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容器有别于其它罐类或纸质容器的大特点是具有能清楚地看到内容物的透明性。但正是因为如此,外界的光线也很容易透过容器而导致内容物发生变质。
比如内装啤酒或其它饮料长时间受到阳光的照射,便会产生异味和褪色现象。在引起内容物变质劣化的光线中,为有害的是波长为280-400nm的紫外线。
在玻璃容器使用中,内容物在消费者面前清楚地显示出其本色,是显示其商品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玻璃容器的用户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无色透明、又能阻隔紫外线照射的新型产品问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国外开发了一种名为UVA F lin t的能吸收紫外线的无色透明玻璃(UVA意即吸收紫外线)。其制作方法是,一方面通过在玻璃中添加能吸收紫外线的金属氧化物,同时利用颜色互补效应,再添加某些金属或其氧化物,使带有颜色的玻璃褪色。目前,已商品化的UVA玻璃一般是添加氧化钒(V 2 O 5)、氧化铈(C eO2)两种金属氧化物。
由于只需添加少量的氧化钒便可获得理想的效果,故熔制过程中只需使用一专门的添加剂供料槽即可,这特别适宜于小批量的生产。
对厚度为3.5mm的UVA玻璃和普通玻璃进行波长为330nm的光线透射率随机抽样测试表明,普通玻璃为60.6%,而UVA玻璃仅为2.5%。
另外,用照射量均为14.4J□的紫外线分别照射用普通玻璃和UVA玻璃容器封装的蓝色色素试样进行褪色试验,其结果是普通玻璃内的色残存率仅为20%,而UVA玻璃内的几乎未发现褪色。对比试验确认了UVA玻璃具有有效遏止褪色的性能。
对用普通玻璃瓶和UVA玻璃瓶罐装的酒进行日光照射试验也表明,前者酒的变色程度和口感劣化程度均远远高于后者。
霉菌能分泌各种各样的生物酶,将有机物分解后摄取其营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只要有极少的养分,霉菌就会迅速生长。
采取防霉剂是食品包装防霉较常用的方法。防霉剂是一种能抑制霉菌生长并杀灭霉菌的助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降低或消除霉菌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破坏其细胞内的能量释放体系,阻碍电子转移系统及氨基转移系统酶的生长。防霉剂除具有杀菌效果外,还有以下特点:耐热性好,分解温度大于300℃;毒性小,且与塑料的各种原料、助剂相容性好。
高分子材料也具有一定的防霉性能。高分子材料要获得一定的防霉性能,需将防霉性物质,如酚类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卤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以一定比例与热塑性树脂,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混合,并添加多种助剂,经混炼、塑化、造粒,制得防霉树脂。助剂的添加要按一定的次序,并充分搅拌均匀。添加剂的选用要注意其协同性、与树脂的相容性及耐久性,且与工艺条件相适应。利用防霉树脂制作防霉高分子包装材料,采用常规的共挤吹膜或挤出复合工艺即可。
食品包装的防霉还可采用抽真空、充惰性气体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抑制霉菌生长。另外,严格执行防潮、防腐等有关标准,控制生产及产品流通环境,防止有机物和已长霉的材料混入包装件中,也是食品防霉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包装工艺前,必须严格检查,确认产品干燥、清洁、无霉菌生长痕迹,且没有被直接引起长霉的有机物质污染。
根据国标CB/T4768-1995《防霉包装》规定,防霉包装等级应根据产品抗霉菌侵袭能力、运输、存储所涉及的环境条件、包装件结构、包装材料的抗霉性能以及霉菌试验的结果等因素来确定;霉菌试验依据GB/T4857.21-1995《包装运输包装件防霉试验方法》,或依据国军标GJB573A.305-98《引信环境与性能试验方法》,或依据国军标GJB573A.305-98《引信环境与性能试验方法霉菌试验》,在规定的温度、湿度、菌种、试验周期进行。对食品包装防霉性能的检验应依据上述标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