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黄冰糖比白冰糖更好。
冰糖颜色越白越纯粹,营养成分也越少,黄冰糖、老冰糖保留甘蔗中的矿质元素更多,营养更丰富。
真相:
许多老百姓根据朴素的营养观,总觉得黄冰糖比白冰糖要好,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冰糖。
根据国标《GB1310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对我们平日吃的各种糖的分类,可以看出,冰糖其实是“白砂糖+水”后的结晶再制品。准确来说,冰糖是比白砂糖更精制的糖。
标准截图
标准截图
其次,从白冰糖和黄冰糖的的配料表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以白砂糖为原料生产而成的。
那他们为什么一个是白色,一个是黄色?
首先,根据结晶工艺可以将冰糖分为单晶冰糖和多晶冰糖。
单晶冰糖纯度较高,糖粒均匀,洁白有光泽;多晶冰糖精炼程度相对较低,块头比较大,光泽度略低(我们常说的老冰糖、土冰糖、黄冰糖就是多晶冰糖的一种)。
而黄冰糖之所以呈黄色,是因为加工过程中没有经过脱色处理。
另外,不同等级的冰糖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蔗糖纯度,整体差异不是很大,日常食用选择性价比高的就好,并不用一味追求等级。
不同糖的营养价值有多大差别?
根据检测同一品牌、相同等级的黄冰糖、白冰糖和白砂糖的矿质元素含量,我们发现黄冰糖、白冰糖和白砂糖在成分上基本没有明显差异。
可见,不同冰糖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别并没有这么大,大家只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用即可。
辟谣:老爸评测
复核:高超 中国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副研究员
网传一段视频称,面包中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在朋友圈大肆传播。视频中,一位女子把手中的肉松放在水里搅拌,几分钟后捞出发现,肉松变成了白色,女子将这些白色物质中的水分捏出后,称这些都是棉花做的。
肉松,是肉经过煮制、切块、撒油、配料、收汤、炒松、搓松等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的肌肉纤维蓬松絮状或短纤维状肉制品。可以分为普通肉松和油酥肉松,油酥肉松呈颗粒状或短纤维状,拉扯可以呈丝状。现在,有很多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用主要成分是豆类的肉松粉制作成的肉松。肉松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放入嘴里轻轻一咬就会融化。棉花虽然看起来软,但是是一种植物的种子纤维,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是不可溶,嚼不烂的。而且,不止棉花,肉松中的蛋白质也可以被点燃,烧黑,并且有一种焦糊味,这是棉花所没有的。因此,只从肉松絮状、能点燃、被烧黑这几方面断定肉松是棉花做的实在有点不靠谱。
每一位恒温恒湿试验箱的用户,都关心着试验箱的价格,希望自己能够选购到高性价比的实验设备。其实只要掌握好恒温恒湿试验箱的几项价格决定因素,在选购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1、工作室尺寸大小,尺寸越大价格就越高。
2、温控范围的要求,温控范围越广技术含量就越高价格也就更贵。
3、压缩机含金量,压缩机是恒温恒湿试验箱的核心部件,在购买时不仅要看压缩机的品牌,还要关注是否是正品,这直接关系着设备的性价比。
4、发热丝,直接关系到制热,与制冷同等重要。
5、控制器,直接关系着所有命令的执行,是整台设备的,一般采用国外原装进口,对于试验箱的定价起着重要作用。
6、箱体材质及工艺,好的材质和工艺不仅更耐腐蚀和高温,还更利于清洁,使用寿命也会更长。越是值得信赖的厂商,其材质工艺就越考究,细节也会处理得更。
除了以上几点外,在选购恒温恒湿试验箱的时候还应当注意所选择的商家是不是真正的生产商,避免支付中间差价提高采购成本和售后难的问题。只要掌握好这些决定因素,购买高性价比的试验箱就不再是难事。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而且,从现实感受讲,“舌尖上的威胁”离得越近,人们的忧虑就会越大。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皮革奶”……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化学课堂、化工车间或者科学实验室的专业词汇,却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据了解,食品安全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之首。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和群众期待对照起来看。品牌企业的信誉、监管规则的完善,是建立公众信心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大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得了负分。2017年1月1日起,台湾康师傅解散,这是从“油品事件”发酵以来的延续。近些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一时间让不少快餐店噤若寒蝉;石家庄三鹿集团的牛奶,一度让中国奶业一蹶不振;南京冠生园的过期月饼,让节日的餐桌多了谨慎和担忧……品牌企业的质量失守,无疑会让人对监管缺位产生更大的忧虑。
无论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来讲,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放松。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这是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
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需要全社会涵养,但其解决之道,绝不是人人背诵安全口诀、人人成为食品。从治理角度讲,还是要以严的监管体系来托底,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筑牢基本的安全线。
食品安全保障,没有完成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没有毒、有没有害,而是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事实上,为了应对各种新的食品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国家卫计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从满足群众期待的角度讲,只有从细从严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基准线,以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只有时刻保持“紧而又紧”的态度,才能让人们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让食品安全的水位不断提升。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坚持四个严,坚持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基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