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不说真没发现这个问题,查了一下欧盟农药库,确实如您所说的情况,对比了一下,基本上基准值都是一样的,按理同分异构体之间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别。
-
一直重视前处理,如果处理不好,上机纯属浪费仪器和电源
-
交给有关的环保部门
-
今天餐桌上我留意了一个话题,有个从事农药残留检测多年的老前辈说,在实验室里久了,由于经常接触到丙酮,发现体内白细胞数目减少了,不在正常范围内,现在不做实验了,又恢复到4左右(正常范围4000-10000/UL(微升)),她把罪魁祸首指向了丙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自己体检报告里的这一项呢,丙酮真的能杀死白细胞,天天用到丙酮,还有点畏惧~
-
过滤片 换新的了,压力下降好多,但是 柱子被我用堵了。才用了3次,本来11000理论塔板数,现在只有8000了,拖尾2.4,分离度4.0,拖尾的很厉害,里面脏的很,看来10%甲醇再纯甲醇 冲洗 不管用啊。
-
个人觉得叶菜类蔬菜上比较容易存在较高的农药残留。
-
写得很好,点出了很多实验室容易疏忽的细节
-
氯氰菊酯是四个峰,就是所谓的顺反和高效的,氰戊菊酯同理
-
计量器具不能烘干
-
ADI每日最大摄入量
-
氢醌,化妆品中禁用原料,有祛斑作用。不知道兽药方面的作用?
-
如果你的样品量不大的话,像你说的那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保证你的重复性(一个一个操作不能保证每个样品的压力都一样,结果可能有差异),如果样品量大的话还是买个固相萃取装置吧,也不贵啊,进口的才20K多一点,没有均质机的话,前面制备样品的时候打的细一点,个人认为后面不均质问题也不大,不建议再用绞肉机去打(用绞肉机打了后,你得转移出来,又要用好多提取液去洗,那么大个家伙你得用多少去洗 啊,麻烦?
-
进样针是否有残留?什么型号仪器?手动进样还是自动进行?
-
是按789标准做的。但打印出来的不清楚。
-
需要5天,每个样品28min,每个进2针,中间再进标液。
-
头孢噻呋休药期为0,还用检测残留?
-
厂家是不会上门的,找当地经销商吧
-
1、旋蒸时控制不好,每次都会蒸干,如何控制旋蒸才能确保浓缩至1mL的浓缩液?这个只能靠经验,但不至于蒸干。我们都是到近干
-
气质做韭菜好像也不好做。
-
温度高了时间短,但是有些农药会分解,温度低了时间长,还是会有农药分解,所以要找一个平衡,温度不要太高,时间不要太长,做的多了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