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葡萄大量上市,不少人自己买了器皿,试着自制葡萄酒。但由于技术、卫生、存储等许多因素的制约,自制葡萄酒其实是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的。下面跟着一起来了解下。
1. 葡萄的选择
葡萄酒的酿制需要成熟度高、新鲜多高、无破损、无发霉的葡萄,有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择廉而取,这可能会使葡萄酒容易滋生霉菌。
2. 清洗的方式
酿制葡萄酒不可缺少的是酵母菌。相信很多自制葡萄酒的人都会把葡萄洗得非常干净,如此,葡萄皮本身附着的野生酵母就被洗掉了。酵母不足,发酵自然容易出现问题。葡萄中的糖分不会变成酒精,从而导致发酵不好或者是高糖分,长期大量饮用对身体健康不利。
3. 储存器皿
器皿和工具清洗不干净,卫生条件控制不好也容易滋生很多细菌。用塑料、铁、铝等器皿装载还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4. 发酵隐患
很多人都会使用密封的器皿来发酵葡萄,但葡萄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法排除则容易导致炸瓶的现象。在酿酒厂里,葡萄的发酵沉淀一般在橡木桶中进行,因为橡木桶的材质比较透气,容易进行气体交换,就和红酒瓶的软木塞是一样的道理。看似密封,其实有很多疏松的缝隙或孔洞利于透气。
5. 无添加剂
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嗤之以鼻,但是我们应该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在葡萄酒中合理地使用添加剂可以。但是自己酿制的酒较多依赖,酵母发酵产生的菌种甚至可以多达百种,数量和种类难以控制,所以酿出的酒也可能存在神经毒素,比如甲醇等。
6. 储藏隐患
有很多人,在喝葡萄酒的时候会考虑年份,年份稍久的会好一点,但自制的葡萄酒并非越陈越香。酿造工艺成熟的葡萄酒在存储环境理想的状态下可以存放较长时间,但是自酿葡萄酒由于酒体本身和存放环境的限制,都不适合长期存放。好在1年内喝完,存放久了容易变质。
葡萄干是大家都喜欢吃的干果之一,因为其营养价值丰富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由于葡萄的水分很多,制作葡萄干时商家往往会采用葡萄干促干剂,来让葡萄去除水分。这时候就有人会问,听说葡萄干促干剂会把肠胃烧坏,这是真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让我们从促干剂的发明过程开始说起。上世纪90年代,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新疆葡萄干的加工越来越困难,其质量也连年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1992年,新疆农科院园艺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获得了专利的神器――促干剂。促干剂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化学制剂,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钾、碳酸钠、脂类和乳化剂等,它的水乳其实就是一种强碱溶液,能破坏葡萄表皮的蜡质层和果皮的韧性,使葡萄更容易脱水。只要把鲜葡萄放在3%左右浓度的促干剂水乳里,浸渍1分钟,取出用清水清洗干净后,晾制15~20天,就能收获晶莹剔透的绿葡萄干。
那么,促干剂真的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吗?研究人员曾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对葡萄促干剂食用安全进行毒理学评价。结果显示,葡萄促干剂为无毒、无遗传毒性的食品添加剂,鲜葡萄在促干剂水乳中短时浸泡后,果农会对葡萄进行清洗,附着于葡萄表皮的强碱溶液很容易被水洗掉,故葡萄干上的促干剂残留量很低。研究人员曾对市场上随机抽取的7种葡萄干进行酸碱度测试,将这些葡萄干分别浸泡后,其水溶液pH值均显示为中性,因此无需担心使用过促干剂的葡萄干会有碱超标等潜在风险。食用从正规渠道购买的葡萄干产品,就无需担心促干剂残留超标肠胃或造成其他健康隐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近年来,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用化学物质将劣质葡萄干进行“美容”,将陈年葡萄干翻新出售,牟取暴利。消费者进行细心鉴别,比如过于鲜绿的葡萄干可能使用了色素,购买时可以察看葡萄干的果梗处是否被染绿;透明漂亮的金黄色葡萄干,可能是将陈年葡萄干用硫磺熏制而成,卖相“格外好”又便宜的要多留心,谨慎购买。总之,消费者应该谨慎购买颜色特别鲜亮的葡萄干(主要指浅色葡萄干),可能是添加了色素或硫磺熏蒸。也不要贪图便宜,购买过于便宜的葡萄干,应从规模较大的超市、市场购买,这样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