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 3~15cm,直径 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 条 ,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头)长1~ 4 cm ,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 ,具不定根(宁)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 ,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 ,形成层环纹棕黄色 ,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 ,长 1?6 c m。表面灰黄色 ,具纵皱纹 ,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 ,支根多为2?3条 ,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水分:≤12%;总灰分:≤5%;按干燥品计算,含人参皂苷Rg ^ C42H32O14)和人参皂 苷 Re(C48H82O18) 的 总 量 不 得 少 于 30% , 人 参 皂 苷 Rb1(C54H92O23 )不得少于0.20% 。
;
牙签:可能藏着几万个细菌
餐馆里牙签的卫生问题不比餐巾纸少,大体有三种情况:
其一,本身就是劣质产品。目前牙签多为小作坊生产,生产者将低价收购来的木材、竹子,通过简单的抛光、磨平、漂白处理后,卖给各地的批发商,再由批发商转卖到小商品市场。很多牙签的包装袋上有“高级牙签”、“高温消毒”的字样,但没有卫生许可证号、生产日期、有效日期。不少大酒店也照样引入这种“三无”牙签,并借助漂亮的包装提高档次。有些制造者生产竹制牙签时,还使用涉嫌致癌的工业硫磺和双氧水。
其二,餐馆储藏、放置和使用牙签极其不卫生。除少数中高档酒店的牙签为单独包装外,很多小餐馆将牙签散落在盘子上、装在牙签筒里,甚至盛在玻璃杯中。牙签筒也是肮脏的——灰尘、油垢、污迹不堪入目。顾客就在这一堆牙签中挑来拣去,直到拿出自己“满意”的那根——手上的各种病菌,由此交叉传播。
其三,无良餐馆使用回收牙签。在海口市2006年上半年执法人员的一次检查中,查获大量由广东购进的“回收牙签”———有人专门从餐馆、垃圾场收集牙签,用水稍微冲一下就包装起来,以低价批发给餐馆。而在杭州的一些饭店里,顾客们将使用过的牙签丢弃在桌上,服务员来收拾时,又把它们擦干净后放回牙签筒……
卫生部门检测,一根劣质牙签上的病菌可多达数万个,而回收牙签中的病菌多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检测的数据。牙签上常见的病菌有肝炎病毒、结核、大肠杆菌等数十种,甚至包括艾滋病病毒。调查显示,目前广东省成年人牙周疾病患病率已达97%以上,这也与使用劣制牙签有关。
餐具:一次性并不安全
目前,一次性餐具和消毒餐具是市场的主流。调查显示:中国每年要消耗约65亿只一次性塑料餐具,但其中近半数不合格。还有些餐饮企业,竟然重复使用一次性餐具。
这种劣质的一次性餐具,危害的不只是食客。在河北省文安县,因为大量制造这种劣质餐具,导致地表以下300米内的水都已被污染,几年来当地征兵体检没有一人合格。
随着消毒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进入餐馆,餐馆更愿意将餐具消毒后重复使用。在塑料薄膜印上“消毒餐具”字样后,向顾客收取“餐具消毒费”。
一位餐具消毒企业的工作人员称:“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的流程操作,再经过高温和紫外线杀毒之后,餐具方可以放心使用。这一点,已得到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认可。”
但仍有消费者反映:很多餐具的消毒效果令人怀疑———撕开塑料薄膜后,会明显感觉餐具依然滑腻,甚至还留有污垢。
业内人士称:现在消毒餐具还未立法,市场上的一些小型餐具消毒企业乐于打“价格战”。价格一低,导致不合格消毒器具的出现。
所以要加强餐饮用品的食品安全卫生检查工作,避免因为餐具卫生引起不必要的中毒及危害。菌落总数ATP荧光检测仪适用于食品、饮用水中微生物快速检测,餐具洁净度快速检测,食品加工器具、工作台面、餐饮器具等消毒结果快速检测,医疗环境工作平台即时评估。该设备采用生物化学反应方法检测ATP菌落总数含量。可以快速筛查餐具的卫生状况。
色、香、味、形是构成食品感官质量的四大要素,食品的色泽不仅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着色剂(色素)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被广泛地应用。
合成着色剂即人工合成的色素,其优点很多,如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但它有一个大缺点,即具毒性(包括毒性、致泻性和致癌性)。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着色剂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和靛蓝。它们分别用于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红绿丝、罐头以及糕点表面上彩等。
近年来,由于部分食品着色剂的滥用、超范围使用等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着色剂的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食品中色素检测仪能够快速检测苏丹红,靛蓝,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罗丹明B等多种合成着色剂的具体含量。助力相应的食品安全抽检工作,规范着色剂的运用。随着着色剂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添加剂使用标准和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着色剂的使用也会越来越规范。
食物中毒的案例实在不少见,有时候是因为食物不干净,感染到细菌。然而,近年来,食源性疾病也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那么以下8种细菌,容易在哪些食物中产生呢?
1、大肠杆菌
未烧熟的牛肉、果汁、生牛奶及被污染的饮用水等可能含大肠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导致严重腹泻、腹痛、呕吐,持续时间5—10天。
2、副溶血弧菌
生海鲜中通常存在副溶血弧菌。吃生海鲜或未煮透的贝类海鲜24小时左右出现拉稀、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烧和发冷等症状。一般病情会持续3天。
3、李斯特杆菌
李斯特杆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中,在生食和未消毒牛奶中也有发现。与其他病菌不同,李斯特杆菌在一般冰箱的低温下仍可生长。感染症状包括:发烧、打冷颤、头痛、胃部不适和呕吐等。
4、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常见于生禽肉食、蛋类、牛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中。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发烧、腹泻、胃痉挛等症状,持续时间4—7天。
5、空肠弯曲菌
鸡肉和牛肉中常会有空肠弯曲菌。大多数人一旦感染该菌则会在2—5天出现腹泻、痉挛和发烧,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病情持续大约一周。
6、弓形虫
被污染的水、未煮熟的肉食都可能含弓形虫。通常感染弓形虫没有症状,但是有些人会出现头痛、身体酸痛和发烧等流感症状。弓形虫严重时还会伤害孕妇及免疫系统低下人群的大脑、眼睛等器官。
7、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常见于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交叉传染。感染症状包括:恶心、胃痉挛、呕吐、腹泻、头痛、发烧,症状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8、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常见于生禽肉食、蛋类、牛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中。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发烧、腹泻、胃痉挛等症状,持续时间4—7天。
怎样杜绝这几种食物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呢?
1.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比如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要分开使用,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等;在接触生禽、生肉、生鱼后,要再次洗手,方可接触其他食品;食物要烧熟煮透,特别是肉类、乳制品等易被致病菌污染的食品;做熟的食品应尽快吃掉,夏秋季节在常温下存放不应超过4小时;食品应贮存在60℃以上或4℃以下,在冰箱内存放的饭菜必须回锅充分加热。
2.应该从源头上进行对食物中的这几种常见的致病菌进行检测抽检,如果发现或者超标,则进行筛检,杜绝此类食品流入市场。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可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溶藻性弧菌、阪崎肠杆菌、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微生物致病菌类的定量快速检测筛查。
什么是食品掺假 ?
世界各国对食品掺假的解释不同,但内涵是一样的,就是指为获得产品的表观价值或降低产品成本,在产品中欺诈性地、有目的地替代或添加某物质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
食品掺假不仅威胁着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扰乱了市场经济,还可能为公众健康带来风险,每年在全球造成逾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纵观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地沟油”“红心鸭蛋”“阜阳奶粉”“苏丹红”“染色馒头”“上海福喜过期肉”等事件,都是源于以经济利益为动机的食品掺假。
食品掺假一定是食品安全问题吗?
如果添加物属于正常食品或原辅料,仅是成本较低,如将价格低廉的水掺入到牛乳、酒中,将价格低廉的马肉代替牛肉等。尽管这些添加物都不太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会使得食品的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降低,干扰了经济市场,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如果添加物是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甚至是急性损害。尽管食品掺假并不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对消费者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都必须“零容忍”,采用最严厉的监管手段予以打击。
怎么预防食品掺假?
生产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可以有效地对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掺假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筛查,同时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剂、非法添加剂、水质安全、重金属残留、等多种含量进行快速定量测定确保食品安全,并提供多种食品安全检测仪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