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提高小型制粉机
首页 > 问题列表 > 详情

怎么才提高小型制粉机组制粉工艺呢?

暂无描述 1 回答 ·  0 关注
共1个回答

在小麦制粉行业中,100t/d以下的小型制粉机组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为使小型制粉机组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的扩展,关键在于小麦粉品质的稳定,能符合市场需求,取得消费者认可。首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及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较差且不稳定,这是其劣势,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一些优势,由于企业规模小,原粮就近采购,运输成本低,而且管理费用相对较低,市场基本以当地市场为主,顾客比较稳定,对于当地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比较了解等。由于小型制粉机组独特的特色优势和工艺适应性,要想避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同时在制粉过程与操作技能中,要正确掌控润麦时间,合理控制小麦着水量,适宜控制出粉率,正确操作磨粉机、调节好清粉机和筛理设备,保证小麦粉品质的稳定。

1 小型制粉机组制粉工艺的利与弊

目前制粉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迫使小麦粉加工企业需要完善制粉工艺,以求在同等原粮情况下,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小麦粉,这也是小麦制粉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各类小型制粉机组,为方便农民群众生活和繁荣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仍有不少人看准小型制粉机组这条致富之路。

1.1特色与优势

小型制粉机组的推广与发展,不论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大、中型制粉机组相比,小型制粉机组的发展更具有特色与优势。一是更新快,小型制粉机组投资小,安装周期短,设备使用磨损快,推动了设备的更新步伐。二是规格多,产量从三、四十吨到百多吨,哪个数量级都有,安装、扩建方式多种多样。三是产品档次多,普通粉、特二粉、特一粉都有生产。然而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制粉经验的积累和推广,很难形成适应能力强、应用范围广的经典制粉工艺及相配套的操作管理规程。

1.2制粉工艺简单

小型制粉机组制粉工艺简单、粉路短,难以做到“轻研细分”,对原粮、环境适应能力差,工艺效果受操作技能影响大,自动化程度低,缺少检验设备或有设备而不使用。当原粮、小麦粉品质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清理工艺更加简单,仅能完成对小麦的除杂去沙功能,而不能干净、彻底地对小麦表面进行清理、除尘、降低入磨灰分。磨辊的拉丝参数也很难适应工艺要求。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简易的设备,运动精度低,稳定性差。如磨粉机轧距受震动时易松动;平筛串仓、串粉、筛绢糊堵等现象时有发生;设备磨损快、寿命短,需要经常检修。

1.3技术力量薄弱

在制粉设备安装,对磨辊参数,筛绢型号与设备上的规格、数据很难根据条件计算得出,设计安装只有根据经验制定,对于小型制粉机组粉路逐步变长、变宽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如依然采用ⅠB多出粉,造成前路剥刮率过高,心料多而研磨、筛理不透,后路无料可磨,相当于缩短了粉路。麸片破损严重,既影响了小麦粉的品质,又会降低小麦粉的产量。由于企业用工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做不到及时检修,经常造成设备带病作业,出现设备事故与小麦品质不稳定的情况较多。

2 小型制粉机组工艺设计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时期内,联产承包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这些都决定了在农村、乡镇、小型制粉机组仍是小麦粉加工的主要设备。通过在工艺上的改进,操作上的提高,经营上的规范,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2.1正确处理“轻研”与“细分”的关系

皮胚难以彻底分离是现代小麦制粉的难题,也是制约小麦制粉技术进步的瓶颈。足够长的粉路是“轻研”的前提和保证,足够宽的粉路更容易实现“细分”。小型制粉机组使用磨粉机少,较难同时保证足够的长度和宽度,若两者难兼顾时,应先满足长度后再适当增加宽度。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ⅣB后再设心磨,满足了3M或4M后再设渣磨,用到5M、IS后再追加尾磨或心磨分粗细。

粉路越短,物料品种越少,“同质”的选择面就越窄,也就越难遵循“同质合并”的原则。在工艺设计时就应多遵守“好料前提”的原则,将品质优、灰分低的物料在不产生回路的前提下,尽量往前道磨粉机送,来增加研磨道数,提高好料的取粉率。如把ⅢB筛理后的心料,在筛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筛出的较细部分送到2M,渣磨的提心送到1M,1M粗的提心送到1M细,这样更有利于“轻研”。随着粉路的变长,物料的品种增多,应增加“同质合并”的范围,来改善研磨效果,提高配粉的精度。

小型制粉机组粉路差别大,加上原粮品质参差不齐,环境、操作对工艺效果的影响大,在配置分级筛绢时不能照搬经典,更不能模仿大型制粉机组的配置。应根据制粉时的实际效果,反复调试,找出最佳的筛绢组合。生产实践证明,好的分级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分级提取物的数量应满足出粉率的要求,前3道皮磨的提取物应近似等于出粉率加8%;②分组后的物料界限分明,灰分差别大,心料中不应混有大麸片;③分往后路的流量适当,不能有哪道料过多,“吃不了,筛不透”,哪道来料过少而无料加工。

2.2合理配置清粉机筛网

小型制粉机组的清粉机主要处理ⅠB、ⅡB的粗麦渣和细心,由于加工量小,物料往往不能走满筛面,既浪费了清粉机又使清粉效果变差。这时应调整物料来源和粒度,设法使清粉机的整个筛面满料运行,从而发挥好振动、分级和吸风分离的作用。操作方法是应放稀粗渣来料处的孔径,由40Z调整到36Z,同时加密下面的筛孔,这样就增加了去清粉机的物料。清粉机处理的物料流量、质量差别大,对于筛绢的配置也不能千篇一律。如物料量大、品质好时,筛绢可放稀;若物料流量小、品质差时,筛绢应加密。在制粉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料清理情况,随时调整筛绢,满足工艺要求。如筛上物含心较多而不能用调节风量来改变时,可放稀筛绢,筛下物含麸屑多,可加密筛绢。提粉筛绢的粗细直接影响到小麦粉的粗细度和出粉率,也关系到各路磨粉机的流量平衡。生产实践证明,较好的配置是在满足了以下条件后尽量加密:①工艺对出粉率和产量的需求;②各磨粉机流量均衡;③磨粉机轧距适宜,不应有过紧或过松的问题。磨下物更不能太烫,也不能由研磨过轻而“放空”的现象产生。

在实际生产调试中,应根据原料的软硬比例,来料的粒度大小、水分高低来调整。散落性好时,筛目可略加密,反之放稀。小粒物粒反应敏感娇气,配备时目数变化不能太大,尽量靠近。总之,调整到最后的结果应是在气流的正确配合下,从前到后,各段的筛上物数量应均匀地减少,其质量则越来越次;筛下物下料均匀,其数量减少,质量渐次,下层筛上物的质量比上层筛上物略好。各段物料在筛面上能压住相应的气流,不能出现明显的漏气段。

2.3正确设定磨辊技术特性

磨辊的技术特性要与粉路相匹配,短粉路宜用密牙数、斜度大的磨辊,如用稀牙数、斜度小的磨辊,会引起出粉率降低。为保证出粉率,势必要调紧轧距,又造成麦皮破碎,有损小麦粉品质。长粉路应用稀牙数、斜度小的磨辊,减轻麸片破损,减低小麦粉灰分。

因为小型制粉机组的一致性差,工艺中的规格、数据很难很据外界条件计算得出,所以,在试机时对工艺进行适应性调整尤为重要。试机前的设计、安装多由小麦制粉机械厂家来完成的,较多的是根据小麦制粉理论和以往经验确定;试机后的生产、操作则由小麦制粉企业自己完成,较多的则是根据当地市场,经营策略制定。所以试机时的工艺适应性调整要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工艺设计、安装的延续,是不可分割和忽略的过程。要完善充实工艺设计,发现设计、安装时的缺陷和不足,要将设计的理念落实到实际生产操作中。

常规的设备运行状况和风网调试完成后,即可进行投料试验。首次投料要按设计产量的50%进行,当流量均衡后逐渐提高产量,通过调节各磨粉机轧距使出粉率符合工艺规定。通过观察磨粉机研磨情况来分析磨辊技术特性是否适宜;根据筛理后物料分流情况来确定配置的分级是否合理;依据出粉率和小麦粉粗细度来确定配置的粉筛是否适宜。当产量提到设计产量时,综合设备运行状况、物料变化、各路流量、各种数据分析机组运行情况。

3 小型制粉机组操作技能

小麦制粉行业有句俗语:“三分工艺,七分操作”。同一生产线,相同原粮,不同的操作技能,将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制粉效果。就小型制粉机组而言,良好的工艺和设备是前提,而正确的操作技能是保障。只有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按照工艺设计的要求去精心操作,才能发挥工艺的整体效果。

3.1合理掌控润麦时间

着水润麦是小麦制粉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润麦应使各麦粒间含水分均匀,胚乳软化,麦皮变韧。从感官上说,手握有腻感,牙咬不疲不硬,带有发酥感;用手抓一把搓一下,有数粒小麦粘在掌心表面,证明小麦着水适宜。润麦水分过高或过低,润麦时间不合适,都会使小麦的制粉性能变化,出粉率降低。润麦水分过高,物料太湿,易引发糊筛,小麦粉难于筛出,会降低出粉率;润麦水分过低,皮层与胚乳不能彻底分离,易造成粘附在皮层上胚乳剥刮不下来,麸皮含粉较多,也会降低出粉率。不同小麦都有一个最佳入磨水分,硬质小麦在15.0%~15.5%;软质小麦在14.0%~14.5%。实际生产中,考虑到季节、气温等因素的影响,润麦时间一般为18~24h。硬质小麦或冬季为24~30h;软质小麦或夏季为16~24h。

3.2正确控制着水量

小型制粉机组多不装配自动着水装置,只有靠经验来判别着水量的大小。这就要求在制粉过程中,操作员工要经常检查着水量,通过眼观、手摸、牙咬等方法,结合制粉效果,随时关注小麦入磨水分,控制着水量。入磨小麦水分偏低时,麸片易碎后路平筛易筛枯,出粉率高、粉色差; 入磨小麦水分偏高时,则胚乳难剥离,物料难流动,溜管易堵塞,筛理效率低,出粉率低,粉色好。如水分变化时,磨粉机剥刮率、取粉率随之变化,如要维持原出粉率,必须频繁地调节轧距纠正。保证适宜的入磨小麦水分对于正常生产、改善粉色,稳定品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3适宜控制出粉率

出粉率堪称小麦制粉的“晴雨表”,如小麦品质优劣、水分高低、磨辊锐钝、筛绢糊堵、毛刷磨秃等情况,都会影响出粉率。制粉过程中检测出粉率有以下3个好处:一是可以及时修正制粉操作中的偏差;二是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隐患,特别是一些难发现的“软故障”更有指导作用,如筛绢糊堵、毛刷磨秃等;三是可以稳定出粉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检验条件不足的欠缺。因此,在制粉过程中,制粉操作员工要养成勤测出粉率的习惯。设备运行不正常时要及时检测,对提高产量、改善小麦粉品质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粉色来判断出粉率变化不很明显,但麸皮形状、次粉色泽对出粉率变化反应敏感,细小的出粉率变化都能引起麸皮形状和次粉色泽的急剧变化。当设备工作正常时,麸皮大小均匀,无胚乳颗粒,附粉少,呈暗黄色。麸片太大时,皮磨轧距必偏宽,出粉率降低;麸片太小,皮磨轧距偏窄,出粉率上升。麸片大小不均时,皮磨磨辊间隙两侧肯定不一样,当麸片附粉多,显白色时,多是心磨轧距偏宽,取粉率下降所致;当麸片中含有胚乳颗粒时,可能是心磨磨辊间隙两侧不一致,或是心磨离合没合闸。操作时,要经常观察麸皮和次粉来判断出粉率的变化,以尽快采取措施。小型制粉机组机振较大,时常引起轧距的变松或变紧,造成出粉率变化。在制粉操作时要经常检查磨粉机轧距,及时纠正轧距变化引起的出粉率波动。

3.4正确操作磨粉机 磨粉机操作是制粉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小麦粉品质质量、生产产量、出粉率、电耗等各项指标。磨粉机的操作应做到“瞻前顾后、望闻问切”,保证各系统物料均衡,流量稳定,达到“磨得出、筛得净、吃得了、分得均”。最佳入磨流量确定后,如果小麦的水分、软硬程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宜频繁调整入磨流量,以免破坏工艺平衡而造成憋堵,掉料现象。若水分不均,应适当调整入磨流量。一般水分每偏离最佳入磨水分1%,入磨流量应反向调节10%左右。

喂料是磨粉机研磨的第一环节,物料必须均匀的分配到磨辊长度上,比较薄的料流入磨辊的轧距内。物料若没能沿辊长均匀分布,不但会降低研磨效果,而且磨辊易产生磨损。皮磨的物料粗大,呈大片状,流动性差、易结拱,可调节拉力弹簧,使皮磨物料在料筒内保持一定的高度,心磨物料呈现颗粒状流动性强、易散落,料筒内也应保持物料的高度以便连续喂料。

喂料一定要均匀一致,不能出现一边流量大,一边流量小,一边料粗,一边料细,更不能走单边。如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料筒内料位过低,二是喂料门和喂料辊两边的间隙不一致。可通过调节喂料门两边的偏心轴头进行校正。喂料门不能完全压在喂料辊上,必须留有一定的间隙,建议间隙:粗皮磨可为2mm~6mm之间,细皮磨可为1mm~4mm之间,心渣尾磨可为0.3mm~2mm之间。喂料装置的所有零部件必须活动灵敏不夹不卡。

轧距的调节是决定研磨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可根据工艺流程、小麦的品质、物料的干湿情况确定轧距的调节力度。不可过松或过紧,过松,则达不到研磨效果,易造成物料后推,好次混杂,优质粉不能及时足量提出,后路拥堵,出粉率下降等;过紧,磨辊与物料的温度升高,易造成物料与小麦粉中的各种成分因受热而变性,使小麦粉粉色变差,品质下降,缩短磨辊的使用寿命等。建议轧距:ⅠB0.7mm,ⅡB0.4mm,ⅢB、ⅣB0.3mm,心渣尾磨0.3mm,制粉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研磨效果来调节轧距。

正确掌握好研磨力度,前路皮磨应着重于破碎,多造心渣,少取粉,尽量保持麸皮的完整性;中后路皮磨则重于剥刮,刮净含在皮层部位的胚乳,但不能出现切丝现象。前路心磨物料品质好需适度轻研细磨,磨下物料看似小雪花状,握在手中有膨、松、散、软之感,使优质粉能够及时提出;中路心磨研磨的是品质稍次的麦心,故轧距可适度稍紧一些,以便提取品质较好的小麦粉,但物料不能出现压片和粘辊现象;后路心磨处理的是品质较差的物料,不需过紧以求粉的质量,渣尾磨需轻研使皮与胚乳分离即可。

3.5正确调节清粉机

小麦制粉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清粉机内各段物料的运行情况,切忌以“不变应万变”。在前段的物料应迅速松散并向前运行,后端物料应呈微沸腾状前行推进,较轻的麦皮飘逸上升被风吸走。如有不符,可通过调节各段风门,改变风量来提高清粉效果,要避免盲目增大或减少吸风量,以免破坏筛面的物料分级而影响清粉效果。清粉机的筛下物中较纯净的胚乳颗粒送往前路心磨系统,含麦皮较多的混合物送到渣磨系统,操作时注意观察筛格拔料斗内物料的颜色和质量,若胚乳颗粒不足70%应将其拔送往渣磨系统的输送槽。筛上物在遵循“同质合并”的原则下送往各自的系统,调节时也要注意顾及各系统的物料均衡,同时要注意清粉机流量、粒度、纯度的变化,可通过调节风量,筛下物,筛上物拔料斗来改变物料去向。

稳定适宜的流量是保证清粉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不同的物料有不同的清粉流量,稳定适宜的工作流量应是:麦渣15~20kg/(cm·h);粗麦心12~17kg/(cm·h);细麦心10~15kg/(cm·h);粗粉8~12 kg/(cm·h)。粗麦渣必须覆盖筛面全长,细麦渣和粗麦心如在尾段不能覆盖是允许的,但应关小相应的风门。

制粉过程中盲目增大总吸风量或各个吸风室的吸风量,会破坏筛面上物料的分级而影响清粉效果。风量调节的要求为:使物料呈微沸腾状态向筛尾推进(要沸腾不要翻腾);吸风室及吸风道中不应有物料沉积;麸屑飘逸并被吸出,此时为最佳状态。稳定适宜的吸风量应是:大粗粒(18W/32W)4200~5000m3/h,中小粗粒(32W/CQ23)3500~4000m3/h;麦心(CQ19/CQ27)2500~3000m3/h;粗粉(CQ27/CB33)1800~2100m3/h。

3.6正确掌控筛理设备

筛理是小麦制粉工艺的中枢环节,其目的是将研磨后的物料筛净分清,取粉分级并按工艺要求送往相应系统进行处理。根据工艺要求合理分配物料的流向,合理配备系统的筛网和筛理面积,不能出现枯筛和筛不透现象,一旦筛枯麸屑进入小麦粉中,就会降低小麦粉的品质质量。为避免筛枯,要求粉筛筛上物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小麦粉,但最好不要超过3%~5%。含粉过高会使下道心磨磨子噪声增大,研磨效果下降、粘辊、喂料困难等。要加强巡回检查,发现窜漏、糊筛、堵塞,应及时处理,否则会影响小麦粉质量。为保证达到理想的筛理效果,应确保筛格的密封条完好,筛绢或钢丝网保持绷紧状态,无变形,平整地松弛,清理块无缺失,并及时更换损坏的筛网。取筛格时应避免筛绢对着钢丝网或其它硬物放置以免损坏。

4 结束语

在小麦制过程中,小麦品质变化、小麦清理效果、着水润麦控制和操作技能的变动等客观因素会造成小麦粉麸星增多、灰分提高、品质下降等不良后果。欲提高小麦出粉率,必须从小麦品质、设备操作、制粉工艺、出粉率检查等方面综合考虑。加强制粉工艺管理,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设备技术操作水平,分析各种现象及其内在的联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各环节的和谐配合,共同完成这项繁杂而又需细致的生产过程,确保麸粉最大限度的分离,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出粉率,最高效率地利用小麦,才能生产出高出粉率的合格小麦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