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书刊印刷为主的印刷厂中,由于书刊印刷在拼大版过程往往会有大量的拼贴工作,当晒制PS版的时候,只要稍不注意就会晒出拼版时的胶纸痕以及胶片边缘的虚影,用除脏剂进行除脏时,又会发现经除脏位置的四周留下一些蓝蓝的底色,上机印刷时,这些蓝蓝的底色就会上脏,由此而大大地增加了印刷工人的工作难度以及造成印版耐印率的降低。
由于书刊印刷大多数是以长版活居多,频繁的换版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还会耽误交货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虽然靠成PS版除脏后,周边出现底色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我们采用恰当的方法是完全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的,下面我把一些实践经验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重视版源是减少底色上脏的关键
所谓版源出就是印版的品牌和质量。因为印版的质量不好,不管晒版操作者多么的认真,多么规范地操作都是徒劳的。由于现在市场上PS版的品牌有很多,技师各不相同,有一些品牌的PS版质量极不稳定,印刷厂千万不要贪便宜而购买,往往就是这些PS版在操作中出现问题多。我们实习工厂在以往曾经为了节省开支,使用了某一品牌并不出名的印版,在操作过程中我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只要一除脏,它就会在除脏位置的四周形成一些象海浪一样不规则的蓝底色。
上机印刷时这些地方就上脏,令到印刷工人见到这种牌子的印版就怕。经过这次教训之后,我们着重选择了一些生产时间较长,质量稳定的印版,并相应地采用了配套的显影药水进行生产,结果原来除脏之后周边底色上脏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采用合适的曝光时间进行控制
在晒版过程中,曝光时间的长短是制作印版好坏的重要因素。每当购买一批新版投入生产之前,我们不论它是不是常用品牌的印版,都首先用布鲁纳信号条进行试晒。如果能够使信号中1%的小点不丢,2%的小点能晒出的话,我们就把这个暴光时间定为标准曝光时间在量图质量正常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曝光量进行曝光,印版很少会有底色产生,如果阳图有轻微灰雾就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曝光时间。但这种方法只能够在阳图图文密充足够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三、通过晒版显影液浓度的强弱进行控制
如若阳图图文相对较弱而又存有灰雾的情况下,可采用改变显影液浓度的方法进行控制。我们现在用的是华光版PS版显影液,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通过改变其要求的手显1:5配水比例,适当减低其浓度,延长显影时间能够有效地减少除脏后底色的产生。具体做法就是将晒版原液水比由1:5增加到1:5.5-1:6之间,按标准曝光量曝光,显影时间增加至正常显影时间1/3左右。用这种方法晒出的印版若还留有胶痕和胶片的边影,只要用除脏剂除去即可,上机后甚少会出现上脏现象。
四、晒版机预热时间和短的控制
以往我们晒版操作都是等到需要晒版的时候才打开晒版机,晒版机预热不到5分钟就马上开始晒版,晒好印版之后就所晒版机关上,等到有版晒的时候才重新打开。后来我们发现每当晒版比较多,开机时间较长的时候,后晒的印版在降脏之后底色产生的机会明显比前面晒的印版少。
为什么全部印版都是采用同一曝光时间和显影时间而有所不同呢。经过观察我们总结出原来跟晒版机预热时间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晒版机如果预热时间太短,这时候晒版灯的色温还不够稳定,所以晒出的印版容易产生底色。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就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每次晒版前都把晒版机预热20分钟左右,而且一般情况下都不把晒版机关上,因此大大地避免了除脏之后底色上脏问题的发生。
五、运用PS版润湿粉对除脏部位进行处理
我们发现除脏后,如果在除脏部位的四周用配制的PS版水斗液的润湿粉进行涂擦,对防止底色上脏很有效。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印版除脏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湿布或湿海绵直接沾上润湿粉在除脏位置上均匀的擦一遍,再用水冲洗、抹干后上胶就可以了。但必须注意的是应尽可能不要揩擦到图文内,如果抹入图文内的时候应尽快用水冲洗干净,以免降低印版的耐印率。
通过以上的几种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杜绝PS版除脏后周边底色的上脏问题,但我们采用后效果都十分明显:原来晒版和胶印两部门之间经理互相指责的现象已很少出更。
可靠性试验设备()行业虽说是传统行业,在中国科技国防等行业起步也不算晚,但真正普及还是在近20年左右。虽说目前全国各种规模的生产销售公司不下300家,但真正理解并掌握产品核心及实质的公司。对于用户,产品貌似卖方市场,有好多选择,但是由于了解产品使用性能的高技能用户并不多,加上行业运销运作的所谓预付款制度,以销待产模式等猫腻,以及经销商玩弄技术指标上的文字游戏,多少年来国内市场环试产品的营销史,就是用户的血泪史。呵呵,过了哈!我是搞技术工作的,对于其它事情不想多说,但非常看不过去的是好多样本技术方案拿指标配置搞玄乎,经销人员忽悠用户。可怜的是新用户,学习无门,买贵了买差了都不好过,不断地在上当中成长。
因此我将一些样本方案的指标以我的理解做一些解释,希望对广大用户有用。当然,环试指标项目很多,配置运作方式也各有千秋,如果要谈得较全面,可出版教科书了,个人能力有限,不敢冒皮皮。只能在我的认知范围,对常用的温湿度指标及目前普遍使用的配置做一个较浅的说明,帮助道行不深的用户入门。
性能指标解析
(一)温度指标
1)温度范围:指产品工作室能耐受和(或)能达到的极限温度。通常含有能控制恒定的概念,应该是可以相对长时间稳定运行的极值。一般温度范围包括极限高温和极限低温。纯高温箱温度范围比较简单,低温一般在常温适当加10~50℃左右,高温在200、300、400℃等标称温度。
高低温箱极限高温欧美产品标称+180℃左右,估计从密封材料;日台产品标称+150℃,应该是温场指标(偏差等)能普遍满足的可靠指标;银河四达等样本标称+100℃,技术协议其实可签到+130℃左右,从保温材料。当然,根据用户要求,绝大多数公司技术协议指标可以签到+180℃,但是否能进行极限温度试验得进行实物验证。个人建议如果没有必要,高温在130℃较合适。极限低温主要根据制冷能力及制冷方式决定,这里仅介绍机械压缩式制冷系统配置的指标。通常单极制冷的极限能力为-45℃,一般指标定在-40℃;覆叠制冷的极限能力理论上虽然可达-82℃,但考虑到-70℃以下制冷量太小,一般指标定在-70℃。由于有用户不用使用较低的温度,大部分公司会推出配置性价比较高的-20℃甚至0℃指标。至于台资的每10℃一个档次的样本指标,我认为是台式的商业忽悠,当然在技术上还是有区别的。
2)温度波动度 :这个指标也有叫温度稳定度,控制温度稳定后,在给定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一点的高和低温度之差。这里有个小小的区别“工作空间"并不是“工作室",是大约工作室去掉离箱壁各自边长的1/10的一个空间。这个指标考核产品的控制技术。一般标准要求指标为≤1℃或±0.5℃。有的公司为了标榜控制技术有标称±0.2℃的,其实温度试验控制温度波动度达不到±0.3℃以内下面的温度均匀度和温度偏差很难合格;湿度试验控制温度波动度达不到±0.1℃湿度稳定会很困难。要注意如空气老化试验箱等也有温度稳定度指标,但不是一个概念。
3)温度均匀度:旧标准称均匀度,新标准称梯度。温度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的大值。这个指标比下面的温度偏差指标更可以考核产品的核心技术,因此好多公司的样本及方案刻意隐藏此项。一般标准要求指标为≤2℃ 但客观地说,纯高温试验箱要求在200℃以上仍保持均匀度≤2℃对用户也是不经济的。
4)温度偏差:温度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中心温度的平均值和工作空间内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虽然新旧标准对此指标的定义和称呼相同,但检测已有所改变,新标准更实际,更苛刻一点,但考核时间短点。
一般标准要求指标为±2℃,纯高温试验箱200℃以上可按实际使用温度摄氏度(℃)±2%要求。 艾思荔台资的指标中没有大陆称呼的温度均匀度和温度偏差,近似的是温度分布均匀度,英文单词也不同,样本指标为±0.5℃、±1℃、±1.5℃等。希望对台标了解的朋友解释一下。
5)温度变化速率():这是一个考核产品配置容量的指标,各公司给出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有升降温速度、升降温时间、加热制冷能力等,升降温区间也不统一。当然其中的猫腻也丰富。一般对温度变化不做要求的用户,主要明确从常温达到极限低温的时间即可,虽然大如广爱也玩点猫腻(严格说是专业),差个3~5分钟也无所谓。对于有温度变化要求的试验,在订购试验箱时,用户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签署技术协议时,要求首先明确带载测试,然后将试验样品的体积、尺寸、重量、基本材质构成及可能的发热量等指标全列上,还将相关试验标准的有关温度变化的起始及终了温度点、过程描述变温曲线全写上,使供应商无空子可钻。千万不要将样本指标作为协议指标,因为样本指标的解释权在供方,按刚修订的国家标准温度变化速率的测试一是空载,二是计算时掐头去尾还可以打八折(想起了侯宝林的相声卖布),即便是富奇ACS等样本指标非专业人员也非常难读。艾思荔检测仪器有限公司,咨询电话:0769-22851841,网址:
碘盐能补碘大家都听说过吧,那酱油能补铁,你听说过吗?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强化食品。但除了一些真正有益的强化食品外,生活中也有许多“伪强化”的食品,食用它们不仅吸收不到应有的营养,还会给身体增加负担,你可千万别被骗喽强化食品到底好不好?: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没有哪一种天然+食品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如果强化一些营养素,就能弥补天然食物的营养缺陷;★有些食品在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营养素会损失,而强化食品能弥补天然食物的营养缺陷,很好地补充此类营养;★它能简化食材的处理,方便摄食。比如为省去做各种婴儿辅食的麻烦,在乳制品中强化多种维生素等制成调制乳粉;★预防。如在缺碘的地区推行加碘盐,以降低的等。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强化食品?强化米强化米中被强化的物质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多种氨基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强化面粉和面包通常在面粉中强化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钙、铁等。除了增补以上这些单纯的营养素外,还有的在面粉中加入干酵母、脱脂奶粉、大豆粉和谷物胚芽等天然食品。强化人造奶油人造奶油主要强化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也可用p胡萝卜素代替部分维生素A。其强化方法是将维生素直接混入人造奶油中,经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
酱类的强化在酱类中强化的营养素主要有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蛋白质等。钙的强化量一般是增补1%的碳酸钙,维生素B2的强化量为1.5mg/100g,维生素B1的强化量为1.2mg/100g,维生素A的强化量为1500IU/100g。强化果蔬汁与水果罐头★柑橘汁中维生素C的强化量一般为20~50mg/100g;★番茄汁中维生素C的强化量一般为30~50mg/100g;★果汁粉中维生素的强化量一般为70mg/100g;★而水果罐头中维生素C的强化量可根据不同品种和需要进行强化。小贴士除了这些常见的强化食品外,还有一些如:豆奶、奶粉、婴儿食品、儿童食品等,也会被添加营养做成强化食品。这些并不是强化食品!AD钙奶AD钙奶中所添加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微乎其微,而它的钙含量则比一般的牛奶还要低,所以它其实是一种伪强化食品。益生菌酸奶和乳酸菌饮料这类饮品只是添加了乳酸、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这样的有益菌,但这并不是人体的营养素,它仅仅是一个加工方式的改变而已,所以这并不能算是强化食品。高钙蛋和高锌蛋这些所谓的高钙蛋指的是给鸡吃了含锌和钙的饲料,而并不是把锌钙这些营养物质添加到了蛋里面,所以它们同样也不属于强化食品。常吃强化食品会不会导致营养过量?:不用担心!★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且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除此之外,可以强化的食品范围以及允许的强化品种和剂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因此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添加的是安全的。★通常食用的强化成分,在需求量和过量之间,都有比较大的缓冲。所以,在正常食用强化食品,要超过安全上限并不容易。烹饪是否会导致强化剂流失?:并不会!在选择强化剂时,国家要求:加入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它们只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这也就保证了强化剂在食品中的稳定性不易被破坏。所以,并不用担心在烹饪过程中会导致强化剂的流失。保健品是否比强化食品更好?★虽然保健品产生效果快,但是它很容易导致摄入过量,所以必须遵循医嘱食用。★相反的,强化食品的效果虽慢,但不用担心有摄入过量的问题。★不管是加碘盐、或是加铁酱油,它并不是给特定人群吃的食物,而是所有人群都能食用。所以,它的更多的重在预防。★但若是在退休后,因为缺钙出现等情况,那么光吃强化食品是不够的,就要吃一些营养保健食品(营养补充剂),它的作用则着重于。
热灌装三合一机将冲洗、灌装、封盖三功能组合在一个机体上,全过程实现自动化,适用于耐高温聚脂瓶灌装果汁饮料、果茶饮料,也适用于矿泉水、纯净水等不含气饮料,主关件部件采用数控机床精密加工,整机采用先进光电检测各部件的运行状况,具有无瓶不灌装,无瓶不送盖,自动化程度高,简易的人机界面的操作显示屏。
热灌装三合一机技术结构:
一、冲瓶部分:
1、为回转式冲瓶机,主要用于饮料、水等产品的新瓶冲洗之用。然后将瓶子送至灌装机进行产品的灌装。
2、由分瓶星轮进入设备由夹钳和翻转机构夹住瓶口转至瓶口朝下,无菌水冲洗后沥干,自动翻转至瓶口朝上,经出瓶星轮输送至灌装机。设备主要结构与冲洗介质接触部分和外部防护罩均为优质不锈钢材料;开放式齿轮传动。
3、全新的不锈钢夹钳,结构简单,调整方便;与瓶口接触面积少,有效避免对瓶口的二次污染
4、冲瓶机装有接水盘以回收冲瓶水
二、灌装部分:
1、灌装部分实现将物料灌装到由冲瓶机送过来的洗好的瓶子中。
2、灌装阀采用压力灌装负压式回流的方式,灌装快捷灵敏,灌装液面精度高。阀内无弹簧,物料不与弹簧接触,利于阀内部的清洗。为保证灌装工艺,确保灌装温度,灌装阀在无瓶或停机时阀内物料处于微回流状态。灌装缸采用满缸方式,以保证缸内的压力稳定。
3、全机具有完善的CIP清洗接口。
4、采用双导杆瓶提升结构,使瓶提升和对中稳定。
5、主传动采用齿轮传动即开式组合传动,其效率高,噪声小,寿命长,维修方便,润滑充分,采用变频器对机器的主电机转速进行控制,本机采用无级变频调速。导瓶系统,结构简单,可根据瓶型进行快速方便变更,整机采用卡瓶颈结构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