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家具相较家用家具来说,功能性更高一些,买家在购买时都会查看是否有通过相关的测试证明,物理性能上看桌子质量检测一般为其稳定性和材料的检测,下面昆山海达仪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办公桌综合测试仪是如何对桌子进行检测的?
1、 垂直负载下的稳定性试验:
把试件放在试验基面上。在其不稳定桌边中心离边沿向内50mm桌面处通过载入垫垂直向下逐渐加力到规定的力值或者至少试件至少有一个桌脚离地为止。
2.垂直和水平载入稳定性试验:
把试件放在试验基面上。用挡块挡住试件不稳定边的桌脚。防止试件在试验中移动。在该边中心离边沿向内50mm桌面处通过载入垫垂直向下施加100N的力。同时在该边中心桌上向外施加一个水平力。逐渐增加该力到规定值或者至少有一个桌脚离地为止。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和塑料袋打交道,市面上用来装食品的塑料袋由聚乙烯制成,是无毒的,而一些由聚氯乙烯制成的塑料袋则是有毒的,特别是黑色塑料袋千万别用来装食品。
鉴别塑料袋有无毒性的方法:
手触及颜色检测法:无毒的呈白色或无色透明,手摸有润滑感,表面似蜡样感;有毒的颜色混浊或呈黄、红、黑色,手感发粘。
抖动检测法:抓住塑料袋用力抖一下,声音清脆的无毒,声音闷涩的有毒。
火烧检测法:无毒的易燃,火焰呈黄色,局部呈青色,燃烧时像蜡烛一样滴落,有石蜡味;有毒的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成丝状。
近有客户反映不干胶标签贴上去后不久就起泡了,而且很严重。当时贴上去不会的,很平整。这是为什么呢?下面由家来家来解答吧! 我讲的是针对透明瓶体粘贴透明薄膜不干胶标签时标签粘贴表面经常有气泡产生的解决方法:
1.瓶体表面不够清洁、平整:瓶体应该预先洗净干燥,根据瓶体表面的形状,如是规则曲面还是球面瓶体,在贴标时由传送带夹紧固定,尤其是扁平的塑料瓶;
2.没有根据瓶体材料选用合适特性的薄膜材料:软质的瓶体应该选择如PE、PVC、未经拉伸的PP以及PE和PP的合成材料;硬质瓶体应该选择PET、BOPP、PS面料;
3.贴标机的速度调整、贴标方法不恰当:贴标时瓶体的运行速度应该略快于标签的出标速度,这样可以避免气泡的产生。贴标前要完全消除静电,使标签坚挺出标、脱离底纸。贴标机上不应使用毛刷、海绵辊、真空吸附方式贴标,应安装有一定强度的橡胶刮板同标签接触,并使刮板保持一定的角度和力度。柔软瓶体的贴标要调整好贴标速度、刮板力度、角度、距离之间的关系;
4.底纸选择不恰当:应选择光滑度好的底纸,如PET材质的底纸,使粘合剂在其表面平整性好,贴标后润湿性好、平整;
5.另外瓶体上有杂质、增塑剂、胶水起化学反应、印刷表面溶剂被激活等因素都会引发贴标过程气泡的产生。
6.另外瓶体上有杂质、增塑剂、胶水起化学反应、印刷表面溶剂被激活等因素都会引发贴标过程气泡的产生。
经常客户在谈到液压旋转接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我上次买的液压旋转接头,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有漏液体的现象“,为什么发了几千甚至上万元都买不到一个好质量的旋转接头呢?目前国内旋转接头厂很多,趁此不齐,没有形成一定的专业性和正规性,造成制造出来的接头质量不高,欣德利机械公司技术总监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首先小厂没有投资研发这一块,内部设计就出现问题,再次,身边没有国外资源,内部密封件没有采用进口密封件,再者,制造出来的旋转接头,并没有一套完全的检验系统,综合上述因素都是造成旋转接头泄露的现象。
液压旋转接头可以依据工作情况,来选择连接方式,根据工作需要来设立多少个独立的管路,使其发挥效我们今天谈谈液压旋转接头的内部密封件结构以及运作情况,液压旋转接头高速旋转是用两个进口高精密轴承,坚固而平衡转动,一般情况下,液压旋转接头用于向旋转设备的液压执行机构传送液体介质的精密零部件,
液压旋转接头为什么会泄露想象?主要受到接头的内部设计和密封件,大部分厂家都是采用常规方式设计旋转接头内部,欣德利公司采用欧派设计风格,内部采用多道密封设计, 密封件结构采用双锥型,这样的设计就像把密封件镶入到接头管道内部,形成一体化,密封件的表面和转动轴两表面接触点就像两块镜子互相贴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将摩擦系数降低到小,而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液压旋转接头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磨损力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欣德利旋转接头内部密封件都是用进口密封件配置,具有抗酸碱性,耐磨损,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
为什么目前各行业都广泛用到液压选转接头?液压转动是电气转动和机械转动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液压执行机构相对于执行机构介质源是固定的,可以直接用钢管传送介质,如果执行机构相对于介质源是运动的,那就需要用到旋转接头,好能配合软管使用,而在这些运转的工作中,电气转动是不能用,主要是因为液体转送与电混合使用非常不安全,电液混合如果很容易造成漏电现象,严重的会出现伤人事故,如果采用机械转动,那相对于高速液压旋转接头来说,效率,灵活性非常低,而且占用空间大,工作效率低,所以目前液压转动是电气转动以及机械转动不能替代的,很多旋转接头厂并没有和客户交流怎么让旋转接头寿命更长,密封性更好,因此,(欣德利机械)希望液压旋转接头的安装,使用,维护对使用客户起到的配合作用。
有机食品,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食物是我们感知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希波克拉底曾说过You Are What You Eat!有机食品、有机生活都是值得我们发扬和推广。
有机食品,可以为我们身体带来健康,同时也可以给地球带来温暖保护,选择新鲜有机食品,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呵护我们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溪流、每一颗迎风摆动的绿色生命。
1.有机食品,是对大家健康的关怀
有机养殖,高山林地放养。不使用饲料喂食,出品的健康食材为辅食饲养。拒绝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真正做到让每一只鸡都是本真放心食用的。
2.有机食品,是对自然环境的温暖呵护
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年消费1kg有机米,就会有470万亩良田面受农药化肥伤害,每年可减少100多万吨化肥、9600吨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使用。为祖孙后代留下可持续耕作良田,给生命留下自然生存空间。
没有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流入美丽河川,我们就可以听到青蛙在水中歌唱,自然出现的虫害可以成为益虫的口粮、鸟儿的食物。如此循环,自然又可以恢复生物多样性,环境不再被污染,万物又可以自然和谐相处。
3.有机食品,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有机农耕使用完全发酵腐熟有机质,堆肥培育土壤,让土壤中的养分充足,农作物健康成长,土地自然净化,达到再生永续,使得生态环境复苏。衣、食、住、行节制有序,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担,选择有机日用品,自然状态下分解循环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带式烘干机/多层带式烘干机/多层烘干机/多层网带烘干机
什么是网带式烘干机?网带式烘干机的应用范围?网带式烘干机的结构?网带式烘干机的特点?
什么是网带式烘干机?
60米长(3层×20米),1.8米宽,电机总功率为12kw 部件:1. 吹热风机、2. 燃烧器、3. 分风道、4. 热风管、5.配热风罩、6.网状输送带、7. 收废气罩、8. 废气管、9. 排废气风机等就组成了我们的新式网带式烘干机。
网带式烘干机的应用范围?
汇众科威机械新式网带式烘干机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电子等行业,特别适用于透气较好的片状,条状,颗粒状物料的干燥,可通过造粒机或挤条机制成型后再进行干燥。煤炭,脱水蔬菜,颗粒饲料,有机颜料,合成橡胶,药品,药材,电子零件,碳酸钙,白炭等。。。。
网带式烘干机的结构?
汇众科威机械网带式烘干机可根据烘干不同的物料,可设计为:
1.多层网带烘干机,多层带式烘干机,多层烘干机
2.单级型,两级型,多机型
3.顺流型,逆流型,混流型,
4.单程排放型,多次循环型
网带式烘干机的特点?
1. 安装,维修方便(这点很重要哦)
2. 干燥参数调节方便,操作弹性大,适应面广
3. 物料干燥均匀,一致性好
4. 处理量大,干燥时间的可调范围宽
网带式烘干机的工作原理?
汇众科威机械网带式烘干机有循环风机,加热装置,单独或公用的新鲜空气抽入系统和尾气排出系统。对干燥介质数量,温度,湿度和尾气循环量操作参数,可进行独立控制,从而保证带干机的可靠性和操作条件的优化。网带式烘干机操作灵活,湿物进料,干燥过程在完全密封的箱体内进行,劳动条件较好,免了粉尘的外泄。
物料由加料器均匀的铺在网带上,网带采用12-60的不锈钢丝网。有传动装置拖动在干燥机内移动。网带式烘干机每一单元热风独立循环,部分尾气有专门排湿风机排出,废气有调节阀控制,热气有下往上或有上往下穿过铺在网带上的物料,加热干燥并带走水分。网带缓慢移动,运行速度可根据物料温度自由调节,干燥后的成品连续落入收料器中。上下循环但愿根据用户需要可灵活配置,单元数量可根据需要选取。
网带式烘干机的安全问题?
汇众科威机械烘干机的用途很广泛,应用于食品,药材,陶瓷,化工等行业,随着烘干机广大应用,安全问题成了我们广大用户的警惕。现在有我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点平时我们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进出物料的时候,开机前需将进料门关闭锁紧后才能启动,机器停止运行后再取出物料。
2. 引风过滤网很重要,所以我们要经常清理引风过滤网,保持引风正常。
3. 电路问题必须好好检查,使用整机时应可靠接地,其接地装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标准与规定。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我们的专业售后团队!
网带式烘干机的技术参数?
汇众科威机械网带式烘干机: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生产,长度可3-60米,层数可1-15层,温度可达到200度。加热方式:油加热,电加热,气加热,热风加热,可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传动速度可实现无级调速。产品
科学观测发现从2020年的6月21日起,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开始减少,比24小时要少了1.11毫秒。其中,7月19日的减幅,比24小时少了1.46毫秒;到了年底,减少趋势还在继续。对此,来自各方的议论认为,或许这种减少会不断累计达到1秒左右。这代表地球越转越快,日子越过越短。
真相解读:
2020,岁在庚子;一场大疫,席卷全球。不好的年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期盼着时间快点过去。也是巧了,科学观测发现从2020年的6月21日起,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开始减少,比24小时要少了1.11……毫秒。其中,7月19日的减幅,比24小时少了1.46毫秒;到了年底,减少趋势还在继续。对此,来自各方的议论认为,或许这种减少会不断累计达到1秒左右。
与过去半个多世纪多次调频和27次增加1秒所展现的地球自转变慢相比,这一次地球自转的“提速”,似乎也有一点天随人愿的意思,只不过这个提速的幅度非常小。(说明:1967年至1972年,由于地球自转变化造成的日长变化通过调整UTC频率方式实现,1972年之后采用增加或减少整秒(正闰秒或负闰秒)方式进行处理)。
那么地球自转快慢跟时间的长短有什么联系?地球会不会越转越快?日子会不会越过越短?万一地球自转达到一定程度,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一些早就存在的问题,又迴绕在一些即便经历过风雨疫情、仍然仰望星空的人们的脑海中。
图虫创意
01
时间被定义的历史
是始于并逐渐脱离天文观测的过程
深究我们所说的“时间”概念的含义,其实经历了形成、定义、演变的历史。对于远古的人类或者至今的动物们,时间就是日出日落,地球怎么转都是一天,也分不出快慢来。人类文明出现之后,有了文字和概念,时间“定义”里早的单位“天/日、day”,自然就以地球的自转为基础,而当时还没有其它时间标准来判断地球自转的快慢。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一天进行4、12、24、1440、86400种种等分,产生了时辰、小时、时刻、分、秒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基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循环,而一年也计数为整数的“天”,自然不会存在地球自转也就是“天”与时间快慢的问题。
图虫创意
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其它重复性好的自然周期现象,掌握了越来越细密的计测技术,通过例如单摆、天文观测等,终于发现、发展形成了时间与恒星重复不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在现代科学形成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时间定义的标准还是以天文观测为基准的,即以一“日”为基准,等分以后得到时、分、秒等单位。只不过对一“日”进行了进一步的抽象定义,这样定义的时间系统称为“天文时(间)系统”。
在科学的天文时系统中,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每天要移动一个角度,所以地球上一点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别,故又严格地把地球上一点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称作一个“太阳日”;因为地球自转、公转很多因素,每一个太阳日的时长都存在着微小差别,故把实际观测到的一个太阳日称为“真太阳日”,长期观测真太阳日时长的平均值称为“平太阳日”。把平太阳日的1/24定义为“平太阳时”,一个平太阳时的1/3600定义为“平太阳秒”。如此定义的时间,就基本摆脱了地球自转快慢的影响。
图虫创意
但随着长期的天文观测,这些“平太阳”日、时、分、秒还是会有变化的。这些飘忽不定的细微变化,仍然不能给予我们判断地球自转快慢的标准。直到1958年,也就是国际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期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定义了“历书时”,以1900年1月0日12时整太阳回归年(通俗地说就是那一个固定的地球公转形成的年份)的1/31,556,925.9747定义为1“历书时秒”,把86400历书时秒定义为“历书时日”。这一次定义的时间就固定了下来,不再随地球、天体的运动、观测变化,而判断地球自转快慢便也有了标准与基础。
图虫创意
历书时的定义,从理论逻辑上确立了判断地球自转快慢的根据,不过从实际操作上还是与天文观测有所纠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核)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掌握了越来越的原子核外电子跃迁辐射电磁波的稳定周期规律性。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定义了“原子时”:以铯原子Cs133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在海平面上零磁场下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这一新的定义脱离了天文观测,时间的快慢与地球自转的快慢从概念到实际测定都再无关系,为判断地球自转快慢提供了从物理逻辑、实际效果到直接感觉,都客观独立的标准。
02
地球的公转自转有弹性
因此存在闰秒与跳秒
有了历书时、原子时这样的固定时间间隔定义,我们就可以准确客观、胸有成竹地判别地球自转的快慢了——即一天时间的长短,当然,也可以判断地球公转的快慢——即一年时间的长短。
图虫创意
不过,从基本概念上说,“某一年的时间少了一秒”并不能直接等价于地球自转变快了,因为这里有两种可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我们从历书时和原子时的定义可以看到,它们对于秒的定义都没有以保证与天文年的整数关系为基础,那么一年下来,即便地球自转、公转都完全像原子物理中能级跃迁一样稳定准确,由于每年只能取秒的整数,正如地球公转一周时间(年)不是自转一周(日)的整数倍、数年累积下来必然形成“闰年、闰月”一样,也必然产生更精细地“闰日、闰时……”。这也是中文“闰”字的含义。从这一原意和历法道理来说,闰年、闰月只有增加“月”、“日”而没有减少的,精细到“秒”也应如此。
图虫创意
当然,地球公转、自转都并非严格稳定不变的。在时间的长河与宇宙的空间中,它受到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跟原子核辐射比起来,真就是有张有弛。而当这些旋转快慢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使计时年的起始时刻与天文(观测)年的起始时刻相差不多于1秒,也必须在前述历法与时间定义引起的闰秒之外另行再加减“秒”。这个计时操作在英语使用的单词为“Leap”,意思是“跳跃”,计时科技中原本常将其译为“跳秒”,应该说这个翻译比较贴合原意。不过或许由于形成的概念更加倾向于跳过、减少一秒的情况,而且在英语里对应闰年、闰月用的都是这个单词,现在多将其译称为“闰秒”。
闰秒或者跳秒一般都安排在季末进行,优先选择年末(12月31日)或者年中(6月30日)月末结束时进行。其中又分正闰秒/正跳秒与负闰秒/负跳秒两种情况,如下图所示。
通常情况下,前一日的23:59:59的结束时刻23:59:60即24:00:00就是次日的0:00:00;而在加闰秒/正跳秒过程中,月末的23:59:59结束时刻24:00:00并不是次月首日的开始时刻,而是延续1秒至23:59:60之后才是24:00:00,即0:00:00,这才是新的一日开始时刻;反之在减闰秒/负跳秒过程中,月末23:59:58结束时刻23:59:59就是次月首日的0:00:00,即缺少了23:59:59~60这1秒,即直接在23:59:58秒结束后变成0:00:00。
03
地球转快或转慢
都会在人类计时工作中留下印记
秒定义脱离对地球自转的依赖距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为了兼顾独立稳定的物理定义与实际生活生产活动,计时工作一直都包含原子时和天文/世界时。作为国际统一的标准时间的协调世界时(UTC),就是原子时和世界时结合的产物。
图虫创意
这几十年来,国际计时机构一共实行了二十多次闰秒操作,确保我们所使用的的时间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匹配,具体如下表。这二十多次皆为“正”闰秒操作,就是增加一秒。可见地球自转这么多年的大趋势,总的来说还是变慢的。至于本庚子年的突然变快会不会继续下去、会不会造成“负”闰秒,还需要继续进行观测。目前国际计时机构表示2021年6月底之前还不会进行闰秒操作,未来的地球自转是变快还是变慢,我们只有耐心地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