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肽的提取工艺流程
1 清洗步骤
将牡蛎按照设定清洗时长进行清洗,形成洗净后的牡蛎。
2 蒸煮步骤
将水放入蒸煮装置,升温的同时放入计重所述牡蛎,并同步进行搅拌,升温至设定保温范围后停止升温,并按照设定保温时长进行保温,保温结束后停止搅拌,然后按照设定静置时长进行静置,形成一次汤。
3 排汤步骤
利用抽取装置抽取所述一次汤,并泵入一次汤储存装置。
4 水解步骤
将所述一次汤储存装置中的一次汤泵入水解装置中,升温至设定灭菌温度并按照设定灭菌时长进行保持,然后降温至设定酶解温度,加入配置液将一次汤PH值调节至中性,投入动物蛋白酶制剂进行水解,并保持至设定酶解时长,酶解结束后升温至设定灭酶温度,并保持至设定灭酶时长,形成灭酶后的水解液。
5 过滤步骤
将所述灭酶后的水解液投入硅藻土和/或活性炭后静置,并利用过滤装置过滤至清液储存装置,然后将所述清液利用循环过滤装置按照设定循环过滤时长进行循环过滤。
6 浓缩步骤
将所述循环过滤后的清液浓缩至设定浓缩浓度,形成澄清后的浓缩液。
7 喷雾干燥步骤
将所述澄清后的浓缩液根据设定进风温度和设定出风温度进行喷雾干燥,形成牡蛎肽粉剂。
1 酸枣仁提取物—植物提取物
酸枣仁提取物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物,主要药效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脂肪油等。
2 酸枣仁提取物的植物来源
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浸泡一宿,搓去果肉,捞出,用石碾碾碎果核,取出种子,晒干。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0.5~2.0米。树皮灰色,幼枝绿色;枝上有直或弯的刺。叶互生,托叶针状,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基部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背面有三条明显的脉。花黄绿色,常簇生于叶腋;萼片、花瓣及雄蕊均五出数;核果小,长圆形或近圆形,暗红色,味酸,果核两端常为钝头。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或干燥之处。产于大连、北镇、北票、锦州、兴城、建昌等市县。
图1 酸枣仁植物
3 酸枣仁提取物的种子性状
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厚约3毫米。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4 酸枣仁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酸枣仁皂苷主要为白桦脂酸,白桦脂醇,酸枣仁皂苷(A、B、D、E)胡萝卜苷等。
脂肪油主要为己酸甲酯,庚酸甲酯,辛酸甲酯,壬酸甲酯等。
生物碱酸枣宁(B、D、F、G、G1),酸枣内宁,鼠李宁,鼠李叶素,酸枣仁碱,山矾碱等。
黄酮类斯皮诺素,黄酮苷等。
5 酸枣仁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对照水提法
取酸枣仁粉碎,过0.3mm筛,精密称取粉末10g→用石油醚(60~90℃)脱脂2次,每次2h→弃石油醚,置干燥箱中60℃干燥4h→移至干燥器中放至室温→加12倍量的水,提取60min、3次→减压浓缩,蒸干→浸膏→计算浸膏得率。
6 酸枣仁提取物的鉴别方法
6.1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回流1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酸枣仁皂苷A、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水饱和的正丁醇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1%香草醛硫酸溶液,立即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2 显微鉴别
(1)组织特征横切面:种皮外为1列栅状细胞,壁木化外侧有1条光辉带,种脊维管束明显。胚乳细胞类多角形,有糊粉粒和脂肪油。黏液层厚20~30μm。子叶细胞含有糊粉粒、脂肪油。
(2)粉末特征种皮栅状细胞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约15μm,壁厚、木化、胞腔小。内种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长方形或类方形,壁连珠状增厚,木化。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并可见含细小拟晶体。
6.3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枚,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一般以粒大、饱满、外皮色紫红、光滑油润、种仁色黄白、无核壳者为佳。
1 人参提取物的分析方法
薄层鉴别方法
供试液的制备:取人参粉末1g或人参提取物适量,加氯仿4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h,弃去氯仿液,药渣挥干溶剂,加0.5m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超声处理30min,吸取上清液,加氨试液3倍量,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人参皂苷Rb1、Re、Rg1,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厚0.5mm)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数分钟,分别置日光及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2 人参提取物的药材质量鉴定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的为“山参”,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2.1 性状鉴别
生晒参根呈纺缍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0.5cm,多拘挛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呈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及放状裂隙。气香特异;味微苦甘。
生晒山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上部有明显的细密螺旋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2.2 显微鉴别
横切面的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的木栓细胞,其内侧有数列栓内层细胞。韧皮部外侧射线中常有径向的裂隙,并可见颓废筛管组织,韧皮中内侧细胞较小而排列紧密。每个韧皮束中有树脂道3~5个径向稀疏排列成一行,整个主根树脂道稀疏环列成3~5层,树脂道内含金黄色或棕黄色树脂团块,周围有数个分泌细胞环绕。形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木质部狭窄。导管多成单列,径向稀疏排列。本品薄壁细胞中均含有多数细小淀粉粒。草酸钙簇晶存在于栓内层及木薄壁细胞与木射线中。
粉末淡黄色。树脂道碎片,内径34~60~110μm,含金黄色或棕黄色树脂团块;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淀粉粒极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20μm,脐点点状,列隙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导管以网纹、梯纹者较多见,螺纹导管较少,直径17~50μm。如掺有芦头部分,则尚可见细长的木纤维,宽10~18~26μm,壁厚,木化,有多数棱形纹孔。
射干提取物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DC.的干燥根茎提取物,主要含黄酮类等成分。射干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茎横走,略呈结节状,须根多数,断面黄色。茎直立,单一;叶剑形,无柄,抱茎,成2列状;聚伞花序伞房状顶生,二歧分枝,佛焰苞卵形或披针形,长Chemicalbook约1厘米,花序具3~10朵花;花橘黄色,具紫色的斑点,花被片6,二轮,椭圆形;雄蕊3,子房下位,花柱棒状,顶端3浅裂。蒴果倒卵圆形或三角状倒卵形,成熟时3瓣裂。花期7—8月。
图1 射干
射干中主要含异黄酮及其糖苷,二环三萜及其脂肪酸酯,苯丙酮及其糖苷等多种组分,尚含草酸钙等。异黄酮类成分有射干定(Belamcandin)、鸢尾苷(Tectoridin)、鸢尾苷元(Tectorigenin)、鼠李秦素等。
1.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分子式C28H18O8,分子量386。无色针晶(甲醇),mp.166℃~168℃。溶于氯仿,微溶于丙酮,不溶于水。对碘-碘化钾试剂,碘化铋钾试剂呈生物碱假阳性反应。
2.茶叶花宁(Apocynin):分子式C9H10O3,分子量166。黄色片状结晶,mp.113℃~114℃。对三氯化铁试剂呈阳性反应。
3.射干酮(Sheganone):分子式C19H20O8,分子量376.116。黄色簇状针晶,mp.125℃~126℃。溶于氯仿、吡啶、冰醋酸,微溶于乙醚、四氯化碳和乙醇,不溶于水,对三氯化铁试剂呈阳性反应,与碘-碘化钾、碘化铋钾试剂呈生物碱假阳性。
4.白射干素(Dichotomitin):分子式C18H14O8,分子量358.071。浅黄色棱晶(二氧六环-甲醇(20:1))。mp.249℃~251℃。四氢硼钠反应阴性,盐酸镁粉反应阴性,三氯化铁反应绿色,变色酸反应阳性,Gibbs反应阳性,氯化氧铁反应阳性,加柠檬酸后褪色,紫外灯下深紫色。
5.汉黄芩素(Wogonin):分子式C16H12O5,分子量284。金黄色针晶(甲醇),mp.193℃~195℃,极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和酯酸乙酯,溶于乙醇、醋酸和氯仿,微溶于苯和水,不溶于二硫化碳和石油醚。盐酸-镁粉反应桔红色。
6.鼠李秦素(Rhamnazin):分子式C17H14O7,分子量330。深黄色针晶(甲醇-氯仿1:1),mp.219℃~221℃。盐酸-镁粉反应紫红色,Gibbs反应阳性。
7.野鸢尾苷元(Irigenin):异名野鸢尾黄素。分子式C18H16O8,分子量360。浅黄色柱晶(甲醇),mp.181℃~183℃。盐酸-镁粉反应呈黄色,Gibb’s反应阳性。
8.鸢尾苷元(Tectorigenin):异名鸢尾黄酮。分子式C16H12O6,分子量300。浅黄色针晶(甲醇),mp.231℃~232℃。盐酸-镁粉反应桔黄色。
9.鸢尾苷(Tectoridin):分子式C22H22O11,分子量462。无色针晶(80%甲醇)。mp.269℃~271℃,[α]D20-29.4°(吡啶)。溶于吡啶、乙醇和水,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盐酸-镁粉反应粉红色,Gibbs反应阳性,Molisch反应阳性。
10.射干宁定(Belamcanidin):分子式C19H18O7,分子量358。无色针晶,mp.180℃~181℃Gibbs反应深蓝色。该成分系从射干中分出的新异黄酮。
11.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A):mp.235~236℃。
12.甲基尼鸢尾立黄素(Methylirisolidone):mp.190℃。
13.去甲次野鸢尾黄素(Noririsflorentin):分子式C19H16O8,分子量372。针状结晶(MeOH),mp.239℃~240℃,三氯化铁反应阳性,盐酸镁粉反应阴性。
14.鼠李黄素(Rhamnocitrin):异名鼠李柠檬素。分子式C16H12O6,分子量300。黄色针状结晶(MeOH),mp.220℃~224℃。
图2 结构式
1 姜黄提取物—植物提取物
姜黄提取物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 干燥根茎的提取物,主要生物活性物质是姜黄素(Curcumin)和姜黄酮。姜黄素一种非常重要的色素化合物,可防止食品中亚油酸自动氧化,已被作为天然优质的食品色素广泛应用。
2 姜黄提取物的植物来源
(1)基源: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根茎。
(2)别名:宝鼎香、毛姜黄、黄姜。
(3)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茎发达,成丛,分枝呈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成块根。叶基生,5~7片,2列;叶柄长20~45cm;叶片长圆形或窄椭圆形,长20~50cm,宽5~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黄绿色,下面浅绿色,无毛。花葶由叶鞘中抽出,总花梗长12~20cm,穗状花序圆柱状,长12~18cm;上部无花的苞片粉红色或淡红紫色,长椭圆形,长4~6cm,宽1~1.5cm,中下部有花的苞片嫩绿色或绿白色,卵形至近圆形,长3~4cm;花萼筒绿白色,具3齿;花冠管漏斗形,长约1.5cm,淡黄色,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能育雄蕊1,花丝短而扁平,花药长圆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柱细长,基部有2个棒状腺体。柱头稍膨大,略呈唇形。花期8月。
(4)生境分布:植于向阳、土壤肥厚质松的田园中,偶有野生的。分布于广西、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广西主要分布于容县、龙州。
图1 姜黄
3 姜黄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姜黄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和酚性色素。酚性色素主要为姜黄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桉叶素(cineol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烯(α-terpin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芳姜黄烯(ar-curcumene)、姜烯(Chemicalbookzingiberene)、莪术醇(curcumol)、姜黄酮(dl-turmerone)、芳姜黄酮(arturmerone)、去氢莪术二酮(dehydro-curdione)及吉马酮,还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脂肪酸及金属元素钾、钠、镁、钙、锰、铁、铜、锌等。
4 姜黄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姜黄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Nucleosil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醋酸(51:49:5);流速:1.8ml/min;检测波长:254nm;内标:4mg/ml苯酸苄酯甲醇溶液。[供试品的制备]取本品干燥粉末适量,精密称定,加10倍量甲醇,Chemicalbook浸泡2h,滤过,滤渣用甲醇浸泡,合并滤液,在水浴上蒸干甲醇,甲醇-水(6:4)、水提取,分别得甲醇、甲醇-水和水提取物。精密称取姜黄提取物240mg,加甲醇40ml,超声10min,离心10min(3000转/min),取上清液2ml,加内标2ml。按本法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见图2、图3。
图2 姜黄提取物的HPLC图
a甲醇提取物;b甲醇-水(6:4)提取物;c水提取物 1姜黄素;2苯酸苄酯
图3 姜黄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金银花是我国常见的中药,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金银花经过提取、干燥之后得到的金银花提取物已经广泛应用于银黄口服液、银黄胶囊、银黄颗粒等中成药。
金银花提取物的提取来源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或刚开放的花。又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子风藤,茶叶花。生于海拔达1500m的丘陵、山谷,林边,篱旁,野生或栽培,常作庭圆观赏蔽荫植物。分布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主产于河南、山东。产河南者称“南银花”,产山东者称“东银花”或“济银花”。攀援状灌木,长3~6米。幼枝密生柔毛和腺毛。叶对生,具短梗;叶片呈广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花成对生于叶腋;苞片1对,叶状,小苞片离生;花萼筒无毛,萼齿5,顶尖而有毛;花冠筒状,长3~4厘米,先白后淡黄色,芳香,唇形,上唇4裂直立,下唇反转;雄蕊5。浆果球形,黑色。花期5—8月,果期8—9月。
图1 金银花
1 金银花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1.1 有机酸类
金银花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类化合物。主要有绿原酸(Chlorogcnicacid)和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CGA),又名咖啡鞣酸,是由咖啡酸(caffeicacid)与奎尼酸(quinicacid)形成的缩酚酸,属于苯丙素类化合物。异绿原酸为一混合物,它的异构体分别为4,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5-阿魏酰奎尼酸。
2.2 黄酮类
最早从金银花当中提取出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为木犀草素,其次为忍冬苷。90年代从金银花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木犀草素-3-O-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槲皮素-7Chemicalbook-O-β-D-葡萄糖苷和金丝桃苷4个黄酮类化合物。从金银花氯仿萃取物中又分别得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和Corymbosin。
2.3 挥发油类
有双花醇、芳樟醇。二者占挥发油总量的49.4%。尚含丁香油酚、香叶醇、α-松油醇等,已鉴定出47个化合物。
2.4 其他尚含肌醇、皂苷、鞣酸
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分子式C16H18O9,分子量354.30。半水合物为针状结晶(水),110℃变为无水化合物,mp.208℃,[α]D26-35.2°(C=2.8)。25℃水中溶解度为4%,热水中溶解度更大,易溶于乙醇和丙酮,极微溶于醋酸乙酯。金银花叶中含有忍冬黄素(Loniceraflavone):分子式C15H10O5,忍冬苷(Lonicein)、番木鳖苷(Loganin)及鞣质等。
图2 结构式
2 金银花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2.1 石硫法
取金银花1kg,加水煎煮2次,每次2h,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加入石灰乳调pH值10~12,静置,滤出沉淀,加水适量,用硫酸调pH值6~7,搅匀,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喷雾干燥,即得金银花提取物。
2.2 改良石硫法
取金银花1kg,加(15、10)倍量的水,80~90℃提取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2/5后,加入20%的石灰乳调pH值10~12,静置12h,滤出沉淀,加2倍量95%乙醇混悬,加50%硫酸调pH值3~4,混匀,滤过,滤液用40%NaOH调pH值6~7,过滤,浓缩至稠膏状,喷雾干燥,即得金银花提取物。
2.3 超滤法处理取
金银花1kg,加(15、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2/5后,静置,滤过,超滤,收集超滤液,浓缩至生药量,静置,滤过,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金银花提取物。
2.4 乙醇回流提取
称取金银花1kg,置圆底烧瓶中,加(10、8)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滤液合并,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金银花提取物。
2.5 大孔吸附树脂处理
取金银花1kg,加(15、10)倍量的水,90℃提取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滤液加至已预处理的大孔吸附树脂上,加水洗脱,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金银花提取物。
图3 绿原酸提取分离
图4 多糖提取分离
1 白柳皮提取物的概述
19世纪初,法国一位化学家从白柳皮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水杨苷Salicin,此成分是一种天然的解热镇痛药物。白柳皮提取物以白柳SalixalbaL.的皮为原料,商品提取物通常标化为含水杨苷40%或80%。白柳皮提取物与大蒜提取物、北美黄连提取物、石榴皮提取物、博落回提取物都属于抗病原微生物类植物提取物。
白柳皮主产于欧洲,以欧洲西南地区为多,英国、南斯拉夫均产。垂柳SalixbabylonicaL.枝、柳白皮均含有水杨苷,生于水边湿地,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均有分布;水杨木白皮为红皮柳SalixpurpureaL.树干的内皮、水杨SalixgymmolepisLevetVut树皮也含水杨苷。
白柳皮采收方法通常为剥取树皮,风干或快速烘干。
图1 白柳皮提取物
2 白柳皮提取物的理化性质
10-30%规格为棕色精细粉末,50-80%为淡黄色或者灰白色粉末,95-99%规格为至灰白色至白色结晶粉末。
气味味道:特殊气味、很浓的苦涩味。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难溶于苯、石油醚。 比旋光度:-62.5°。
熔点:197℃~200℃。
检测方法:高效液相检测(HPLC)。
3 白柳皮提取物的生药成分
白柳皮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有酚苷及类黄酮苷,酚苷有水杨苷Salicin、柳皮苷Salicortin、白杨苷Tremulacin、Fragilin、salicoysalicin、salireposide;类黄酮苷有异鼠李亭苷及槲皮苷。
图2 水杨苷化学结构式
2 白柳皮提取物的药材质量鉴别
白柳皮为白柳SalixalbaL.的干燥树皮。
性状:长短不定,宽1~2cm,厚1~2cm,较嫩柳皮外表面棕绿色,光滑,略有纵皱纹;老皮棕黄色至棕黑色,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皱纹;内表面浅黄褐色至暗肉桂棕色,至灰棕红色,纵条纹整齐,里面部分的纤维破碎、短、不明显,易裂成纵条。
2.1 显微鉴别
厚的外皮和2~3排发育不全的木栓细胞,厚角组织和软组织的细胞外皮含草酸钙结晶簇,直径20~25μm,有单宁酸;韧皮部的特征是木质化的纤维与含有棱状草酸钙结晶的晶鞘连在一起,韧皮部和髓射线中的软组织细胞中有单一、圆形淀粉粒,直径6~8μm。
2.2 薄层鉴别
取1g药材粉末,用10ml甲醇在水浴上提取10~15分钟,冷却,滤过得供试品溶液;配制0.05mg/100ml的水杨苷对照品溶液。二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展开剂(1%碘、1%碘化钾的96%乙醇溶液,分别加入至等体积的96%乙醇和8M盐酸混合液中)展开,取出,晾干,在105℃加热5~10分钟,在日光下检视,相对于水杨苷的主要斑点Rf:红2.0,红1.1,棕绿色0.7。
外来物质:不得过3%。
总灰分:不得过1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
水浸出物:不少于10%。
含量测定:本品以干燥品计,含水杨苷不得少于2.5%。
3 白柳皮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取原药材,切细成1~2cm,拌入适量碳酸钙粉末,加水于60℃连续逆流提取,保持物料在提取室运行时间为1小时,提取液在60℃以下减压浓缩至药材的3倍体积量,加入醋酸铅饱和水溶液搅匀,过滤,滤液加碳酸钙粉末适量,通入硫化氢脱铅后滤过,滤液再加碳酸钙粉末,60℃以下减压浓缩成糖浆状,脱脂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温浸,将乙酸乙酯浸出液减压回收即得。
豆甾醇属于一种天然植物甾醇。天然植物甾醇在结构上与动物甾醇如胆甾醇相似,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份,存在于各种植物油中,广泛地运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植物甾醇豆甾醇是一种植物甾醇,为大豆油中的主要甾醇之一。在汉防己、黄柏、毒扁豆及马铃薯等中也含有豆甾醇,也存在于海洋浮游植物、海水和海洋沉积物。理化性质熔点:170℃(通常165~167℃)。纯度90%时熔点164~167℃。旋光度:<=-30゜;-51℃(c=2,氯仿)。沸点:490.4°Cat760mmHg。性状:易溶于、氯仿、苯、醋酸乙酯、吡啶,能溶于乙醇、丙酮。不溶于水。
图1 豆甾醇结构式
1 豆甾醇植物提取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从混合植物甾醇中提取豆甾醇的方法主要有:溶剂法和溶剂结晶法。直接利用混合植物甾醇中各组分的溶解度差异,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进行多步萃取、重结晶分离;利用有机酸与混合植物甾醇中所含的醇羟基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相应植物甾醇衍生物,使物理性质差异增加,然后采用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甾醇环和支链上的双键发生卤素加成反应,使生成的衍生物的物理参数差异变大,再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重结晶分离。
1.1 溶剂法
以大豆混合植物街醇为原料,通过调节料液比和结晶温度,证明经过2一3级分步结晶,就可以得到纯度>60%豆山醇。通过4一5级结晶,纯度可达85%以上。
1.2 溶剂结晶法
从溶剂结晶法分离混合植物甾醇的工艺对比发现,少量水的存在不仅可大大提高甾醇收率,在某些范围内还可提高豆甾醇选择性,有助于得到高纯度豆甾醇和谷甾醇产品。
1.2.1 多级分步结晶法
该方法的反应步骤如下:第一步,在植物甾醇中加溶剂无水乙醇、正丙醇或正丁醇,升温溶解,然后缓慢降温结晶,过滤,所得的结晶物重复上述浓缩步骤0~1次,之后进行离心分离、真空干燥;第二步,往第一步得到的植物甾醇浓缩物中加分离溶剂,升温溶解,然后缓慢降温结晶,过滤,所得的结晶物重复上述分离步骤2~3次。该发明通过原料的浓缩和分离精制两个分开的步骤,大大提高了豆甾醇的纯度和收率,对环境无污染。
1.2.2 极性溶剂结晶法
先用非极性溶剂将豆甾醇富集到90%,再用极性溶剂结晶得到高纯度豆甾醇。其工艺是将原料溶于甲苯中,制得25%的溶液,冷却至25℃,恒温1h,结晶,重复6次,得到纯度92%的豆甾醇。当豆甾醇纯度大于90%时,用结晶方法便不能再使其得到富集,这时将所得豆甾醇在无水条件下溶解于丙酮中,比率1∶20,缓慢冷却,结晶,可将纯度提高到98%。
1.2.3 有机溶剂结晶法
该领域专业人士以混合植物甾醇为原料,分别研究了甲苯、甲苯甲醇和甲苯丙酮3种溶剂中豆甾醇的分离结晶特性.表明,采用甲苯(90%)丙酮(10%)为混合溶剂,经过5次结晶,豆甾醇含量>70%,豆甾醇总收率>50%。高瑜莹等以正丁醇为溶剂,从大豆混合植物甾醇中富集豆甾醇,料液比1:4,置于20℃~30℃恒温水浴,结晶1~2h后恒温过滤或者离心,4~5级结晶得到含量85%以上的豆甾醇。
2 豆甾醇的制备方法
混合植物甾醇的有效分离是实现单组分高纯度植物甾醇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混合植物甾醇进行分离精制,可以为甾体药物的生产提供较为廉价。常见的提取分离方法有以下途径:
(1)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以大豆油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油中的豆甾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L9(34)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大豆油中豆甾醇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40min和液料比19mL/g。在此最优条件下,豆甾醇的提取率最高,可达到34.15%。
(2)由于结构上的极度相似,从植物甾醇中分离除去β-谷甾醇、菜籽甾醇和菜油甾醇,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体豆甾醇是一件比较困难而又繁琐的工作。在1906年,Windaus和Hauth就提出用溴化乙酰化物的化学反应来实现豆甾醇的富集。豆甾醇在醋酸酐中回流,生成豆甾醇醋酸酯。然后再在二氯丙烯中用过量溴溴化,生成5,6,22,23-四溴化豆甾醇醋酸酯和5,6-二溴化β-谷甾醇醋酸酯,这两种物质为微溶或较易溶解。豆甾醇乙酰四溴化物可在乙醇中结晶析出,用锌粉处理后再进行皂化反应,即脱溴和脱乙酰化处理,使豆甾醇再生。最后可在丙酮中结晶得到纯的豆甾醇,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3 豆甾醇的功能
豆甾醇主要用作合成甾体激素原料,也可用作维生素D3的生产原料。用于生化研究,制黄体酮,也是医药上制造孕酮的原料。制黄体酮的化学流程如下所示:
图2 豆甾醇制备黄体酮的化学反应路线
豆甾醇既可用作甾体激素合成原料,也可用作维生素D3的生产原料。另外,豆甾醇还是一种植物甾醇,其化学结构与胆固醇相似。
淫羊藿提取物以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等的干燥的茎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商品提取物规格较多,通常以淫羊藿苷或总黄酮为标化指标。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全世界约有30种,我国有20种,除朝鲜淫羊藿在朝鲜北部有分布之外,其它均为我国特有种。我国淫羊藿产地较多,主产于陕西、山西、甘肃、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淫羊藿茎圆柱形,长约20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具光泽。茎生叶对生,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长3~8厘米,宽2~6厘米;先端微尖,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形,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主脉7~9条,基部有稀疏细长毛,细脉两成突起,网脉明显;小叶柄长1~5厘米。叶片近革质。无臭,味微苦。
图1 淫羊藿
1 淫羊藿提取物的制造方法
取淫羊藿药材,拣去杂质,洗净,沥干余水,叶片切成丝片,茎(和根)切成2cm左右长段。将淫羊藿加适量乙醇,回流提取,分取提取液,滤过,离心,收集离心液回收乙醇。喷雾干燥即得。
本法制备的产品含淫羊藿苷约5%,适合于淫羊藿提取物(5%)的生产。
2 淫羊藿提取物的分析方法
2.1 薄层鉴别方法
取淫羊藿药材粉末0.5g或提取物适量,加乙醇10ml,温浸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即为供试品溶液。称取淫羊藿苷对照品,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0.1mg/ml,即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1: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再置紫外灯(365nm)检视,显相同的橙红色荧光斑点。
2.2 分光光度法
测定淫羊藿及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精密称取对照品淫羊藿苷,用甲醇配成10ug/ml的标准溶液。精密的称取本品粉末适量(相当于约含淫羊藿苷1mg),用甲醇25ml超声30分钟,定容于50ml的量瓶中,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即为供试品溶液。分别取供试液和对照品溶液,以试剂为空白,在27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即得。
3.3 HPLC法测定淫羊藿及其提取物中淫羊藿苷的含量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ODS25uC18(4mm×150mm)色谱柱;
流动相:乙腈-水(30:70);
检测波长:270nm;流速:0.8ml/min。理论塔板数以淫羊藿苷计不小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对照品淫羊藿苷,用甲醇配成0.1mg/ml的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的称取本品粉末适量(相当于约含淫羊藿苷1mg),用甲醇25ml超声30分钟,定容于50ml的量瓶中,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即为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将样品供试液、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注入HPLC仪,面积外标法计算。
1 贯叶连翘提取物的鉴别
贯叶连翘在我国民间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收载于《中药大辞典》等。贯叶连翘提取物是以贯叶连翘HypericumPerforatumL.花期梢端或地上部分为原料提取的产品,商品提取物通常标化为含总金丝桃素0.3%。
图1 贯叶连翘花
显微鉴别。粉末绿色至黄色。茎表皮细胞呈长方形,具直形连珠状垂周壁,角质层光滑,常见由2个相邻小表皮细胞构成的平列型气孔,外皮由5~6列厚角细胞组成。次生的中柱由韧皮部由密实的环细胞组成,大部分为木质化的木质部,小部分为内生韧皮部;髓在茎中已木质化和纹孔化;外皮和韧皮部中可能含有油腺。叶正面细胞为多边形,具波形或直形连珠状垂周壁;背面细胞较小,多具波形连珠状垂周壁。气孔通常为平列型,有时不规则。角质层光滑且正面较厚。叶脉表皮细胞细长,具直形细胞壁但偶有连珠状。具背腹性的单层栅栏细胞与较大油腺。叶的中脉由一个含少量木质化木质部的外韧维管束组成。叶不含草酸钙,无毛状体。花和萼片的特征与叶类似。花瓣外表面表皮细胞窄长,具薄而直的垂周壁,内表面细胞壁则呈波状。雄蕊花药的纤维层已木质化,花丝表皮带有条纹,其薄壁细胞呈细长形。花粉近球形,直径约20μm,外壁光滑,有3个气孔。子房细胞呈多边形,隐伏有油腺。种壳棕色,由六边形厚壁细胞组成。
2 贯叶连翘提取物的分析方法
2.1 USP法
称取药材粉末10g或相当量的提取物,加甲醇100ml,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即为供试液。另取金丝桃苷对照品,溶解于甲醇中,配成每ml含0.5mg的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分别点于同一0.5mm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水-冰醋酸-甲醇(10:2.6:1.1:1.1)为展开剂,展开,前沿至板长的3/4处时取出,记下溶剂前沿,于空气中挥发干溶剂。喷以1%的2-二苯基硼酸-2-氨乙基乙酯的甲醇溶液,然后立即喷以5%聚乙二醇400的乙醇溶液,晾干后于365nm波长紫外灯下检视。供试液显示几个浅橙黄色荧光斑点,其中Rf值为0.5的斑点与标准品溶液色谱相应的斑点相似;供试液的2个红色荧光点中,Rf0.85者为金丝桃素,Rf0.80者为伪金丝桃素;两个亮蓝色荧光斑点为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其位置在金丝桃苷的橙色斑点之下。
2.2 AHP法
称取金丝桃素和伪金丝桃素两种对照品适量,分别用甲醇溶解,稀释成0.1m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提取物0.1g,加甲醇10ml,振摇5分钟,上清液转入50ml容量瓶中,重复操作三次,定容至刻度,用0.45μm滤膜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吸取以上供试液和对照液,各5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正丁醇-冰醋酸(3:6:1)为展开剂展开,晾干,薄板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呈现相同的亮红色荧光斑点(金丝桃素Rf0.71,伪金丝桃素Rf0.50)。
1 辣椒碱的提取方法
1.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采用石油醚、乙醇、丙酮等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将辣椒皮粉碎,常温搅拌、浸取、过滤数次所得。如以辣椒精为原料,采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在60℃搅拌下提取5h,静置分层,取下层水相加稀盐酸调节pH为5,经石油醚、丙酮两次萃取,浓缩结晶,得辣椒碱类化合物粗产品,产率可达70.64%,再经乙醚重结晶后纯度达93.5%。
1.2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提取过程与传统提取方式比较具有收率高、生产周期短、无须加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等优点。如:以料液比1:15,70%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60℃,超声波频率28kHz,功率120W,提取时间20min的工艺条件下,辣椒素产量为2.819mg/g,一次提取率为64.2%,连续提取3次的提取率达到89.4%,比传统的乙醇溶剂提取法产量提高了近20%。
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用乙酸一微波预处理法提取辣椒素,每克辣椒粉以1mL10%乙酸为气化剂,浸润15min,微波功率480W预处理90s后,再用8mL50%乙酸在50℃下浸取50min,提取Chemicalbook率达到6.62mg/g。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较新型的萃取分离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分离方法的不足,它利用在临界温度以上的高压气体作为溶剂,分离、萃取、精制有效成分。如:利用超临界萃取新疆辣椒中辣椒碱,以萃取压力12MPa、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45℃、萃取时间为40min、夹带剂无水乙醇料液比1:2为条件,辣椒碱提取率达到5.0mg/g,高于传统溶剂萃取方法。超临界萃取法具有提取速度快、节省溶剂、杂质含量低等特点,但设备费用较昂贵是制约其实施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
1.5 酶法
目前,酶法提取已广泛应用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中,如酶法提取红花黄色素,酶法提取黄酮等。因为辣椒素及其它脂溶性成分存在于辣椒皮表现凹凸不平的纤维组织之内,利用酶解纤维组织可使辣椒素溶解出来。如:用纤维素酶提取干红辣椒中的辣椒素,以酶解温度为55℃,酶解液初始pH为5.4,酶解时间为4h,酶量为2.5mg/g辣椒为条件提取,天然辣椒素产量为7.65mg/g辣椒,与传统的乙醇提取法相比,产量提高了33%。
2 纯化方法
目前,纯化所提取的辣椒素应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壳聚糖树脂法、离子交换法。
2.1 大孔吸附树脂法
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植物中的有用成分,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收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天然产物的现代提取分离方法。如将辣椒的乙醇提取物经稀乙醇萃取后,用大孔吸附树脂柱以含水乙醇为洗脱剂富集辣椒素。用此方法提取辣椒碱等辛辣成分具有提取率及纯度都高的优点,成本低,方法简单易行。
2.2 壳聚糖树脂法
壳聚糖是一种碱性多糖,氨基能够结合辣椒素的酚经基。利用这一性质,采用壳聚糖树脂对辣椒素的初提液进行吸附纯化,重结晶后获得的辣椒素纯度和收率较高,且成本低,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如采用弱碱溶液粗提的辣椒素脱脂,用壳聚糖树脂柱吸附,乙醇洗脱,重结晶后的辣椒素晶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纯度达91.2%。目前辣椒素的生产技术普遍存在工艺复杂,提取率及得率均低等问题。而采用壳聚糖树脂吸附提取,流程较简单,价格低廉,产品纯度高,在工业生产中有一定的意义。
2.3 离子交换法
以粗品辣椒素为原料,将其溶于1%的氢氧化钠溶液,再用2%的硫酸酸化至pH=3.0,正己烷萃取、浓缩和结晶,得纯度为82%~84%的粗品辣椒素,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提纯,乙醇一乙酸乙醋(体积比45:55)混合溶剂脱洗,浓缩和结晶可得到纯度大于98.5%的高纯辣椒素。
1. 性状鉴别
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0.8~1.5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顶端较平,中心有凹陷的圆脐(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的根痕,下面钝圆,较平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无,味辛辣、麻舌而刺喉。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2. 显微鉴别
粉末类白色。①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20~110μm。②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2~20~(30)μm,脐点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3. 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滤液挥至约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对照品,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以CMC-Na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展开,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数分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 紫外光谱鉴别
(1)取样品粉末0.2g,加乙醇20ml,放置12h,滤过,滤液测定其紫外光谱。扫描范围200~400nm,吸收度量程0~2A,狭缝宽度2nm,尺度扩张40nm/cm。结果半夏在272±3、220±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取样品粗粉(20~40目)1g,4份,分别置于50ml碘量瓶中,各加石油醚(60~90℃)、氯仿、无水乙醇和蒸馏水20ml,室温浸泡2h,振摇,滤过,滤液用相应的溶剂适当稀释后,于岛津UV-3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紫外光谱。测试条件:波长范围190~400nm,吸收度量程0~3A,狭缝1nm,扫描速度200nm/min,尺度扩张20nm/cm。结果半夏λmaxPet为226.5、256.5(sh)、262.5(sh)、270.5、346.0(sh)nm,λmaxCHCl3为248.0、274.5、343.5nm,λmaxEtOH为206.5、226.0(sh)、272.0、343.0nm,λmaxH2O为197.0、271.0nm。
图2 半夏的紫外光图谱
1 黑胡椒提取物—植物提取物
黑胡椒提取物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nigrum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提取物,含胡椒碱(C17H19NO3)、佳味碱(C17H19NO3)、哌啶〔(CH2)5NH〕和Chemicalbook胡椒亭(C19H21O3N)等。黑胡椒,多年生攀缘藤本植物。原产于印度马拉巴海岸(MalabarCoast)。其果味辛辣,是人们最早使用的香料之一,是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香料。
图1 黑胡椒
2 化学成分
胡椒碱(C17H19NO3)、佳味碱(C17H19NO3)、哌啶〔(CH2)5NH〕和胡椒亭(C19H21O3N)等。
3 性状
黑胡椒呈球形,直径3.5~5mm。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花柱
残迹,基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
4 理化性质
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黑胡椒提取物胡椒碱属低毒增效剂。纯品为无色单斜柱状结晶,mp128-129.5℃。不溶于水;溶于酒精1g/25ml,氯仿1g/1.7ml,乙醚1g/36ml,也溶于苯和醋酸。
1.桔梗皂苷桔梗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桔梗的皂苷类成分均属于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衍生物,可分为3类:桔梗酸类、桔梗二酸类、远志酸类。
2.黄酮类化合物较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桔梗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9种黄酮类成分,并在其花中分离得到一种花色素;最近又从地上部分分离得到4种黄酮,以芹菜素和木樨草素为主;从其种子中分离得到5种黄酮化合物,如黄杉素、槲皮素等。天然的黄酮类物质分子量小。
3.多糖和花色苷桔梗多糖经DEAE-纤维素分级及纯化,得到的三个多糖单组分PGPsI、PGPsII和PGPsIII,且其分子量为2640,89759和63453,经SephadexG-200凝胶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碘反应鉴定成分单分,不含核酸、蛋白质和淀粉。花色苷是花青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配糖体,主要存在于花和果实中,使其呈现红、紫红到蓝等不同颜色。桔梗花色苷在大部分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在碱性和氧化剂存Chemicalbook在条件下,桔梗花色苷稳定性较差。当浓度较大时,Vc和桔梗花色苷对DPPH的清除效率会成倍提高。
4.脂肪酸和脂肪油从桔梗脂肪油中分离鉴定出34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15种,主要种类有亚油酸(42.79%)棕桐油酸(0.30%),11-二十碳烯酸(1.53%)、亚麻酸(14.02%)等;饱和脂肪酸19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3.71%)、硬脂酸(1.36%)、花生酸(0.79%),山愈酸(1.78%)、木蜡酸(1.38%)、二十六烷酸(3.14%)、二十八烷酸(3.51%)等。
5.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有Cu,Fe,Mn,Co,Zn,Cr,Mg,Ca,Sr,Li等微量元素。
6.含有多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6.44%。总氨基酸含量高达15.01%。其中的у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有非常重要作用。
7.其它从桔梗的地上部分鉴别出12种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从桔梗根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酚类化合物。此外,桔梗中还含有甾体(α-菠菜甾、△7-豆甾烯醇、β-谷甾醇等),蛋白质、生物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
1 五味子提取物的制造方法
1.1 五味子提取物(9.0%)生产工艺五
味子脱去果肉,粉碎成粗粉,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完全,至10波美左右,加等量分散剂,搅拌混匀,真空干燥即得。
1.2 味子酯甲的提取分离方法
取五味子干燥果实约1公斤,粉碎,用乙醇回流提取6小时。醇提取液浓缩后置冰箱内,除去上浮的脂肪油,用硅藻土拌样,烘干后粉Chemicalbook碎,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环己烷提取6小时,提取液回收环己烷后得膏状物约80克,经石油醚-80%乙醇进行液-液分配,醇溶性部分减压浓缩至少量,放置,析出结晶约4克。母液经硅胶干柱层析,苯-乙酸乙酯(6:1)上行法展开,分段切割,甲醇洗脱,薄层检查,相同色斑合并,浓缩后,放置得白色方晶,与上述粗晶合并,甲醇重结晶即得。
2 五味子提取物的鉴别方法
2.1 性状鉴别
北五味子果实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新货表面红色至紫红色,陈货表面暗红色至黑棕色,多皱缩,显油性,果肉柔软,有的表面有“白霜”。内有种子1~2粒,肾形,长4~5mm,宽3mm;表面棕黄色,具光泽,种皮薄而脆,内含淡黄色种仁。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南五味子果实较小,直径4~8mm,表面棕红色至黄褐色,干瘪,皱缩而无光泽,有时微有白色粉霜。果肉较薄,常紧贴于种子上。均以粒大,肉厚,色红而有光泽,显油润者为佳。
2.2 显微鉴别
北五味子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其间散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10余列,散有小形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小方形薄壁细胞。种皮最外层为1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壁厚,纹孔及孔沟细密;内侧为数列(3~4)排列较疏松的类圆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细胞,石细胞层内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1列方形油细胞,内含棕黄色挥发油,其内为3~5列小形薄壁细胞;种皮内层表皮细胞1列,小形,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北五味子粉末暗紫色,气微,味酸。①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32μm,长至50μm,壁厚6~10μm,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断面观呈长方形,长48~61μm。②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直径32~83μm,长77~130μm,壁厚10~20μm,纹孔密而较大。③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皮中散有类圆形或圆多角形的油细胞,油细胞周围有辐射状的角质线纹,内含挥发油滴。中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及淀粉粒。此外尚有纤维、淀粉粒和内胚乳细胞。
2.3 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氯仿20ml,加热回流提取0.5h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对照药材,以同法制成对照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1mg/ml的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三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展开,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和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壳聚糖是自然界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丰富的生物聚合物,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许多低等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如虾、蟹、昆虫等外壳,也存在于低等植物如菌藻类和真菌的细胞壁中。壳聚糖可由甲壳质(chitin)脱去乙酰基而制得。在100℃和40%NaOH的条件下,对甲壳素进行作用,则产生脱乙酰基反应,从而得到壳聚糖。这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的半透明片状固体,不溶于水和碱,而溶于大多数的稀酸,包括甲酸、乙酸和盐酸。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与纤维素分子结构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在C2位上连接的是一个氨基(—NH2)。故对纸中的纤维产生亲和力,发展而成离子键结合和较强的氢键结合。而且壳聚糖的成膜性好,有利于提高纸的表面强度,因此成为特种纸的增强剂之一。壳聚糖呈粉末状态,无味、无臭,水溶液有些辛辣感。将壳聚糖添加于食品中,进行汤煮和一定程度的煎炸、焙烤等加热处理,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在有氮气保护下,加热至250℃也不会发生分解现象。室温下将壳聚糖粉末置于避阳光处的自然环境中保藏181d,在外观、溶解性、脱酰化程度等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添加壳聚糖的饼干,在包装状态下置于温度40℃、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中保存80d,样品中的膳食纤维与壳聚糖含量都没有变化。
图1 甲壳素、壳聚糖和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2.壳聚糖的市场前景
壳聚糖是天然多糖中大量存在的唯一碱性氨基多糖,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功能性质,在农业和食品等方面都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来源丰富,制备、成膜简单,保鲜性能优越,必将在食品保鲜、延长货架期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壳聚糖可作为絮凝各种胶态等颗粒而用于果汁澄清、蔗糖净化、废水处理等。另外,壳聚糖具有生物功能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医学上具有好的应用前景。在农业上,壳聚糖是一种很有效的化肥和农药的载体,能减少农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我国海岸线长,虾壳、蟹壳资源非常丰富,弃之污染环境,因此对虾蟹壳进行深加工,从中提取甲壳素,制备壳聚糖,可以达到净化环境,变废为宝的目的。壳聚糖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且又具有很强的保鲜能力,所以作为一种引起全球关注的新型天然食品保鲜剂,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白芸豆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1.1球蛋白的提取
白芸豆烘干粉碎后过60目筛,按1∶10加入蒸馏水,在40℃提取2次,每次2h,提取后离心,弃去上清液,取沉淀干燥,作为球蛋白提取试验的原料。在NaCl浓度2.5g/100mL,料液比1∶22(g/mL),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5h等的条件下得到的球蛋白提取液经4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测定上清液中的蛋白含量。
1.2清蛋白的提取
取60目细度的白芸豆粉,按1∶8(g/mL)的料液比加入蒸馏水,在55℃温度下浸提3h后,4000r/min离心20min,上清液即为白芸豆清蛋白提取液。
1.3α-淀粉酶抑制剂的提取
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发酵法和植物提取法。作为植物源获得的α-AI,其分离纯化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磨碎、热处理或用水浸提、用硫酸铵沉淀或乙醇分离、过DEAE-cellulose柱层析、SephadexG-75柱凝胶层析以及CM-celulose柱层析后分离,冻干得白色粉末状酶。
提纯方法:植物籽实经水浸泡→研磨组织→离心,收集上清液→迅速升温,选择性热变性→冷至室温后,离心收集上清液→盐析沉淀→缓冲液透析→DEAE-32层析→聚乙二醇6000浓缩→亲和层析→浓缩冻干。
2.白芸豆提取物的测定方法
α-淀粉酶抑制剂的测定内容主要有:活性测定、含量、纯度、相对分子质量等。活性测定主要使用的方法是VanLoos碘比色法或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具体如下: (1)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即Bernfeld法)等量的抑制剂待测液和α-淀粉酶稀释液37℃预温15min,再加2%可溶性淀粉溶液,准确反应5min,加入DNS,沸水浴5min,取Chemicalbook出后冰浴5min(终止反应)。以蒸馏水取代抑制剂待测液、α-淀粉酶稀释液作为对照和空白组。稀释至合适倍数后在520nm测定OD值。
(2)碘比色法α-淀粉酶稀释液和抑制剂待测液于37℃保温10min,再加入淀粉溶液,在37℃保温振荡5min,取出后冰至0℃,加碘液,在660nm下测定OD值。
3.白芸豆提取物的测定方法
(1)作为生产白芸豆多肽和氨基酸的一个原料来源。
(2)用于保健食品原料的生物产品中,作为一种高钾低钠食品。
(3)白芸豆蛋白质中含有一种天然的α-淀粉酶抑制剂。
1.应用领域
1.1食品领域
由于酵母抽提物营养丰富、加工性能良好,在一些食品加工中往往能起到有效增强产品鲜美味、醇厚感,同时缓和产品咸味、酸味,掩盖异味等作用,酵母抽提物在很多食品加工业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1.2生物发酵领域
发酵工业原料:氨基酸,抗生素,原料药,VC及肌苷等微生物培养基:假单胞杆菌、醋酸杆菌、葡萄糖酸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乳酸链球菌、葡萄球菌、酵母及支原体
1.3化妆品领域
酵母经破壁后将其中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抽提,再经生物酶解的富含Chemicalbook小分子的氨基酸、肽、核苷酸、维生素等天然活性成分的淡黄色粉末。其中氨基酸含量30%以上,总蛋白50%以上,核苷酸10%以上,在化妆品中具有保湿、赋活等功效。
1.4工业级酵母抽提物
酵母膏是以新鲜啤酒酵母乳液经(酶解)分离、浓缩得到的纯天然制品,富含均衡的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B族维生素、核甘酸、多肽及微量元素,是各种微生物所必需的生长元素。
1.5医药发酵领域标
准型TPJG703高氮型TPJG703H精制型高氮TPJG703MH低氮TPJG703ML
2.提取方法
酵母萃取物是以新鲜的啤酒酵母、葡萄酒酵母和面包酵母为原料,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利用酵母自身的完全自溶破壁、质壁分离,利用酵母自身酶系对酵母细胞质进行水解,去除细胞壁和不溶性分子后Chemicalbook,将酵母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进行生物降解,经精制而成的一种营养型功能性天然调味料。最后将酵母抽提物浓缩为半膏状、膏状产品,油包埋、微胶囊和微颗粒的粉末化产品,以适合不同的应用需要。
1.提取方式
刘纯芳等用Soxhelt提取器,无水乙醚为溶剂提取了香菇等三种野生真菌子实体中的脂溶性成分,提取物呈萜类和黄酮类物质的阳性反应,且以萜类成分为主。Cheung等对比了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不同溶剂提取香菇中的成分,进行了提取物抗氧化性和总多酚含量的比较。Yoom等Chemicalbook用丙酮、甲醇、水不同溶剂提取香菇中的化合物,对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性做了比较。程俊文等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分步酶解,优化了一种提取香菇多糖的条件。张书香等和杨铭铎等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提取了香菇中的挥发性物质。Wu等用固相微萃取的方法提取了香菇中的挥发性成分。
2.开发应用
香菇的相关食品、饮料、调味品、保健品等都得到了广泛开发应用。饮料有香菇醋、香菇复合饮料、香菇酒,调味品有香菇精、烟用香料,香菇保健品有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