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氮、磷、钾化肥的增产效果仍然是氮肥>磷肥>钾肥。另据统计,每公斤氮肥增产稻谷9.1公斤,玉米13.4公斤,棉花1.2公斤,油菜子4公斤;每公斤磷肥有效成分增产稻谷4.7公斤,小麦8.1公斤,玉米9.7公斤;每公斤钾肥有效成分增产稻谷4.9公斤...
显示全部
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氮、磷、钾化肥的增产效果仍然是氮肥>磷肥>钾肥。另据统计,每公斤氮肥增产稻谷9.1公斤,玉米13.4公斤,棉花1.2公斤,油菜子4公斤;每公斤磷肥有效成分增产稻谷4.7公斤,小麦8.1公斤,玉米9.7公斤;每公斤钾肥有效成分增产稻谷4.9公斤,在广东、广西达到6.6公斤,超过了磷肥肥效,而在北方的小麦、玉米上钾肥增产效果,多数土壤尚不明显。
我国氮、磷、钾化肥的肥效现状与我国目前的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我国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大体是:土壤普遍缺氮,大部缺磷,局部缺钾。土壤中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除东北黑土区外,普遍较低。全国约有半数以上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在0.5%~2.0%之间,碱解氮在10-4以下,表明多数地区土壤氮素供应不足,这是我国几十年来施用氮肥普遍有效的原因所在。
我国近15亿亩耕地中,缺磷和严重缺磷的土壤约有10.9亿亩,占总耕地的74%,其中严重缺磷土壤占总耕地的40%。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布状况大体是北方低于南方,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目前缺磷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土壤缺钾面积约有3.4亿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尤以华南地区分布最广,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73%,其次为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除局部地区外,目前尚不缺钾。
从我国土壤养分状况和化肥肥效看出,氮肥必须季季或年年施用。目前北方以缺磷为主,要重视氮、磷肥配合;南方以缺钾为主,要重视氮、钾或氮、磷、钾的配合。另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同样1公斤化肥,投放在中低产地区,比投放在高产地区可以多增产4~5公斤粮食,肥效提高1倍以上。因此,增加中、低产地区的投肥,即可在不增加投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
-
(1)基肥的施用。增施有机肥料作基肥,既是豆类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又是提高化肥使用效益的必要措施。基肥中加入氮、磷、钾等化肥,可以减少化肥中有效成分的流失与固定,提高化肥利用率。如在基肥中加入磷矿粉,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可以增加磷矿粉的溶解,...
显示全部
(1)基肥的施用。增施有机肥料作基肥,既是豆类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又是提高化肥使用效益的必要措施。基肥中加入氮、磷、钾等化肥,可以减少化肥中有效成分的流失与固定,提高化肥利用率。如在基肥中加入磷矿粉,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可以增加磷矿粉的溶解,使难溶性磷转化成有效磷,同时磷肥被有机质包围,减少了被土壤固定的机会。有机肥与化肥施用量应根据各地条件,肥源充分,可多施,反之则少施并要集中用。
(2)种肥的施用。豆类作物施用种肥,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一般以氮、磷配合施用作种肥效果最佳,每亩施用过磷酸钙10~15公斤,加硝酸铵5~7.5公斤混合,氮、磷比例以1:2~3为宜。施种肥时,应深施,并注意种、肥隔离,防止烧种烧苗。
(3)追肥的施用。豆类作物追肥的效果与选择适当的追肥时期、地力状况及长势关系极大。一般在开花初期追肥有良好效果;特别是土壤肥力低、幼苗长势弱,更应及时追肥。追肥品种以氮、磷肥为主,一般亩追纯氮2~2.5公斤,加五氧化二磷2.5~5公斤,注意追肥量不宜过大。在豆荚形成后,可进行叶面喷肥,如亩喷施300倍液磷酸二氢钾加适量氮肥,增产效果可达10%左右。
(4)豆类作物喷施钼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在酸性土壤及有效钼含量低的白浆土、黑土上。如用5×10-4的钼酸铵溶液喷施,一般增产可达10%~20%,钼磷配合喷施效果更好。
-
猴头菇是一种木腐食用菌,是我国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着操作规程进行管理,猴头菇在出菇时期更应加强其管理,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产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催蕾。将完成发菌的菌袋移入菇棚层架上,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催蕾,使该批菌袋尽可能一致...
显示全部
猴头菇是一种木腐食用菌,是我国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着操作规程进行管理,猴头菇在出菇时期更应加强其管理,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产品,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催蕾。将完成发菌的菌袋移入菇棚层架上,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催蕾,使该批菌袋尽可能一致的整齐现蕾,便于管理。基本措施是:将接种穴封口胶带揭开一半,棚内喷灌大水,棚顶不覆草苫类遮阳物,2天后覆一层遮阳网,并打开所有通风孔,或采取强制通风措施,持续5天左右,使菌袋自进棚后处于先湿后干、先强光后遮阳、先密闭后多氧以及温度先高后低的不利环境条件下,很快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此时可见菌袋两头及开口处有菇蕾现出,但尚不具子实体特征。
二、幼菇管理。现蕾后,及时将封口胶带揭去,或解开扎口,其他有菇蕾的地方,用刀片将塑膜切开十字口,严格控制棚温在15~18摄氏度,最大浮动温度范围为12~24摄氏度,并尽量保持较稳定状态;调控空气湿度在90%~95%,但不可对菇蕾直接喷水,否则,易造成“秃头”现象;棚内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既需要保持空气新鲜,又不可使强风吹过;调控光照强度在200~400勒克斯。随着温度的不同,3~6天,幼菇整齐地长出并分化出菌刺,菌球直径约2~4厘米,菌刺长约1厘米,色泽一致,整齐地“披挂”在菌球上,此时应控制棚湿在88%~90%,亦不允许直接对菇体喷水,其他条件不变。
三、成菇管理。进入成菇阶段后,子实体长速加决,菌球增大,菌刺亦稍有加长,该阶段可适当调控光照在500勒克斯左右,最大可至1000勒克斯。但随着光照的增强,菌刺与菌球不能同步生长,往往显得毛刺偏长,外观来看,子实体健壮程度提高了,但至成熟时,子实体略有暗黄色泽,但转潮快,长速亦快。该阶段可直接对子实体喷雾.但不可使用温差过大的水,以免发生生理性病害,尤其温度低于15摄氏度时更是如此,喷水时喷雾要细,不可使菇体上沉落或聚集水珠。随着子实体不断长大,需氧量也不断增加,应密切观察和严格控制通风情况,使棚内空气保持新鲜、无异味。其他正常管理即可。
当子实体直径5~12厘米、菌刺长约15厘米,已基本长大,但尚未成熟时即应及时采收。
-
方法要科学给食用菌补充营养的方法有喷施、浸泡和灌穴。喷施用于子实体大量出现时期。常用方法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营养液,结合补水,在菌床、菌块上喷洒。喷洒营养液最好在落潮时进行。喷时注意喷头向上,不对着子实体。同时注意两不喷:
①幼小菇蕾不喷:以免“肿死”。
②刚采过菇或有菇残体处不喷,以免引起细菌性病害。
浓度要适宜营养液浓度过高,不但菌丝吸收困难,还会妨碍菌丝生长;浓度过低,增产效果不明显。在适宜浓度下,添加时也要根据料内湿度而定。若培养料湿度过高,可适当加大营养液浓度,减少用水量,补充营养液后加强通风,反之,减少浓度,增加用水量。常用浓度有尿素0.3%~0.5%、磷酸二氢钾0.2%。
要注意环境变化一般在气温高于20摄氏度时,菇类菌丝难以形成子实体,应停止补液,葡萄糖液、豆浆汁、人粪尿液均不宜在气温高于18摄氏度以上时补液,否则会加重感染。为了防止杂菌感染,也可在营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抑菌剂,以防止杂菌滋生蔓延。
-
所谓生物修复作用,就是利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分解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有毒物质的过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的称生物修复工程。
其原理就是土壤遭污染物侵蚀后,其降解过程取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这些过程主要有光解作用、化学分解、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物转化等。参与生物修复作用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要多,并要有多种酶系统参与。导致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作用的主要机理为矿化作用、共代谢作用和氧化耦合作用。
-
一、发菌阶段“阶段式”管理 香菇发菌期80天左右,为了发菌充分,减少污染,要按天分阶段进行管理。 接种后1-6天,是菌丝萌发、定植的时期,由于菌丝生长势较弱,需将棚温控制在28摄氏度左右。且此期不宜移动菌袋,以防杂菌感染,同时不通风或少量通风。 接种后7-10...
显示全部
一、发菌阶段“阶段式”管理
香菇发菌期80天左右,为了发菌充分,减少污染,要按天分阶段进行管理。
接种后1-6天,是菌丝萌发、定植的时期,由于菌丝生长势较弱,需将棚温控制在28摄氏度左右。且此期不宜移动菌袋,以防杂菌感染,同时不通风或少量通风。
接种后7-10天,菌丝向料内蔓延,袋温逐渐升高,需将棚温控制在25摄氏度-27摄氏度。9天后开始翻堆,在翻堆时,逐袋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及杂菌感染情况。发现漏接的菌袋、没有发菌的接种穴,应将其集中到一个地方,挖除霉点,用5%-10%的石灰水涂抹患处。每天通风1-2次,每次约30分钟。
接种后11-20天,菌丝进入旺盛生长期,代谢活动加快,袋温高出棚温1摄氏度-5摄氏度,要特别注意降温和通风。此期需将棚温控制在20摄氏度-24摄氏度,每天通风1-2小时。
接种后21天,因菌丝大量生长,袋内氧气不能满足菌丝生长要求,缺氧成为菌丝生长的限制因素,应及时去掉套袋,或用刺孔的方法增加氧气。去掉套袋或刺孔后,菌丝生长加速,袋温会升高,此时要加大通风量,并疏散菌袋。
经30-50天,菌丝长满菌袋,可进行菌袋转色和生理成熟的管理。菌袋转色是香菇菌丝发育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也是菌丝发育成熟的标志。菌袋转色时棚温应控制在18摄氏度-24摄氏度,空气湿度控制在80%-85%,有一定散射光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当菌丝长满菌袋后,应撤去菇棚的覆盖物,以增加棚内光照;将棚温控制在20摄氏度- 24摄氏度,温差不要太大;少移动菌袋。如果用大袋栽培,菌袋转色时间25-30天;如果用小袋栽培,菌袋转色时间10-15天。在此过程中,转色条件适宜,菌袋转色均匀,出菇整齐,产量高,质量好。如果转色太浅或不均匀,则畸形菇多。如果转色太重,菌膜过厚,则出菇慢,产量低。
二、出菇要先“育”后“蹲”
“育”指香菇的育蕾。该阶段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割膜和疏蕾。菇蕾现出后仅仅是一个个灰褐色的小“肉疙瘩”,还没有分化,也没有触及塑料薄膜,此时应及时进行割膜处理。方法:使用锋利的刀片,环绕菇蕾将塑料薄膜切割成“活动门扇”的样子,既不妨碍菇蕾从中钻出,又可防止过大的气流进入,以避免培养料的水分过多流失。注意不可待菇蕾触及或顶到塑料薄膜后再割膜,否则,将会产生畸形菇。在割膜时或在幼蕾钻出后,发现有丛生菇蕾(2—3个或更多的菇蕾挤在一起)时,即应进行疏蕾处理,用刀尖将边缘的菇蕾切去,如果操作不方便,也可以只将其上半部分(大约是菌盖部位)削去,保留一个形态圆整的菇蕾即可。
“蹲”,指香菇的蹲蕾,目的是培育个大、肉厚的菇蕾。蹲蕾方法很简单,就是降温。幼菇蕾喜欢在15摄氏度-22摄氏度的温度下生长,在14摄氏度的温度下长速明显减缓,如有条件,降温至12摄氏度,甚至8摄氏度,可达到蹲蕾的目的。如果配合短时的直射光和较低的空气湿度,将会有助于蹲蕾。一般1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持续7天左右,即可达到蹲蕾的目的。
三、采收后补水追肥
香菇采收后,必须进行适当的补水追肥,才可促进下一茬菇的生长。补水方法:用直径2厘米的塑料管沿畦向安装,菇畦中间设总水管,总水管上分支出小水管,小水管长度在50厘米左右,上面安装12号针头控制水流。由总水管提供水源,另一端密封。装水容器高于菌袋2米左右,使水流有一定的落差,在注水时菌袋中心用直径6毫米的铁棒插孔1个,孔深约菌袋长度的3/4,不能插到底,以免注入的水流失。由于流量受到针头的控制,使注入的水,菌袋既能吸收又不至于溢出即可。每个菌袋一般15分钟就能补水完毕。
补水后盖上薄膜,控制温度在20摄氏度-22摄氏度发菌,每天换气1-2次,每次1小时,注水给菌袋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并同时增加了干湿差和温度差,6天后便开始出现菇蕾,且子实体分布均匀。追肥可结合补水同时进行,应选择水溶性的肥料。
-
灯用了多久了,可以试试把灯表面擦拭下,很有可能灯的使用寿命到了,需要更换新灯了
-
Icp一oes测磷需要注意什么
-
对成分了解的情况下,如果成分适合在GC-MS上检测的才能测,如果成分不了解的话估计比较难,特别是如果含有无机物或者不适合在GC-MS上检测的那就没法测了。
-
质量手册中要有规定就没问题
-
看不清楚,大概是铅的低浓度比镍差得多,一定是本底不合格,或者你们把铅的质量数多选两个,对比一下数据,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
你这样做能生产出来吗?
-
说清楚要求待遇上班时间等等,最好也简介下公司情况,发“职场人生”版块。
-
糖少加一些不就下来了么
-
误差比较大一般就是配制过程有大偏差或者计算的问题,另外也要看看消解过程是不是有问题,还可以做一个数值固定的水样,看看结果怎么样
-
用标气校正一下两检测器的响应因子。
-
看你的需求,我们正常100以下保留一位小数,100以上保留整数
-
JJF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里面的4.3.1
-
石库门红标黄酒石库门金标黄酒石库门银标黄酒
-
提到这个红枣礼盒,我心中千万个草泥马,在沧州被纸盒厂及红枣加工厂人渣忽悠一次,从此不上沧州,不吃枣,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