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食品加工领域内广泛应用食品添加剂。通过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能够促使食品的稳定性、质量等得到提高,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步伐。但食品添加剂毕竟是外来物质,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以下是食品添加剂可引起的毒性反应:
急慢性中毒
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或杂质含量高能引起人类的急慢性中毒,如肉类制品中亚硝酸盐过量可导致人体血红蛋白的改变,其携氧能力下降,出现缺氧症状;而在日本60年代发生的“森永奶粉事件”是由于使用的改良剂中含有砷化物杂质,结果造成一万多名婴幼儿中毒,一百多人死亡。
过敏反应
有些食品添加剂是大分子物质,这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引起变态反应。近年来,这类报道日益增多,有报道称,糖精可引起皮肤瘙痒症及日光性过敏性皮炎;许多香料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致癌、致畸与致突变
食品添加剂的致癌、致畸与致突变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尽管尚未有人类肿瘤的发生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的直接证据,但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大剂量的食品添加剂能诱使动物发生肿瘤。有的食品添加剂本身即可致癌,如糖精钠可引起实验动物的肝肿瘤;有的添加剂可在使用过程中,与食品中的存在成分发生作用转化为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与肉制品的腐败变质产物季胺类化合物结合形成亚硝胺。
总之,任何物质超过一定的摄入量时,都可能表现出毒性作用,反之,在一定的剂量下又不会表现毒性。这就是说,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时,是不会表现出毒性的,只有在大量使用时才可能成为不安全因素。但部分企业出于利益考量,没有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影响到食品安全和质量。因此,相关部门需发挥监管职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添加剂多功能检测仪能够快速检测二氧化硫,亚硫酸盐,溴酸钾,磷酸盐,靛蓝,亮蓝,胭脂红,焦磷酸盐,焦磷酸二氢钠,三聚磷酸盐等多种添加剂含量。维护添加剂合理合法合量的使用环境。
市场监督管理局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食品检验部门对食品卫生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确保市场流行食物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社会上的稳定。同样的,只有严格把握食品卫生质量,才能更好为国家社会经济提供物质上的保证,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奠定基础。那么常见抽检监测项目都有几个,不合格原因又是什么?
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可以反映食品的卫生状况。《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熟肉制品》(GB 2726-2016)规定,熟肉制品(除发酵肉制品外)一个样品中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5CFU/g,且至少3次检测结果不超过104CFU/g。而食品中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也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霉菌
霉菌是常见的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产品受霉菌污染后会腐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冲调谷物制品》(GB 1964-2016)规定,同批次5个独立包装产品中霉菌的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2CFU/g,且至少3个独立包装产品检测结果不超过50CFU/g。而食品中霉菌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格;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有关。
诺氟沙星
诺氟沙星是一种广谱类杀菌剂。《发布在食品动物中停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兽药的决定》(农业部公告第2292号)规定,在食品动物中停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4种兽药。在蜂蜜等食品中检出诺氟沙星的原因,可能是诺氟沙星作为蜂药用于蜜蜂养殖。摄入检出诺氟沙星的食品,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甚至还可能对肝、肾等脏器造成损害。
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等特性,曾被广泛用于畜禽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农业部公告第2292号规定,在食品动物中停止使用氧氟沙星,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在猪肉等食品中检出氧氟沙星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相关兽药。食用检出氧氟沙星的食品,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睡眠不良、胃肠道刺激等症状。
毒死蜱
毒死蜱,又名氯蜱硫磷,目前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有机磷酸酯杀虫剂之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规定,毒死蜱在韭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1mg/kg。韭菜中毒死蜱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菜农对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了解,从而滥用农药。食用毒死蜱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头昏、头痛、无力、呕吐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导致癫痫样抽搐。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强致癌性的化学物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规定,黄曲霉毒素B1在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的最大限量值为0.5μg/kg。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因储存不当产生了黄曲霉毒素B1。摄入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食品,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呋喃西林代谢物
呋喃西林是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曾广泛应用于畜禽及水产养殖业。2015年,原农业部发布的《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规定,呋喃西林为禁用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淡水产品中检出呋喃西林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相关兽药。摄入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的食品,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过多摄入还可能引发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病等。
恩诺沙星(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之和计)
恩诺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动物的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动物专属用药。2002年版《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恩诺沙星(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之和计)在牛、羊、猪、兔、禽和其他动物的肌肉中最高残留限量值为100μg/kg。肉类中恩诺沙星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因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相关兽药。摄入恩诺沙星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睡眠不良、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引起肝损害。
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农药残留快速测试仪、真菌毒素定量分析仪、ATP荧光检测仪、ATP菌落总数检测仪、胶体金读数仪、荧光定量分析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酶联免疫检测仪、药物残留及动物疫病检测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注水肉快速检测仪、食用油品质检测仪、环境监测设备、水质检测仪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设备。
本着秉承“重合同、守信用、优质服务、互利双赢”的经营理念为核心,以产品技术创新为依托、保障食品、药品、环境、水质安全为己任 , 愿为政府执法部门、食品生产企业、种植养殖单位、消费者提供科学、公正、可靠、及时的检测技术指导与仪器供应。
食物中毒按致病物质的不同一般分为细菌、霉菌毒素、有毒动植物和化学毒物四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又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两种。由活菌本身引起的食物中毒叫感染型。不是活菌本身而是菌体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叫毒素型。但有的食物中毒既有感染型,又兼有毒素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因为较高的气温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外界条件,而此时人体胃肠道分泌减少,人体防御能力降低易感性增强,也是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诱因。中毒食品主要是肉、乳、蛋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少数是植物性食品。
因为动物性食品营养丰富、含水分多、含盐量少和酸碱度适宜,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菌可大量繁殖产毒。除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外,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相比较,一般死亡率较低,急性胃肠炎症状明显,有低或中度热, 如能及时抢救,预后良好。
怎样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微生物致病菌检测箱是我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的一种专门针对微生物致病菌研制的检测箱,可以检测多种致病菌的存在,防止细菌性中毒事件的发生。箱内配有齐全的采样工具、检测速测盒、以及加厚铝合金外框,坚固耐用满足食品微生物采样检测需求。
兽药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治,促进畜禽的健康与生长,但是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滥用、误用兽药,导致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还相当严重,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那么兽药残留都有哪些危害?
兽药残留对畜牧业的危害
(一)影响畜产品的市场消费
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我们如果长期食用因兽药残留超标而污染的畜产品会导致如下危害:
1、三致作用(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即药物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造成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当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后,这些残留便会在人体中蓄积,达到一定剂量后*终产生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2、急慢性中毒。近年来,一些企业或不法分子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畜禽饲料中大量添加违禁兽药,造成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超标,而这些动物产品就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如,近年来的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等。
3、过敏反应。某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等抗生素)通过动物产品的残留进入人体,使部分人产生过敏反应。
4、促进性早熟。如果动物产品中含有过多的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成熟提前,对其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5、耐药性问题。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畜产品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抗生素在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不仅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风味,也被认为是动物细菌耐药性向人类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受兽药残留污染的畜产品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一旦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将会给畜产品市场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降低消费者对畜产品的消费信心,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畜产品外贸出口
当前畜产品安全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食品卫生安全的范围,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整个食物链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对畜产品进口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对药物的残留超标问题。我国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残留的检测方法还不够完善或不够先进。监控力量不足,管理不严、用药不规范、一些饲料生产厂家和养殖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使用违禁药物或添加剂等。这都成为我国畜产品安全潜在的隐患。药残超标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而且很多细菌已由单药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实际上等于持续低剂量用药。动物机体长期与药物接触,造成耐药菌不断增多,耐药性也不断增强。而且,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变得越来越困难。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应对措施: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完善药残监控体系。
运用兽药残留检测仪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必须建立完善检测网络,提高各检测机构人员的素质,准确无误地掌握兽药和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状况,为执法部门、消费者和行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智能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的可现场检测食品、肉制品、粮食、化妆品、食用油等样品中抗生素残留、毒素、激素及非法添加。如:氯霉素、氰霉素、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黄曲霉毒素等数十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