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叶数量
投叶数量高档茶以150g左右,中档茶以200g左右为宜。叶量过多会导致茶坯不均匀,叶量过少做形时难以控制。
2.炒锅温度
高档"千岛玉叶"杀青做形的下锅温度以110一120℃左右为宜。中档茶以120-130℃左右为宜。随后都要适当降低锅温。并要根据鲜叶成熟的程度、含水的高低、叶量的多少等因素而灵活掌握。锅温过高过低都要严格防止,才能保证其形质俱优。
3.炒制手法
锅温适度,芽叶下锅,多透适闷,透闷结合,迅速均匀进行轻抹翻抖,使茶叶紧贴锅壁,以利升高叶温,破坏酶的活性,达到杀透杀匀,使叶变软,然后轻抹扬抖,以散发水分和青气。总之做形操作中手法变换、手势轻重、炒时长短、炒次多少还要按芽叶肥瘦、软硬、温度、水分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高中档茶杀青做形历时需要15分钟左右,减重率60%~65%左右为宜。
经过杀青做形以后的在制品,长短大小有所不一,其内部的含水率、化学成分和叶片的可塑性也不一样,如若不分档辉锅,茶叶品质和干度很难达到一致。先进行"看茶筛茶",使其达到长短大小匀齐。分成头子、中筛两个档子,并剔除抹子,簸去片子,拣去杂物,然后把头子、中筛两档分别摊凉回潮,分别辉锅。摊凉时间一般需要40~60分钟,摊凉的目的是使在制品内部水分重新分布,表里一致,以利辉锅干燥定型。
1.投叶数量
高档茶每锅投叶量200~250克左右为宜,中档茶250克左右为宜。并应根据师傅手的大小等因素略有增减。
2.炒制锅温
一般要求比较稳定的锅温,但在起锅前要稍提高锅温,使茶香和干度达到要求。即掌握前后稍高,中间稳定的原则。据实践高档茶先稍高80℃左右,中稳70℃左右,后又稍高。一定注意不能偏高,不然则会过快达干,无法定型做美,还易造成断碎,增加末子。
3.炒制手法
摊凉回潮的在制品,待锅温升至80℃左右,即刻下锅,先是轻抓翻滚,理顺茶条,待叶受热回软,锅温适降,转用"擞、挺、抓、磨"的手法,综合运用,往复进行。高中档茶烽锅历时需要25分钟左右,茶叶含水要求在6%左右。
四、筛分整理辉干炒制的毛茶,须筛得长短一致,把过长的部分筛短,达到长短大小匀齐,使品质和干度符合质量要求,除去片末、杂物,增添"千岛玉叶"名茶"形美"的特色。
千岛玉叶以细嫩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摊放、青锅、摊凉和辉锅制成,成品外形扁平光滑、硕壮、色泽翠绿显毫,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厚成朵而著称。千岛湖玉叶以千岛湖本地茶叶原料经经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工而成。
千岛玉叶其外形扁挺似玉叶,叶肥芽壮露白毫,色泽绿翠呈嫩黄,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嫩醇厚,叶底嫩匀成朵,汤色清澈明净。
1、茶具:
饮用千岛玉叶,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瓷杯或茶碗冲泡。杯碗类瓷质洁白,便于存托碧绿的茶叶和茶汤。
2、水质:
冲泡千岛绿叶的水质要好。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也可以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碱性水,以免茶汤深暗。
3、水温:
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沏茶的水温要在80度左右最为适宜。因为优质千岛玉叶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也会使茶汤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
4、茶与水的比例:
通常茶与水比为1:50至1:60(即一克茶叶用水50ml至60ml)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
内质香气花蜜清高,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笋色红边明亮(也称朱边绿腹)。
舌底生津明显,喉韵润滑,余韵使人神气清爽。赤叶单枞茶以其茶质独有的花蜜香味,口感醇且爽、清甘而耐泡、汤水橙亮而赢得赞誉,成为中国名茶。
清代时,这株茶为岭头一老茶农发现,南洋、汕头茶商不顾山高路远,上山收购岭头奇兰时,高价索购,每斤价值七、八银元。茶主人倒也世代安稳独采,一直传了五代人。近代遭过三次劫难,濒于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