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选购纸箱检测仪器,东莞海达主要从产品方面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1、性价比
纸箱检测仪器不同于一般的消耗品,只要求运行个三年五载就行。稳妥的方式就是选择那些信誉好、专业性强、市场有保证的厂家的产品。采购人员不应该过多的注重价格,应当综合地分析性价比。一般价格上的差异也反应了质量上的不同、选择配件的不同,从而造成仪器运行的持续性及稳定性的差异。但是同时高价格不一定是高质量,所以采购在考虑的时候要有个度。
2、同行是否用过
实践出真理,市场才是检验产品的有效路径,产品在同行中使用的越多,说明仪器与行业的匹配性越好,也说明其运行的稳定性和精度等方面都适合并满足行业的需求。
3、功能是否齐全
纸箱要做的测试有很多,因此在选择仪器时可以看是否能一机多用,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准确率不高,这个要看你怎么选择了!
塑料薄膜进行凹版印刷常会出现许多的质量故障,其中产生刀线就是为常见的故障之一。刀线的产生使产品报废,易造成经济损失。作为从事软包装的印刷企业,亟需对其产生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终使刀线故障降低到低点。
一、刀线的产生与油墨粘度的关系
刀线的产生与油墨粘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生产中,油墨的粘度越高,印刷中越容易产生刀线,这类刀线在印品上大致呈现两种形式。第一种的刀线呈微细的流丝状,一般不会拖太长,而是间断性地出现在印品上,微细流丝状刀线的起始点大多靠近印刷图案,而且刀线的起始点处一般都比未端粗大一些,在实际生产中若不仔细观察,这种微细的流丝状刀线很容易被忽略。这种流丝状的刀线往往是造成质量事故的根本原因,必须引起重视。解决这种流丝状刀线的方法有好几种,这也是印刷员工常用的方法,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a.将一把宽5cm、长15cm、厚140um的软刀片研磨得非常光滑,在出现刀线处轻挑一下,正常情况下,这种微小的流丝状刀线会得到改善的。这种操作一般在机器运转情况下完成,这就要求必须熟悉操作工来完成,以免容易弄巧成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b.根本的解决方法则是向油墨中加入适量的相适应的溶剂,以降低油墨的粘度,油墨粘度降低后,细小的流丝状刀线一般都会消除。这是因为,溶剂加入后油墨粘度降低,流动度相应提高的原故,所以细小的流丝状刀线与流动度变差也相关,这一点须注意。
第二种刀线是以印刷图案为起始点,但刀线集中,而且比较粗糙,并且很有规律地出现在印品的同一位置,往往还要延续到下一色,这种刀线容易被发现。出现这种刀线的原因是油墨粘度太高,印版上网点转移不良,油墨内助剂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遭到破坏,特别是当温度过高时,油墨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干固层,时间长了印版与刮墨刀之间积累的墨层就会将刮墨刀顶起,从而产生这种刀线谋。解决这种刀线方法是,首先调整刮墨刀角度,一般情况下,刮墨刀与印版之间的角度为60°,但有些时候可将刮刀与印版的角度增大到65°左右,这样刮墨刀的压力也相应增大了。同时向粘度高的油墨中加入适量的相应应的添加剂或溶剂,以降低油墨的粘度,增加油墨的流动性。加溶剂时应随溶剂的走向对油墨进行搅拌,另外一种解决方法则是在油墨槽中放入搅拌;辊,随着版筒的旋转、搅拌辊也相应旋转。有防止油墨表面结层,也是降低刀线产生的一种方法。以上两个解决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在无特殊情况下的时候,上述集中的粗细不一的刀线将会得到有效,必须说明一点刮墨刀的角度不宜增加太大,以防损伤牌滚筒。
二、刀线的产生与油墨粒度的关系
油墨颗粒的粗细程度与刀线的产生密切相关,油墨越细,印品质量越好,产生刀线和几率也就相应降低。对油墨的粒度粗细有严格的要求,通常要求油墨细度为15um,油墨细度达不到要求,粗糙的颗粒将把刮刀顶起,从而产生刀线,同时太粗糙的油墨颗粒对刮刀、印版的损伤都很大,油墨的粗细应适中,太细也不好。
塑料凹版印刷刀线成因及解决方法(2)
经过对此类刀线的长期观察,发现油墨颗粒粗糙导致的刀线在印品上的走向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1.第一种刀线的印品上出现不规则的粗细不一的刀线,这种刀线从印刷图案部分一直延伸到无图案处。刀线较长,而且随着刮墨刀的左右摆动,刀线也随着移动,有时是一条、两条,有时是很多条。解决办法则是对刮墨刀的位置进行上下调节,同时应观察印品有无色彩深浅走样现象。2.第二种刀线的走向很规则,出现在同一个印版上的印刷图案部分,而且是在相同的位置,随着刮墨刀的左右摆动,基本无大的变动,这是因为油墨中的粗颗粒顶起了刮刀,刮刀的左右摆动根本无法将它带动,若出现在中间色,则下一色油墨将对这些刀线加经填充,即在刀线处出现下一色的油墨。3.第三种刀线容易出现在后一道色上,在塑料薄膜里印时通常出现在白版上,这样的一条或者两条刀线将贯穿整个印品,从印品的正面观察,若刀线不粗糙,不容易发觉,从印品的背面观察则可以发现刀线贯穿始终形成的"痕",这种"痕"在复合时会显现无疑,特别是在复合镀铝膜时,更可以清楚的看到。
无论是以上那种刀线,解决办法均停止印刷,过滤油墨,通常是将、第二道色所用的油墨过滤后才上机进行印刷,过滤网选择140目金属筛网,经过长期实践,已初见成效,值得同行学习及借鉴。
三、刀线的产生与印版滚筒的关系
刀线的产生与版滚表面的光洁度及镀层质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印版分为手工雕刻版和电雕版两种,手工雕刻凹版版面不光滑,易出现刀线;电雕凹版表面光滑,产生刀线的机率就比手工雕刻版低得多。在用手工雕刻凹版进行印刷时,第一次上机前都用1000#耐水砂纸进行打磨版面,具体做法是:将印刷速度开快些,空机运转,打磨时砂纸来回移动,但不可用力过大,否则将损坏网穴。打磨后用软布将滚筒,擦干净再上机印刷。刀线现象就减轻了许多。需要注意的有:这项工作需要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如果印刷时出现这种刀线,方法同前。
镀层硬度也与刀线的产生有关,镀层硬度不够,在刮刀的作用下容易损伤,也将产生刀线,这种刀线时有时无,又称谓"隐刀线",常常出现在无印刷图案,这种刀线只有在荧光灯的反面照射下才容易发现,针对这种刀线,有两种解决办法:其一是在出现这种情况后,用1000#耐水砂纸对镀层轻轻研磨,一般会有所好转,不过往往印刷一段时间后,又得出现,因此是进行退镀处理,更为严重时则需重新制版;其二是调节刮墨刀,增大刮刀压力,同时向版面吹风,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刀线的产生与刮墨刀的关系
刀线的产生与刮墨刀的质量及安装有很大关系。刮墨刀研磨得好坏与刀线有很大关系,研磨得恰当,不易产生刀线,否则就容易产生刀线。研磨时,通常选用油石研磨,再用1000#耐水砂纸加6#机油打磨光滑,刀的背面灰磨成25°斜口,如果刮刀产生严重缺口,则应更换新刀片。同时也应注意刀片如果是进口软弹性的,就不易产生刀线,如果是国产刀片,则容易产生刀线。刀片须具备一定的弹性,硬而无弹性是产生刀线的主因,还有其它原因如,刮不干净印版上多余的油墨,而发生雾状影响质量等。一般铜的硬度在200HV-300HV之间,铬的硬度在800HV-900HV之间,刮刀硬度应选450HV-(900+300)/2之间,这样既不伤印版,又不留刀痕,同时也降低了产生刀线的几率。刮墨刀的刀尖应选择有圆弧形刀尖,这样可以保护印版,因为版为圆形,刮刀为圆弧形。不破坏印版,又容易将油墨刮净。保持印刷时无图案处的干净而不滞油墨,如果刀尖为平的,由于平的很锋利既伤印版又影响印刷,刮墨不净产生刀线。安装时刮刀应与刮刀下的平版架里的小平板之间保护0.5cm-1.2cm之间,刮刀安得太突出,刮刀容易变形,呈波浪形状,影响刮墨效果,从而造成质量事故,如果安装太短,油墨极易刮尽,但是版上的刀痕会很多,而且只要刀一松再印出的图案变浓或变淡,无法反复使用。另外,如果铁锤的重要太重,刮刀压力太大都将产生刀线,解决办法则是减轻铁锤的重量,同时向版面适当的吹风,也将有效的降低其刀线的产生。
塑料凹版印刷刀线成因及解决方法(3)
五、刀线的产生与环境的关系
刀线的产生与环境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如果操作环境有灰尘,尘埃进入油墨中就会导致产生刀线。车间应首先是将印刷机组进行隔离,减少人员的流动,房内装有空调设施及除尘设备,上班时,将第一道色序及第二道色的油墨过滤后再上机印刷,上班前除尘,下班时有专门卫生人员打扫卫生,环境一定要保持清洁才好。
刀线的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这就要求操作者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并积极配合厂方管理层,将刀线故障降到低限度。
网版质量是印刷质量的前提,没有好质量的网版,不可能印出高品质的作品。在网版制作的工艺流程中,选网、绷网、清洗至上胶烘版、曝光、显影等各道工序固然重要,但网版形状也是影响印刷质量的因素之一。本文讨论的是在制版前的网版平面形状选择问题。
网版形状也就是网框的平面形状。做版选框一般是根据底稿净内容加放置墨区宽度确定用框大小,然后考虑框条用什么材料、用多大材料等。网框形状多为矩形,只有在遇到特殊承印物时选择少见的几种形状。
譬如:手帕印花采用方形;成品晴雨伞上印广告因受伞骨影响采用三角形或等腰梯形;大型彩印为加强网框承载力,防止向内变形选做六边形;凹入的桶底、盆底采用圆形等。其实,特殊的网版形状在绷网受力、张力均匀度、网印分辨率、下墨量等方面,尤其是在制作精细线条、阶调彩印采用高目数丝网时,不仅适应特殊承印面,而且对普通平面同样具有实用性。以下从网版受力分析、网印实验、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网版平面受力分析
丝网印版是一种弹性版,绷网和刮印均使丝网产生变形而且要求丝网恢复原状,网框承受着丝网传递的回复力。这个回复力可看作绷网张力与刮印分力及刮板运行时与版面摩擦产生的剪切力的总和,由于运动受力是瞬时值,刮印力可由人工去控制,网框受力可看作近似于静态下的张力。从90°绷网来看,在丝网弹性限度内,绷网张力越大,网版越紧,张力越均匀,网版质量也就越好。然而绷网张力不会地转移到网版上,张力损失主要损失在网框变形和丝网疲劳上,针对这一矛盾,高强度丝网,梯形截面网框应运而生,都可提高网版质量。但如果无限加大框条用材会增加重量而影响实际操作。边框变形与其长度成正比,边框越长变形越大,张力损失越大,因此,网框形状不同网框变形也不相同。
圆形网框上,每个作用点受到纵横两个方向上的丝网回复力,回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达到平衡,因而不产生向内变形。六边形网框上的交结点受力不变,六个边长相对较短,受垂直合力作用,大限度地减少变形。正方形网框边长相等,是矩形网框中变形小的,变形后的张力均匀度。长方形网框短边与长边比值越小,变形越大,对整个网版张力均匀度影响。
二、网印实验
步骤:
1.用2cm×2cm的金属方管在弯圆机上弯成直径40cm的半圆框两个,然后焊接在一起。同样材料再分别制作六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网框。
2.制好网框后砂磨,上粘网胶两遍,选300目丝网在同一绷网机上绷网,张力约8kg。绷好后的网版水平静置3~4天。
3.空版分别刮印出4张实地。
4.用60线1~9成网目调阳图片,在四种网框上分别做同样内容的印版,用每块版在3mm白玻璃上各刮印两张清晰的阶调图。将各种形状网版所印样品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长方形网版实地下墨及均匀度略差,网点变形,不够完整,有阶调变窄现象。其它网版样品质量接近相同。
三、网版形状的实际运用
圆形、六边形网框绷网紧,张力均匀,印刷效果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圆形网框的制作要用弯圆机弯制,工艺复杂,印刷有效面积为内接矩形,用料浪费;六边形网框虽然是直边焊接,其焊点多,角度难控制,同样存在圆框存在的问题,缺乏实用性。只有正方形版有以上版形之优点,且加工工艺与长方形版相同,所以在做网框时选择边长为1∶1的正方形或尽量选择边长之比接近1∶1的矩形为好。
笔者在刚从事网印时,曾用13块大、中、小号形状不同的网版制作成批大比例尺地图。为能忠实于原稿,满足图中数学精度,网印出无锯齿的纵横交错的方厘网、细如发丝密密麻麻的等高线,清楚反映河流、沙滩、道路、居民地等,不惜废品成堆,通霄达旦。
在成少败多中翻开印刷记录,统计各编号网版的成功率。发现正方形版印图成功率、。后经分析、试验,将版面全部改为80cm×80cm、90cm×90cm、100cm×120cm,3组12块网版再生循环使用。排版时尽可能多项内容拼在一起,或一种内容多排几遍构成一个版面,套印不能拼接的图案采用大版制小图,只要能成功也值得。
由于网版形状的改变,后期月网印任务多达80块版,整开纸3000张,成功率。其网印精度正误差2‰,负误差为零。图件内容清晰、线条圆滑、字符饱满,送交省局、部级机关验收均符合规范标准。其后,笔者用接近正方形的网版制作阶调花鸟四扇屏效果尚可,也为今后大型彩色丝网印刷打下了基础。
一、注塑模具
1.若模具型腔加工不良,如有伤痕、微孔、磨损、粗糙等不足,势必会反应到塑件上,使塑件光泽不良,对此,要精心加工模具,使型腔表面有较小的粗糙度,必要时可抛光镀铬。
2.若型腔表面有油污、水渍,或脱模剂使太多,会使塑件表面发暗、没有光泽,对此,要及时清除油污和水渍,并限量使用脱模剂。
3.若塑件脱模斜度太小,脱模困难,或脱模时受力过大,使塑件表面光泽*佳,对此,要加大脱模斜度。
4.若模具排气不良,过多气体停留在模型内,也导致光泽不良,对此,要检查和修正模具排气系统。
5.若浇口或流道截面积过小或突然变化,熔体在其中流动时受剪力作用太大,呈湍流动态流动,导致光泽不良,对此,应适当加大浇口和流道截面积。
二、注塑工艺
1.若注射速度过偏小,塑件表面不密实,显现光泽不良,对此,可适当提高注射速度。
2.对于厚壁塑件,如冷却不充分,其表面会发毛,光泽偏暗,对此,应改善冷却系统。
3.若保压压力不足,保压时间偏短,使塑件密度不够而光泽不良,对此,应增大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
4.若熔体温度过低,使得流动性较差,易导致光泽不良,对此,应适当提高熔体温度。
5.对于结晶树脂,如PE、PP、POM等制作的塑件,如冷却不均匀会导致光泽不良,对此,应改善冷却系统,使之均匀冷却。
6.若注射速度过大,而浇口截面积又过小,则浇品附近会发暗而光泽不良,对此,可适当降低注射速度和增大浇口截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