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诸多原因,一直以来,国内凹印的印刷合格率相对较低,即使管理较好的工厂,合格率也只能达到93-94%,6-7%的印刷废膜率严重挤压了印刷厂的利润空间。如何实现成本控制成为近年来印刷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未能破解的难题。目前行业内对废膜的成因分析较少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废膜率的统计研究未见报道。
材料与设备
聚酯镀铝膜(VM-PET)、尼龙膜(BOPA)、双向拉伸聚丙烯膜(BOPP)、铝箔、珠光膜及印刷油墨、印刷用溶剂等,皆由广东爱丽斯包装有限公司采购。十色高速凹版印刷机,由广东爱丽斯包装有限公司提供。
印刷废膜的成因分析
1、凹版滚筒(简称版筒)
版筒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发生老化、磨损、碰伤,甚至铬层脱落,表面光洁度下降;印刷时用错版筒造成错印。
2、刮墨刀
刮墨刀硬度不适宜:刮墨刀如硬度过大,加速印版磨损,造成版伤;刮墨刀如偏软,在短时间内会被磨损而出现刀线,结果均造成废膜率上升。装刀角度、装刀压力不合适;对刮墨刀的研磨不够。
3、油墨
油墨粘度异常、返粗、混入杂质。“返粗”的主要原因是带电粒子吸附、油墨中的树脂溶解不充分、油墨细度不够、油墨黏度过高、存放时间过长等。油墨中颗粒太大时,颗粒将在刀口聚集,而刀刃摆动过程中又不能把它研磨分散,会形成刀线引起废膜产生。另外,如因黏度太高,摩擦力大会损伤印版和刮墨刀而引发刀线。
降低废膜率的解决措施
1、版筒管理
(1)建立版筒标识制度,做好版筒名称规格登记;做好版筒的定期检查、保养、及时返修并保持记录。
(2)做好对每一支版筒从使用、清洁、运输到储存等环节的防护,避免碰伤、、。
(3)每次印刷前检查版筒:版筒与刮墨刀之间磨损后会影响表面的光洁度,一般以600#或800#砂纸对版面全方位研磨,磨平网点周边的毛刺。
2、刮墨刀
(1)根据经验,刮墨刀的硬度一般选择160-220HV。
(2)与版筒接触点切线之间的角度控制为50-55°,刮墨刀压力控制在0.2-0.25 MPa,运转过程刀架摆动幅度控制在8-12mm,摆动周期2-4s。
(3)新刀、使用过程中的刀均须用800#砂纸磨平,提高光洁度。
3、油墨
(1)在墨槽内放置磁性分散棒,必要时对油墨加细处理或添加防静电剂。
(2)规定线上油墨放置到再次使用的暂存时间,使用前对油墨充分搅拌,并针对不同颜色选用对应目数的过滤网过滤。如在上机前对易产生刀线的黑色、红色、蓝色和紫色油墨须以150目滤网过滤,其他颜色可用100目滤网过滤。
(3)线上保持循环的油墨,其输墨装置上装100 目的滤网,墨槽回流下来的油墨经滤网过滤后,进入接收装置内。
为了降低印刷废膜率,必须控制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建立油墨粘度动态曲线,控制好油墨的粘度
控制油墨黏度是印刷工序的关键控制点。油墨黏度的调整要根据印刷机的速度、版筒网穴的深浅来确定。一般来说,机速快,油墨黏度相对要低一些,反之,油墨黏度相对应高一些;版筒网穴深,油墨黏度相对要高一些,版筒网穴浅,油墨黏度相对要低一些。正常印刷过程中,油墨里的稀释剂不断挥发,导致油墨黏度升高,需要及时添加稀释剂来降低油墨黏度。在添加稀释剂时加在墨泵里,或者在添加新墨时多加一些稀释剂。
在固定印刷油墨、溶剂、印刷膜材料结构的前提下,通过设定油墨粘度的上限和下限标准值,每30 分钟由检测人员测定粘度,建立粘度动态曲线。对超出粘度动态曲线时加入补充溶剂以降低粘度值。
2、消除“版雾”问题
在凹印中,版筒的非印刷面有时会粘有一层朦朦胧胧的油墨,转印到印刷膜上往往呈片状或线条状的污版。这就是所谓的雾版现象。产生雾版问题的主因除了与油墨配方、刮墨刀的压力、接触角以及版筒的质量外,与油墨的粘度有关。一般地说,油墨粘度越低,越不易产生雾版,如油墨粘度太高,在版筒的高速运动下,油墨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冲击刮墨刀,造成非印刷部分的油墨难以顺利被刮掉,版污因此产生。另外,返粗现象在印刷中也同样极易造成刀线而形成雾版。
3、消除“静电”问题
一般情况下,OPP里印油墨本身抗静电的能力有限,比聚酰胺型表印油墨及聚氨酯体系油墨更容易产生静电。对于OPP里印油墨而言,如果印刷粘度低于16
秒,则胡须状、斑纹状,边缘排斥等故障就容易发生。印刷油墨的粘度在16
秒以上(3#查恩杯)静电不会发生;印刷油墨的粘度越高则越不容易产生静电问题。根据产生静电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采取其它除静电方法,例如,可通过改变稀释的溶剂比例。添加5%的异丙醇(属极性溶剂、电导性好)或加少量抗静电剂即可达到消除静目的。
4、消除“飞墨”问题
当凹版印刷速度超过80m/min以上时,如果凹印油墨采用了国产的分子量分布很宽的氯化聚内烯树脂,会导致印刷油墨的粘度太低而引来“飞墨”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印刷油墨的粘度太低,其内聚力大幅度下降,油墨向印刷薄膜转移时,低分子量的树脂容易被分离出来,在印刷膜的空白部分可以看见很小的“墨点”。解决“飞墨”问题的关键:—是采用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氯化聚丙烯树脂;二是根据印刷情况,适当提高油墨的印刷粘度。
废膜率的核算公式
1、废膜率的核算公式
废膜长度的核算
注:膜宽度W 一般为1.0m,印刷后油墨增加质量以2.5 克/m2计算。
废膜质量以Kg 计。
关键是印刷后膜密度的计算:每平方米膜的质量M1=ρ1× h(单位:
故有:ρ2=(M1+2.5)/h(单位:
废膜率核算公式
废膜率=废膜长度/印刷膜长度× (其中印刷膜长度从印刷机上读取,单位为米)
结论
在印刷生产过程建立油墨粘度动态控制曲线,通过利用曲线进行过程控制,积极消除“版雾”、“静电”和“飞墨”问题,可以有效地降低废膜率,提高印刷质量合格率。本文提供了废膜率的快速核算方法。
来源:《轻工科技》
作者:郑欢秋,薛焕钦,郭大捷
所谓液体包装膜就是内容物为液体的包装膜,它作为塑料软包装的一个新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液体包装膜内容物有酱油、醋、牛奶、豆浆、农药、化妆品等。本人从自身实践经验来谈一谈印刷液体包装膜时基材和油墨的选用,仅供同行参考,也请有关给予斧正。
常见的液体包装膜生产工艺有两种:一种是表印液体包装膜,一种是里印液体包装膜。
1 表印液体包装膜
1)基材的选用
表印液体包装膜一般选用三层共挤或五层共挤的PE膜(黑白膜、乳白膜、哑光膜、透明PE膜),主要用于牛奶、豆浆、酱油、醋等的液体包装和冷冻肉食品的冷冻包装。液体包装膜在印刷前需要经过均匀的电晕处理,处理面表面张力达到40~41达因为效果。
总之,在印刷液体包装膜时,一定要先认真检测PE膜的电晕处理面,以免因电晕处理面达不到要求而影响油墨的附着力。
2)油墨的选择及使用
油墨附着在薄膜上共有两种作用形式,即:物理性结合与化学性结合。物理性结合是油墨与薄膜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油墨中树脂的粘性附着于薄膜之上,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结合是油墨通过油墨本身的许多活性基团(未反应完全的化学键)与处理后的薄膜极性基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强大的稳定的化学键。显然印刷液体包装膜应选用以化学性结合为主的油墨。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油墨品种很多,如何购买到高质量的以化学性结合为主的油墨是生产液体包装膜的关键。我厂使用的石家庄恒日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包装膜专用油墨,其型号是HR-2008(环保型)和HR-40A(非环保型),这两种类型的油墨主要采用化学结合方式,从而赋予液体包装膜多种优异的性能。通过近3年的生产实践,我认为这两种油墨使用效果非常好,现推荐给大家。
当然油墨质量好,不能代表就一定能印刷出高质量的液体包装膜,关键还要学会怎么使用此类型的油墨。在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油墨时,一定要先清理干净墨盒,用薄膜把墨盒包起来,因为它们不能与普通的聚酰胺类油墨或氯化聚丙烯类油墨混用。所以,在印刷液体包装膜前一定要先认真学习油墨厂商提供的产品说明书,根据内容物的特性,灵活机动地选择所用油墨的类型。例如在印刷食品类液体包装膜时我们要选用HR-2008环保型油墨,并且在使用此类油墨时,烘道的温度要达到45℃~65℃,以促进油墨的固化。当降低油墨的粘度时,应使用环保型溶剂,如乙酯、异丙醇、无水乙醇、正丁醇等。根据印刷速度,环境温度、湿度等适当调配溶剂的配比,通常情况下可使用如下配比:乙酯占30%,异丙醇占70%。
2 里印液体包装膜
里印液体包装膜的生产工艺相对于表面印刷的液体包装膜更为复杂,在生产中,既要根据内容物的特性及灌装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印基材、复膜基材,又要在油墨、粘合剂的选择和使用上下功夫。
1)承印基材、复膜基材的选用
常见的里印液体包装膜的内容物有牛奶(充气带压灌装)、化妆品以及农药包装等。牛奶膜包装可选用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作为承印基材,用高强度的茂金属聚乙烯作复膜基材。而对于三层复合的液体包装膜可选用PET作面材,中间层选用铝箔或PET镀铅膜,因为它们的阻隔性能好。然后再复合一层热封性好、强度高的茂金属聚乙烯作为液体包装膜的里层。PET作为面材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较强的韧性及优良的尺寸稳定性,所以它常作为液体包装膜的面材。对印刷PET基材做电晕处理要求表面张力达到50达因以上,复合膜中间层的PET镀铝膜应做两面电晕处理。
另外,复合PET镀铝膜时,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千万不要超过60℃,因为铝粉的膨胀系数比PET的膨胀系数大20倍,若温度过高,复合时将造成铝粉脱层,所以复合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
2)油墨的选择及使用
根据液体包装膜所用面材选择合适的油墨。一般印刷BOPP可选用普通的氯化聚丙烯油墨,而PET印刷一般选用PET专用油墨。由于PET专用油墨价格普遍较高,为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选用普通的氯化聚丙烯类油墨,但必须是油墨面积较小的印刷。对于油墨面积较大印刷,一定要使用PET专用油墨,尤其是大面积铺白墨印刷所使用的白油墨一定要选用PET专用油墨。当然印刷PET时都选用PET专用油墨,因为套色印刷时同一类型的油墨亲和性好。
在使用PET专用油墨前要认真阅读油墨使用说明书。PET专用油墨不要与氢化聚丙烯类油墨混用,建议使用油墨前将墨盒用塑料薄膜包装起来,这样,既可避免异类油墨的混用,又可减少墨盒存放油墨量。使用此类油墨印刷时一定要使用甲乙酮、甲苯,二甲苯、异丙醇的混合溶剂,根据具体印刷条件合理选用配比。一般甲乙酮的含量为≥30%。常用的溶剂配比为:甲乙酮占30%、甲苯占50%、异丙醇占20%。用剩的油墨必须单独密封存放,在下次使用时再与新配制的油墨混合使用。
3)粘合剂的选择和使用
粘合剂一定要采用双组分的聚氨酯粘合剂。双组分聚醚粘合剂虽然有固化快、价格低的优点,但此类粘合剂不能用于液体包装膜的生产中,必须使用聚氨酯粘合剂。聚氨酯粘合剂有多种类型,如普通水煮型,高温蒸煮型等。可根据液体包装膜的内容物特性来选择。使用时粘合剂的固含量下调为25%~40%之间。为使涂上粘合剂的薄膜上的溶剂完全挥发干净,必须注意要有足够的风量、风速和温度。提辊的温度则可改进薄膜的透明度和剥离强度。复合辊的温度通常要求为40℃~60℃。在不损坏薄膜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提高复合压力,固化反应在复合后开始。将制品送入熟化室熟化48小时~72小时(熟化温度一般为50℃~70℃),再在不低于20℃的室温下自然熟化3天~5天,方可完全固化。
注意:初步复合好的复合膜要尽可能熟化至少一天后才能进行分切制袋。三层复合膜,要在2天~3天后方可进行切割,制袋要在完全固化后进行。
4)分切制袋
复合产品通过熟化定型后可进行T封、三边封、H封等制袋,或直接送至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包装线上进行自动高速连续包装。
总之,在生产液体包装膜时,不仅要灵活机动地根据内容物的特性控制好生产工艺中的各个环节,还要处理好每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细小问题,如在印刷过程中遇到的反印、糊版或在复合过程中遇到的针孔、斑点等故障。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液体包装膜。
有宋一代,龙团凤饼独占京师,士大夫之间见面不是问你“吃了没”,而是“喝了没”。人靠衣装马靠鞍,普洱好卖靠包装,我想,引发喝这个行为的由头,不能排除有包装的因素在里面,奈何不得的是史料对包装语焉不详,龙团凤饼穿什么外衣已经无法考据。新世纪,兴普洱,很多茶友说到过普洱茶包装基本上离不开四个字:寒碜,难看。综合起来可归结出“七宗罪”,本着来函照登的原则,按轻重缓急程度辑录如下,希望有惩前毖后、救茶的作用:
闷。沉闷晦暗,死气沉沉,是目前很多朋友反映的普洱茶包装大通病。众所周知,无论生茶还是熟茶,普洱茶汤的颜色都不会和咖啡的颜色撞车,可是许多企业却把礼品盒做成了咖啡色,理由是这样看起来尊贵华美,咖啡色能彰显血统。赤、橙、黄、绿、青、蓝、紫闲着不用,出自云南山区的普洱茶有必要成为“假洋鬼子”装神弄鬼么?
粗。包装设计粗糙,包装材质粗糙,企业没有自己的想法,设计公司缺乏专业的素质,棉、麻、丝、绸、金、银、铜、铁抓着什么东西就给普洱茶穿什么,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穿。拜托,黑咕隆咚的普洱茶本来就长得不是太可爱,这么一折腾更难瞧了,眼球经济年代,叫普洱茶怎么去面对普罗大众的选美?
浅。肤浅,也是普洱茶包装一大毛病,有时不是设计公司没有普洱茶包装想法,不是普洱茶企业没有包装意识,而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想得到好点子,做不出好样子,有想法但很肤浅的半拉子普洱茶包装比比皆是,俗称普洱茶包装的豆腐渣工程;
抄。天下包装一大抄,什么包装好看抄什么,什么包装流行抄什么,这是目前很多设计公司、普洱茶企业的可耻行为。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即便是在知识产权没有完善起来的普洱茶包装行业,做人怕不能这么郭敬明(一个以抄袭剽窃出名的80后美男作家)!别忘了,革命前辈小兵张嘎同志教导我们说,不怕你今天闹得慌,就怕你将来拉清单;
土。前面提到咖啡色的土不算,由于追求老茶的利益,有一些人泼水撒灰,水牢出来关地牢,风吹日晒雨淋,干仓湿仓斗得凶,把所谓“老茶”包装得灰头土脸,就像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骨灰盒,尘埃累累,菌斑森森,有这个必要吗?
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普洱茶怕是要排进前三甲了。可是包装依旧上不去,方的难瞧,圆的死板,出省人家说好喝难看,出口老外说难看不敢喝,是不是普洱茶包装也需要破破四旧:旧企业、旧观念、旧模样、旧人才;
乱。印几个蝌蚪形状的洋文在纸箱上,说是现代派,刷几个镏金的毛笔字,说是古典派,普洱茶没有形成主流包装,也没有非主流,侧枝末流大行其道。普洱茶包装行业一片乱麻麻,憋半天憋不出一个精品。普洱茶包装,你是行为艺术还是装置艺术。普通老百姓我看不懂,买不起。到底是不是拿来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