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我所处的行业,是粮食行业的一个现象,个人认为有较大法律风险,发出来各位讨论一下:现象描述:取证的粮食企业,产品比较单一:比如大包装、小包装的
大米,或者混合了其他杂粮的
五谷杂粮米,主要走B2B和商超渠道,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保质期内退货,而且量还很大,但是大家也知道产品经过物流,商超,退货这么一折腾,即使包装没破也基本上面目全非了,所以企业的处理方法基本上三种:1,破损的,被污染或者过保质期的报废,2,保质期内拆袋打粉作为米粉使用或出售;3,拆袋重新包装打印原生产日期保质期继续销售。个人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处理方式倒是没有食品安全的风险,但是对于食品安全法却有违背的风险,但是如果就此报废,一方面企业难以承受,另外一方面也确实浪费粮食,所以发出来大家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