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一旧闻,想起个老话题,说来和大家讨论。一专家到某县调查
奶牛养殖和
鲜奶质量,结果触目惊心。调查结束县领导亲自宴请,恳求专家修改结论,说否则该县的养殖业毁于一旦。并列举了1条主观5条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
养殖户眼里的是“奶水”不是“奶”,有量的概念无质的意识。即使有也根本没有能力没有水平去做。 客观方面首先,由于手工挤奶比重过大,致使原料奶质量与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我国制定的原料奶质量标准也相对偏低。在质量监测方面,只是少数大型加工企业在收购原料奶时做简单的质量检测,而第三方检测基本没有建立,难以确保鲜奶的质量。 其次,奶牛良种覆盖率低、单产水平不高,养殖年限较长,奶牛老化严重,平均养殖年限达18年。当年全国2005年虽然有存栏奶牛1216万头,但良种奶牛只有25%左右。由于牛源紧缺,良种奶牛数量少,导致种牛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及牛价上涨。我国荷斯坦牛平均产奶量仅4000公斤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1/2,奶水牛、牦牛、褐牛的产奶量更低。 第三,饲料饲草生产和加工体系建设滞后。青绿饲料和优质牧草是奶牛优质高产的基础,但全国当时都没有有专用饲草饲料种植基地。奶业生产用饲料及其加工水平低,饲养奶牛的场户仍以自拌料为主,品质差营养不全面。全价配合饲料的数量和品质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四,加工企业规模小。当时,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中,日处理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约占5%左右,日处理能力在20万吨以下的企业占一半以上。这与欧美及澳、新等乳品加工企业平均日处理规模均在2200吨左右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饲养分散,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当一部分牛奶生产者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与加工脱节,不利于生产的稳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