的价格可能都令你心动,体积也差不多大。但是一种产品的净含量写着120克,另一种写着160克。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发酵后更为蓬松,但从营养总量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合算。
6.日期和贮存条件
这里的日期是指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保存期或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近的产品。虽然没有过期意味着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口感,但毕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例如,某种酸奶的保质期是14天,但实际上,即便在冰箱中储藏,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所以,为了获得其中的健康益处,好能够选择距离生产日期近的酸奶。买回去的食品,按照标识的贮存条件放置食品,防止食品加速变坏、口感变差。
7.认证标识和产地信息
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识,比如有机食品标识、绿色食品标识、无公害食品标识、SC标识等。
QS标识是所有食品市场准入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在超市销售。新《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实施后开始使用SC标识,以前是QS标识,所以暂时大家会看到两种标识并存的现场,不足为怪,2018年10月1日起,将只存在SC标识。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识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符合相关标准,特别在农残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代表营养品质好。
此外,还有很多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比如产品的执行标准号,产品的食用说明,产品的产地等。产地不同,环境质量就可能不同,食品的安全性和感官品质也就不同。标准不同,产品的品质也就会有很大差别,比如纯酿造醋和配制醋的执行标准号就不一样。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您了。从食品标签出发,希望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选购食品的大行家,商家玩不了食品标签的猫腻,自然也只能专心做好产品,那么我国的食品的整体品质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