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胶是扁桃树体在逆境条件下分泌出来的胶质透明物质,属于“食用胶”中“原桃胶”的一种。随着扁桃在我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扁桃胶的产量在原桃胶中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扁桃胶的商品化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商品化生产桃胶的关键工序是胶体的水解,即把大分子的多糖分解为小分子的多糖,从而改变原桃黏度大、不易溶解的弱点。原桃胶及多糖的水解方法主要有酸水解和碱水解2种。多项研究指出不同批次因水解度不同,导致生产出的商品桃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不同水解度的商品桃胶差异存在的原因未见报道。
不同酸环境条件下扁桃胶水解物结晶性状表现
pH在7-5之间变化时,X-射线衍射图谱为非晶体物质的特征衍射包曲线,没有任何晶峰出现,即未表现出晶体特性,均呈非晶体结构,说明pH在7-5之间的范围变化,不会改变扁桃胶的结构和类型。但随着pH的进一步降低,pH在3-1之间的范围变化时,扁桃胶的水解物出现新的衍射峰,而且衍射峰随着pH的不断降低,峰数量和原峰值也随之增加,说明pH3-1之间的酸环境处理后扁桃胶发生了从非晶结构向晶体结构转变,并且晶体特性越来越明显。pH为1时,扁桃胶呈纵横交错的微纤维结构状并夹杂少量的晶体颗粒,说明酸环境条件下扁桃胶呈现的晶体结构可能是由多糖的微纤维化形成的。
不同碱环境条件下扁桃胶水解物结晶性状表现
pH为7时,扁桃胶水解物呈非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围谱为非晶体物质的特征衍射包曲线,没有任何晶峰出现,即未表现出晶体特性。pH在9-13之间变化时,扁桃胶的水解物出现了新的衍射峰,而且衍射峰隨着pH的不断增加,峰数量和原峰值也随之增加,说明pH9-13之间的碱环境处理后扁桃胶发生了从非晶结构向晶体结构转变,并且晶体特性越来越明显。
碱环境处理后扁桃胶同样发生了从非晶结构向晶体结构转变。pH为13时,扁桃胶水解物出现大小不同的结晶颗粒,呈现出明显的晶体性状,说明碱环境条件下扁桃胶呈现的晶体结构是由多糖结晶形成的。
不同酸碱环境条件对扃桃胶水解物结晶度的影响
不同酸碱环境条件下扁桃胶多糖晶相结晶度的F值为65.313,说明不同pH条件下扁桃胶多糖结晶度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酸碱环境条件下扁桃胶结晶度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酸碱环境使大分子多糖长链断裂,变成了小分子多糖;另一方面酸碱环境的干燥过程中,多糖可能发生了水合反应,由非晶体状态转化为晶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