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答 问题
提问 通知 消息

“两法并行”(《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全面开展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法》第2章建立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但不包括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这是因为:第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6条、第34条已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作了规定,根据“两法并行”的衔接性规定,上述规定仍然有效;第二,《食品安全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也表明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各自开展的立法精神。  为加强卫生部门与农业部门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相关农业投入品专家评审委员会间的工作衔接,《食品安全法》第13条第3款还强调:“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据此,农业部所属的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兽药审评委员会、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都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参与相关农业投入品安全性评估的工作机制。  农兽药残留相关标准“谁登记、谁制定”  《食品安全法》从取消食品安全行业标准、调整国家标准制定和发布主体、整合现有强制标准以及标准可供免费查询等4方面对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此外,《食品安全法》还作了两条例外规定:一是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二是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第21条第2、3款)。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农药登记、新兽药注册由农业部负责,而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是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与重要内容,与农兽药登记、注册密不可分。《兽药管理条例》第42条已授权农业部制定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残留监测方法;国外也主要遵循“谁登记、谁制定”的原则,由农兽药登记注册机关制定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以技术法规的形式发布。屠宰畜、禽也涉及卫生部门之外的商务、农业等部门。  食品生产经营规定不直接调整食用农产品经营  《食品安全法》第4章对食品生产经营作了专章规定,但该章绝大多数规定调整的是加工食品的生产经营,而不直接调整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如第29条规定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第39条关于食品经营者应当查验供货者许可证的规定无法适用于农产品经营。同时,第35条关于食用农产品生产的规定,包括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生产记录以及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都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4章中找到相对应的条款。  此外,《食品安全法》还规定“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从逻辑上反推,会得出“销售非自产的食用农产品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结论,这就意味着当前销售食用农产品的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考虑到食用农产品经营的实际情况,对食用农产品经营摊贩最好适用《食品安全法》第29条第3款关于食品摊贩的除外规定,确需实施许可,也宜将食品流通许可并入工商营业执照中发放。质量安全检测规定不调整食用农产品  在食品检验方面,《食品安全法》主要作了以下规定:明确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明确食品检验实行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规范了食品监管部门的抽样检验程序;强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自行或委托合法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上述规定同样不调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因为:第一,按照“两法并行”的规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方面,《食品安全法》第57条第1款强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授权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第三,《食品安全法》第60条关于食品监管部门抽检的规定,仅列举了“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须通报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卫生部门会同有关监管部门调查处理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明确发生、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农业、质监、工商、食药等监管部门应当立即向卫生部门通报,由卫生部门会同有关监管部门调查处理;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还应当成立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向乡级政府和县级农业部门报告,由收到报告的机关处理。  按照“两法并行”的规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置原则上仍应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但考虑到《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分工明确由卫生部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对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可以由卫生部门组织查处。此外,农业部门发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论重大与否,都应当向卫生部门通报,而不宜拘泥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才须通报的规定。  食品进出口的多数规定适用于农产品进出口管理  《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要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应当通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安全性评估;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代理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注册等此外,还对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进出口企业不良记录公布等作了规定。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仅在第42条对农产品进口作了原则性规定:“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检验;尚未制定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依法及时制定,未制定之前,可以参照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笔者认为,《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进出口的多数规定是可以适用于食用农产品进出口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现分工协作原则  按照“两法并行”的原则,《食品安全法》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卫生、质监、工商、食药部门,但也有涉及农业部门的3处规定:  第77条第2款,明确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第82条明确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但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仍由农业、质监等其他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  第83条,强调包括农业部门在内的各地方监管部门获知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由后者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各监管部门间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这是分工协作原则的具体体现。  乳品、转基因食品等管理优先适用该专业法规  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乳品质量安全管理等作了专门的规定。为做好《食品安全法》与这些行政法规的衔接,维护法律的稳定性,《食品安全法》第101条强调:“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据此,乳品、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优先适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在两部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
0人参与回答
 
问题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21food
首页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 13738199242
  • 微信咨询:
  •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本网官方微信
这是一条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