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色剂也称发色剂,是指食品加工工艺中为了使果、蔬制品和肉制品等呈现良好色泽所添加的物质。发色剂自身是无色的,它与食品中的色素发生反应形成一种新物质。这种新物质,可加强色素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护色的目的。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护色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了解护色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与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护色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适当添加非色素性的化学物质──护色剂,可使肉制品呈现良好的色泽。加工中,作为发色剂普遍使用的有亚硝酸钠、硝酸钠、硝酸钾、亚硝酸钾。这些发色剂一般单独使用,但是多数情况下是与其他发色剂并用。人们在使用发色剂的同时,还常常加入一些能促进发色的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称为发色助剂。常用的发色助剂有L-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烟酰胺等。
护色剂在肉制品中的护色机理
鲜肉的红色是由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呈现的一种感官性状。由于肉的部位不同和家畜品种的差异,其含量和比例也不一样。肌红蛋白为还原型,呈暗紫色,很不稳定,易被氧化变色。为了使肉制品呈现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常添加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它们往往是肉类腌制时混合盐的成分。硝酸盐在亚硝酸菌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可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即使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所生成的亚硝基很快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鲜艳的、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制品呈现良好的感官性状。
如果在肉制品的腌制过程中,同时使用L-抗坏血酸或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与烟酰胺,则发色效果更好,并能保持长时间不褪色。
护色剂在肉制品中的作用
硝酸钠、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除了护色作用外,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和抑菌作用,特别对肉毒梭菌抑菌效果更好。有些国家在没有使用亚硝酸盐之前,肉毒梭菌中毒率很高,使用护色剂后肉毒梭菌中毒得到控制。
护色剂在果、蔬制品中的应用
果蔬在加工过程中颜色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个变化分为两类:酶褐变和非酶褐变。酶褐变是指参加褐变反应的酶属于氧化酶类。因果实中含有单宁物质、绿原酸、酪氨酸等,它们是氧化酶起作用的基质,氧化后生成有色物质,即形成褐变,影响加工品的外观和风味,并破坏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在果蔬加工过程中主要依据酶褐变对其进行护色。
护色剂在果、蔬制品中的作用
护色剂在果、蔬加工中除抑制果蔬的褐变外,还可起到抑菌杀菌、提高维生素C的存量、延长贮存期等作用。
护色剂的安全与卫生
近年来,人们发现肉制品中的护色剂亚硝酸盐能与多种氨基化合物(主要来自蛋白质分解产物)反应,产生致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胺等。亚硝胺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强致癌物,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不仅长期小剂量作用有致癌作用,而且一次摄入足够的量,也有致癌作用。因此,国际上对食品中添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十分重视,在没有理想的替代品之前,应把用量限制在最低水平。
护色剂的替代品
目前人们使用的亚硝酸盐替代品有两类:一类是替代亚硝酸盐的添加剂,这种替代物由发色剂、抗氧化剂/多价螯合剂和抑菌剂组成,发色剂用的是赤鲜红,抗氧化剂/多价螯合剂为磷酸盐/多聚磷酸盐,抑菌剂用的是对羟基苯甲酸和山梨酸及其盐类;另一类是在常规亚硝酸盐浓度下能阻断亚硝胺形成的添加剂,抗坏血酸能与亚硝酸盐作用以减少亚硝胺的形成。此外,山梨酸、山梨酸醇、鞣酸、没食子酸等也可抑制亚硝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