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
依据:GB7718的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需要按照GB7718的规定进行标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问答(修订版)第九条、关于不属于本标准管理的标示标签情形包括:一是散装食品标签;二是在储藏运输过程中以提供保护和方便搬运为目的的食品储运包装标签;三是现制现售食品标签。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65号)和原卫生部2011年第25号公告分别规定了可用于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具体菌种名单可以查询"士海食标"公众号中"食品原料查询"工具。
依据条款——《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65号);《关于公布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公告》(卫生部2011年第25号公告)
不需要。
依据条款—GB 7718问答六十 应当标示产品所执行的标准代号和顺序号,可以不标示年代号。
沩山毛尖茶树饱受雨露滋润,故而根深叶茂,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叶,叶缘微卷,呈片状,形似兰花,色泽黄亮光润,身披白毫;冲泡后内质、汤色橙黄鲜亮,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食品袋储藏法,先用洁净无异味白纸包好沩山毛尖茶叶,再包上一张牛皮纸,然后装入一只无空隙的塑料食品袋内,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随即用细软绳子扎紧袋口取一只塑料食品袋,反套在第一只袋外面,同样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压在用绳子扎紧口袋,最后把它放进干燥无味的密闭的铁桶内。
1、炒茶
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枝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间,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时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2、初烘
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3、堆积
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进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4、烘焙
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茶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待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皖西黄大茶是中国名茶,属于黄茶类。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
本山原产于安溪西坪尧阳。据《安溪茶业调查》(1937年,庄灿彰著)载:“此种茶发现于60年前(约1870年)发现者名圆醒,今号其种日‘圆醒种’,另名本山种,尧阳人指为尧阳山所产者。1984年,本山被国家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安溪本山茶是乌龙茶系列中闽南乌龙茶系其一的名茶,位列全国十大名茶,本山茶主要分布在西坪、龙涓、大坪、长坑四大茶区,遍及全县各个乡镇。其中以长坑乡珊屏同发山的本山品质最优。
本山茶的成品茶叶色泽砂绿,青腹绿蒂,油光闪亮,条索紧结,沉重如铁;汤色金黄明亮;开水一冲本山茶香韵浓 浓扑鼻,香气沉稳持久;本山茶的茶水入口润滑稍苦后返甘甜,带有蜂蜜之味道。
1、品质特征:
条索结实,比铁观音略细小,若是壮年茶树不亚于铁观音,枝头整齐、枝尾稍尖、枝梗曲节似“竹子节”(竹子的地下茎)、梗皮较紧、皮色略赤红、色泽乌油润、砂绿较细,或香蕉色,如鲜叶原料较嫩,毛茶呈乌绿。
2、内质:
香气浓郁,品质好的,略有音韵,具酸甜味。滋味清醇尚厚能回甘;汤色清黄或橙黄;叶底软亮匀整、叶张略厚,叶尾稍尖、叶脉显露、叶张肩缘向后扭翻。
其由来有两种传讲:一种是,清道光元(1821)前后,芦田有一株树,树高叶长,但不知其名。有一天,西坪尧阳王氏前往芦田拜祖,芦田人特意考问王氏那株叫名?王氏不知,临时答不上来,仰面偶见门上有“梅占百花魁”联句,遂巧取“梅占”为其名。另一种是,清嘉庆十5年(1810)前后,安溪三洋农民杨奕糖在百丈坪田里干活,有位挑苗的老人路过此地,向杨托钵,杨恣意款待,老人以三株苗奉送。杨把它种在“玉树厝”旁,经心作育,长得此外繁盛。采制成,香气浓重,滋味醇厚,甘香适口。信息一传开,各人争相批评,甚为赞赏,但叫不著名来。村里有个举人依据该着花似腊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梅占。今后三村5里广植扩种,就渐渐著名各地。
1、茶具:
160CC白瓷盖碗;随手泡;白瓷品茗杯。用水:桶装矿泉水;水温:98-100度;出汤时间:20秒-45秒出汤。置茶量:约8克。
2、干茶:
乌褐中带绿,有光泽,有不太明显的霜,条索紧结弯曲,还带有一丝淡淡的火香味。
3、茶汤:
汤色淡黄至金黄,清澈明亮;头泡还带有淡淡的火香,二泡之后火香消失,花香尽显,而且香气持久,非常特别;内质感很好;茶汤顺滑,厚且细腻;回甘快而持久;但该茶不算很耐泡,但各泡之间茶汤的内溶物相差不大,六泡之后开始减弱。
4、叶底:
绿润;叶边缘红边显,均匀明净;边缘破碎少;叶片肥厚;弹性极佳;香气清爽而正。
六安篮茶属于黑茶,为历史名茶,紧压后以竹篮盛装,故称六安篮茶,在香港、粤东、东南亚颇负盛名。六安篮茶常年供应王公贵族和南洋富商,内销两广香港,外销东南亚诸国,当地尊为“圣茶”。
六安篮茶选料精致,做工讲究,属于黑茶中的贵族茶品,成品色泽黑亮,汤浓红润,口感浓醇甘爽;六安篮茶一般分为3个等级:贡尖、毛尖、花香。六安篮茶制成后需陈化3年以上饮用为佳,其贵在一个“陈”字,它陈而不霉不烂,越陈茶味越醇。因六安篮茶的诸多保健功能、神奇功效,使它从古至今广赢中外青睐。
六安篮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等地。
此处为大别山腹地,海拔600米之上,峰峦叠翠,溪涧遍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为六安篮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花砖"的名称由来,一是由卷形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它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
有止渴、抗辐射、抗癌、防癌、助醒酒、促进消化、减肥、延缓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能增强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的敏锐性,提高思考能力、降血压、抑制动脉硬化等等。
酪蛋白是牛乳中的主要蛋白质,约占全部蛋白质的80%,其余20% 为乳清或 称乳浆蛋白。
酪蛋白是一般干酪的主要成分。在干酪加工中,酪蛋白由凝乳酶作用沉淀下 来,并形成由酪蛋白、乳清蛋白、脂肪、乳糖和盐类组成的凝乳。 商业干酪素是用酸或凝乳酶沉淀的方法从脱脂乳中获得的产品。干酪素要尽可能多地在水中洗涤以去掉多余的脂肪、乳清蛋白、乳糖和盐类。因为这些物质会影响干酪素的质量以及干酪素的货架期。干燥的经良好加工生产的干酪素具有相当好的保存质量,并主要应用于食品和化学工业。
干酪素的类型
干酪素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酶凝干酪素,通过酶作用沉淀而得。
2、酸法干酪素,通过酸化脱脂乳至等电点(pH4.6~4.7)而得。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类型,还有一些其他比较重要的商业化干酪素品种:
3、复合沉淀,通过将脱脂乳加热至高温,通常使用氯化钙沉淀蛋白 / 乳清蛋白混合物,这一复合沉淀含有乳清蛋白和钙。
4、酪蛋白酸盐,普通为酪蛋白酸钠,由酸化酪蛋白溶解于氧氢化钠中获得。
原材料的影响
为了生产高质量干酪素,原材料--脱脂乳必须是高质量的,如果细菌得以在乳中繁殖,产酸影响蛋白质,就会影响到干酪素的色泽和稠度。乳在沉淀之 前如被过热加热,不仅会引起乳糖、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组分之间的各式各样 的反应,而且会导致干酪素变黄甚至变为褐色。
为生产良好微生物质量的干酪素,则不能对脱脂乳进行高温处理,为此巴氏 杀菌可附带一个微滤设备(MF)。为满足用于食品工业的干酪素的高质量要 求,不仅要对收奶后加工线妥善加以安排,而且在此阶段之前也必须小心控 制原材料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