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可能是色谱柱有保留,换个柱子试试,或是减少柱流量,让其慢慢出峰,这样分要的可能要好些
-
刚刚实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去询问了一下,说溶剂易挥发,最好4℃密封保存
-
其实这个是根据你用的溶剂,一般来说还是要用分流,这样的话比较好,不分流的会导致峰形变异,拖尾严重
-
最好还是参照 标准方法或者药典,用成熟的方法。
-
柱评价,理论值0.566,实测值0.5356,还行吧! 石墨压环对的呢。当时听工程师说那个压力,我设定的是300HZ,到了300后,没有出现波动,工程师说就可以了,我也没有注意最后是不是有pass那个显示。自动检漏通不过,也能分析样品。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弄了!
-
我去年11月到布鲁克上海办事处参加过培训,感觉那儿气氛不怎么对劲儿,与国际大公司有些不符,员工积极性不高,当时以为和老瓦里安还在磨合呢。? 这样下去,恐怕布鲁克会毁在自己手上的...
-
是不是分流比改变了?
-
(2)柱内径(mm)0.2-0.25柱效高、负荷量低、流失小0.3-0.35负荷量大于毛细口径柱60%,柱效低0.53-0.6大口径毛细柱,负荷量近似填充柱,总柱效远远超过填充柱增加直径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固定相,即使厚度不增加,也有较大的样品容量。同时也意味着降...
显示全部
(2)柱内径(mm)0.2-0.25柱效高、负荷量低、流失小0.3-0.35负荷量大于毛细口径柱60%,柱效低0.53-0.6大口径毛细柱,负荷量近似填充柱,总柱效远远超过填充柱增加直径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固定相,即使厚度不增加,也有较大的样品容量。同时也意味着降低了分离能力且流失较大。小口径柱为复杂样品提供了所需的分离,但通常因为柱容量低需要分流进样。如果分离度的降低能够接受的话,大口径柱可以避免这一点。当样品容量是主要考虑因素时,如气体,强挥发性样品,吹扫和捕集或顶空进样,大孔径柱甚至PLOT柱可能比较适合。同时要考虑仪器的限制和要求。一个装配了填充柱的进样口可以用大口径毛细管柱(0.53mm)但不能用小口径柱。专用于毛细管柱的进样口一般可以用于所有内径范围的毛细柱。直接联用的GC/MS和MSD需要小口径,因为真空泵不能处理大口径的大流量。确实查明你的整个系统看看适合哪些柱内径的选择。 (3)柱长(m)短柱10-15米 分离少于10个组分的样品中长柱20-30米 分离10-15个组分的样品长柱50米以上 分离50个组分以上的样品一般情况,15m柱用于快速筛选,简单混合物或分子量极高的化合物。30m柱是最普遍的柱长。超柱长(50,60或105m)用于非常复杂的样品。柱长度是改变柱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例如,加倍柱长,恒温分析时间则加倍,峰分辨率增加大约40%。分析活性较强的组分是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样品与柱材质接触,那么峰会严重拖尾。较厚的膜,相对短的柱子可以由于较少的柱材和较厚的固定液,掩盖并屏蔽活性表面从而减少相互作用的机会。 (4)液膜厚度(um)薄液膜0.1-0.2um低负荷量、高沸点化合物标准液膜0.25-0.33um一般标准毛细柱分析厚液膜0.5-1um负荷量较大,低沸点样品特厚液膜1-5um取代填充柱,分析沸点200℃以下复杂样品一般来说,薄膜比厚膜洗脱组分快,峰分离好,温度低,这表明他们适用于高沸点化合物,组分密集化合物或热敏化合物。标准膜厚对于流出达300℃的大多数样品来说分析很好。对于更高的洗脱温度,可以用0.1um的液膜。当标准或薄膜适用于高沸点化合物时,厚膜对于低沸点化合物有利。对于流出温度在100℃-200℃之间的物质,用1-1.5um的液膜效果更好。
-
先开机试一下吧,说不定运气好也说不定呢。
-
理论是可以的。 但是顶空实验方法的验证和定量比较麻烦。
-
不需要赶酸吗?
-
气相一般以第一种
-
只能等待回收了
-
检测器有没有污染呀?
-
502速黏胶不好处理啊
-
最好先确认问题在GC上还是在吹扫捕集上。 断开吹扫捕集,直接进样能不能出峰?
-
木有学过气相理论,真不懂啊
-
方便看看原始数据文件么 有可能检测器污染。建议同时处理清洁一下检测器。
-
经过工程师这么弄都不行工程师肯定没辙
-
还没坏过,一般坏的都会放着吧~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价钱贵点的也不敢随便扔,怕领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