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方:(g/L)、蛋白胨 10.0g、牛肉浸粉 8.0g、酵母浸粉 4.0g、葡萄糖 20.0g、磷酸氢二钾 2.0g、柠檬酸氢二铵 2.0g、乙酸钠 5.0g、硫酸镁 0.2g、硫酸锰 0.04g、琼脂 14.0g、吐温80 1.0g
2.调pH6.5±0.2
3.121℃高压灭菌15分钟
各式饮料琳琅满目,饮料中往往含糖量比较高。糖可为饮料增加“稠厚感”、“口感”或“重量感”,使饮料的口味更为怡人。另外,糖还能减少因人工高倍甜味剂所带来的后味。亲水胶体可改善饮料的口感,使其口味更为怡人,并且减少了人工高倍甜味剂带来的后味。亲水胶体使用量低,其优点是在不使产品变得稠厚的前提下,感官特性更接近全糖饮料,同时又大大降低饮料的热量。
1.不同亲水胶体对香味的影响
实验选取常见的甜橙香味进行测试研究。实验表明,选用何种亲水胶体对于甜橙香味有显著影响。一些亲水胶体可以加强甜橙香味,而另一些亲水胶体则会掩盖香味的。理想的选择不是使甜橙香味最重,而是使其与糖分的香味最为接近。糖正面对照品的香味不是最重的,但是与此香味接近会使消费者觉得此饮品更像是含糖饮料。
2.亲水胶体对饮料口味特征的影响
亲水胶体对饮料感官功能的影响不仅仅是香味,还包括其他口味特征。结果表明,两种亲水胶体均使饮料的口味特征更为接近含糖饮料。
3.亲水胶体对饮料后味的影响
香味和风味是决定饮料能否被接受的关键因素,但是从许多消费者角度讲,添加人工高倍甜味剂之后的问题在于它的后味。结果表明,黄原胶降低了人工高倍甜味剂饮料的后味,使其与糖分对照品更为接近。
4.亲水胶体对饮料浓厚口感与黏度的影响
添加亲水胶体对饮料香味、风味和后味的影响十分显著。另外对于饮料的稠厚感或口感也有同样的影响。人们对于添加亲水胶体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加入亲水胶体后饮料会变得“黏滑感”,或者有其他一些不好的效果。实验表明,消费者感受到的浓厚或稠厚感可来自于亲水胶体两个不同的物理性质。第一个就是黏度的增加,很明显,如果饮品的黏度增大,自然会形成“浓厚口感”。此外,饮料密度增大也会产生这种“浓厚口感”。使用较大量的低黏度亲水胶体(比如果胶)可提高饮料的密度,同时保证其黏度基本不变。人的口腔可感知饮料密度或重量的增加,此时尽管实际的黏度几乎并无改变,也会产生浓厚的感觉。这一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设计饮料配方时,食品研究工作者可以采用不止一种方法获得预期的口感。通过黏度和密度两种方式均可提高饮料的稠厚感。再加上不同亲水胶体对香味、风味和后味的影响,选择的方式就更多了。
结论
总之,亲水胶体对于无糖低糖饮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食品研究工作者,希望在这方面进行改进的话,可选择的方法很多。不仅仅需要考虑到亲水胶体会改变饮品的黏度,亲水胶体也对香味、风味和后味属性有影响,与其对稠厚感和口感的影响同样重要。而且,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亲水胶体如何通过不同途径产生这种稠厚感。
葡萄酒中的多糖大部分通常是由酵母带入的,其中一部分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由酵母活细胞释放而进入葡萄汁或酒中,另一部分则是在酒精发酵结束后带酒泥陈酿时,由酵母死细胞自溶而进入葡萄酒中。这些大分子多糖物质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可以抑制酒石酸盐结晶沉淀、阻止小分子蛋白沉淀,提高葡萄酒颜色稳定,促进葡萄酒香气物质的释放等。
目前,葡萄酒工业中普遍使用带酒泥陈酿的方法来增加葡萄酒中酵母多糖的含量,然而,在陈酿过程中酵母自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控性,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葡萄酒的生青味突出,也可能产生“酵母味”,也容易导致有害微生物滋生。因此,酵母多糖作为葡萄酒酿造中的辅料已经商品化,而且种类较多,然而目前对这些不同酵母多糖产品在白葡萄酒生产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报道非常少。目前,国内外已有利用酵母多糖对葡萄酒应用的报道,但不同酵母多糖在干白葡萄酒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香气的影响却鲜有报道。
酵母多糖对霞多丽干白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的影响
1、酵母多糖的添加量对总酸的影响
干白葡萄酒陈酿期间4种酵母多糖(非活性干酵母、酵母葡聚糖、酵母甘露聚糖、酵母细胞壁)的添加相比空白对照均可增加葡萄酒总酸含量,但随多糖添加量的不断增加,总酸含量出现了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4种多糖处理组中总酸含量的影响趋势由高到低分别为酵母甘露聚糖、非活性干酵母、酵母细胞壁、酵母葡聚糖,其中低质量浓度0.1-0.2g/L的甘露聚糖处理组增酸效果最显著,当酵母甘露聚糖添加量为0.2g/L时,酒样中总酸含量最高(7.60g/L),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6.6%,差异最显著;当4种多糖添加量增加为0.3、0.4和0.5g/L时,各处理酒样比对照总酸含量有所增加,但比添加0.2g/L时总酸含量均明显减少,说明总酸受低质量浓度多糖(0.1-0.2g/L)影响显著,而高质量浓度多糖的添加(0.3-0.5g/L)对总酸的影响不显著。
2、酵母多糖的添加量对单宁的影响
单宁是评价葡萄酒收敛性的重要指标。4种酵母多糖对单宁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随着酵母多糖添加量的增加,单宁含量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酵母细胞壁、非活性酵母、酵母葡聚糖与酵母甘露聚糖的添加量在0.2g/L时单宁含量最低,分别为0.38、0.40、0.41、0.37g/L,较之空白对照组降低了25.3%,22.1%,20.3%,28.5%。可能是由于酵母多糖类物质与葡萄酒中的劣质单宁结合形成大分子聚合物,从而维持葡萄酒单宁的稳定,提高了酒体的圆润度,改善了酒的品质。
3、酵母多糖对挥发酸的影响
挥发酸是葡萄酒中以游离状态或以盐的形式存在的所有乙酸类脂肪酸的综合,乙酸是最主要的挥发酸,约占挥发酸的90%。过高的挥发酸会使葡萄酒出现腐败味,降低葡萄酒的商品价值。按照GB15037-2006的要求,普通葡萄酒的挥发酸含量不能超过1.2g/L。与对照相比,添加酵母多糖明显降低了挥发酸的含量,且随着酵母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挥发酸含量先下降后趋于平缓。当4种多糖的添加量为0.2g/L时,挥发酸的含量最低,其中酵母甘露聚糖相比空白对照挥发酸降低了51.40%,这说明低浓度酵母多糖的添加可以有效降低挥发酸含量,改善千白葡萄酒的品质。
酵母多糖对霞多丽干白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
根据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多糖添加量为0.2g/L时对干白葡萄酒理化指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添加量为0.2g/L的4种酵母多糖处理,对酒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
1、酵母多糖对霞多丽干白葡萄酒香气物质组成的影响
霞多丽干白葡萄酒香气化合物主要由酯类、醇类、有机酸类、醛酮萜烯类等组成种类,添加不同酵母多糖的葡萄酒之间以及与空白对照之间各类香气化合物种类和含量不同。
4种多糖处理酒样中挥发性酯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酵母葡聚糖(5950.67μg/L)、酵母细胞壁(4991.99μg/L)、酵母甘露聚糖(3056.18μg/L)及非活性千酵母(2422.94μg/L),处理组酒样酯类化合物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6860.89μg/L)(p<0.05);4种多糖处理酒样中酯类化合物种类由高到低分别为酵母葡聚糖(37种)、酵母细胞壁(28种)、非活性干酵母(28种)、酵母甘露聚糖(25种),而空白对照组处理组酒样酯类化合物种类为37种,除了葡聚糖之外,其他3种均低于对照。
说明不同酵母多糖的添加对霞多丽干白葡萄酒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的增加影响不明显。醇类物质是酵母代谢的次级产物之一,主要由发酵过程中糖代谢氨基酸脱羧、脱氢产生,是酒中主要香气物质。4种多糖处理酒样中挥发性醇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酵母甘露聚糖(11202.27μg/L)、酵母细胞壁(10757.74μg/L)、酵母葡聚糖(8592.92μg/L)及非活性干酵母(7185.12μg/L),其中,酵母细胞壁和酵母甘露聚糖处理组酒样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9072.72μg/L)(p<0.05),分别提高了18.57%、23.47%;4种多糖处理酒样中醇类化合物种类由高到低分别为酵母葡聚糖(20种)、酵母细胞壁(19种)、酵母甘露聚糖(19种)及非活性干酵母(18种),而空白对照组处理组酒样醇类化合物种类为18种,除了非活性干酵母外,其他3种均高于对照。
酸类化合物是葡萄酒发酵过程的代谢副产物,当含量过高时会对葡萄酒的感官品质造成不良影响。4种多糖处理酒样中挥发性酸类化合物含量由低到高分别为酵母甘露聚糖(1261.84μg/L)、非活性干酵母(1835.41μg/L)、酵母葡聚糖(1853.42μg/L)及酵母细胞壁(2012.59μg/L),处理组酒样酸类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2596.48Iμg/L)(p<0.05),4种多糖处理酒样中酸类化合物种类中非活性干酵母处理中检出11种,酵母细胞壁、非活性干酵母及酵母甘露聚糖均检出9种,且均低于对照组(11种)。
尽管脂肪酸类物质常与不良气味关联,但是它们对于葡萄酒的香气平衡起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以抑制与其对应乙醇酯类物质的降解。酵母多糖的添加可明显降低挥发性酸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尤其酵母甘露聚糖对有机酸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降低最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降低了51.4%。
在4种酒样中检测到酮类、醛类、帖烯类、挥发性酚类物质均为6种,尽管这些物质的含量较低,但对酒体依然具有一定的贡献。其中醛类和酮含量最高的是酵母甘露聚糖处理,含量分别为77.27μg/L、126.74μg/L,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31、4.14倍,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非活性干酵母,与对照相比增加了5.7倍,挥发性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的是添加酵母细胞壁处理组(101.64μg/L)。
3、霞多丽干白葡萄酒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和香气特征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超过阈值的香气化合物会对葡萄酒的特征香气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评价各香气化合物对总香气的贡献,通过查询阈值以计算香气化合物的香气值(OAV),香气阈值根据以往文献获得,OAV值大于1说明其香气活动能被人所感知,小于1则不能被感知,即对整体香气没有直接贡献。
1、胶起到固定矾的作用,一般用胶和矾(2:1)调和成胶矾水。
2、工笔画一般使用熟宣或熟绢,纸的胶矾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则勾线滑,而且染色不易均匀;过小则容易漏矾,使墨和色渗透纸背,形成花斑,影响整体效果。
3、熟宣纸不要打开晾放,最好用纸包严收好,以免“跑矾”。
4、如果用生宣纸自己做熟宣。方法是:胶和矾分别砸碎研磨用热水熔化,然后调和在一起,如胶矾质地不纯净,可以用细布过滤一下。
阿拉伯胶有成分是阿拉伯糖/果胶糖、田思思阿拉伯糖。山梨糖醇,别名山梨醇。内服过量会引起腹泻和消化紊乱。建议最好还是别一起服用,可以每天餐前服用2瓶田思思阿拉伯糖浆,这是种新资源食品,可以避免出现腹泻或者消化紊乱的情况。
明胶,没有固定的结构和相对分子量,由动物皮肤、骨 、 肌膜、肌魅等结缔组织中的胶原部分降解而成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微带光泽的薄片或粉粒;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挥发性、透明坚硬的非晶体物质,可溶于热水,不溶于冷水,但可以缓慢吸水膨胀软化,明胶可吸收相当于重量5-10倍的水。
胶原蛋白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因此在食品、医药、组织工程、化妆品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比如中国传统的胶原保健品“阿胶”,主要是以驴皮为原料(其实就是驴皮中所含胶原蛋白),具有较高的滋补保健作用,有中药三宝之一的美誉。
对营养健康的追求,促使消费者对低糖、低脂和低热量食品的需求增加。在低热量食品中,聚葡萄糖是一种很好的糖和脂肪替代品,在降低食品能量的同时,能保持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质感。聚葡萄糖的低热量是由于在小肠里很难消化和在大肠里不完全发酵。通过食用聚葡萄糖,可对宿主肠道微生物和肠道紊乱进行调整,阻止一系列细菌的感染。
另外,聚葡萄糖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和血糖含量,也可预防胆结石的形成。聚葡萄糖在大肠内表现出类似谷物纤维的发酵、益生元、通便剂的效果。这些特征使许多国家接受聚葡萄糖作为一种膳食纤维。
聚葡萄糖是葡萄糖经高温自由聚合的一种低热量的小分子多聚糖。其平均聚合度DP约等于12,平均分子量为2000左右,分子量的分布范围从150到20000,以1-6糖苷键为主。
聚葡萄糖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膳食纤维在人类8常饮食中的重要性是广泛认可的。一般而言,低热量焙烤食品配方需要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用量,从而会影响这类食品的可口性。
聚葡萄糖有较强的持水性,防止水分的迁移,对各种食品的保湿及口感有积极的作用,且有助于保持焙烤食品的柔软度和新鲜度,改善食品内部结构,使气泡壁薄,组织细腻;聚葡萄糖的复杂结构和较强的持水性可以延缓淀粉的老化,防止生产过程中冰晶的产生,在冷冻面团的冷冻、解冻稳定性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当聚葡萄糖从玻璃态转变成弹性状态,其水分的有效扩散急增,这对食品储藏有着积极的作用;当温度降低时,聚葡萄糖的增加能增强网络结构的强度和热稳定性;聚葡萄糖能充当软化剂,延迟淀粉糊化起胶;既有蔗糖作为填充剂的效果,又有与脂质相似的口感和质地;具有低冰点,可用于制作冷冻餐后甜点心。
聚葡萄糖对焙烤食品食用品质的影响
聚葡萄糖对面团的影响
聚葡萄糖对面团的影响主要有黏性、气孔大小和均一性、稳定性等。
聚葡萄糖对焙烤食品结构的影响
聚葡萄糖对食品结构的影响主要有高度、气孔大小和均一性、硬度、弹性等,无论最终食品是什么,其内部微孔结构的均一性都得到增强。
聚葡萄糖对成品的感官影响
聚葡萄糖对产品的颜色影响体现在外观色泽、柔软度、风味和口感。聚葡萄糖对食品的颜色有加深的作用,这是美拉德反应的结果。聚葡萄糖的添加造成pH值的略微降低,这可能是CO2没有及时排放造成的,对美拉德反应和焦糖色反应影响不大。
有实验用三氯蔗糖和聚葡萄糖联用取代松饼中的蔗糖,发现随着取代量的增大,松饼内的明亮颜色减少、红色与黄色增多。用聚葡萄糖替代20%脂肪时,发现食品内部的黄色和无替代的相似。利用聚葡萄糖替代低脂肪蛋糕中的脂肪,发现食品颜色加深,软化度和口感提升,黄色和红色加深,明亮颜色减少,与单双甘油酯等乳化剂联用,能进一步改善食品的高度和可压缩性,明显改善柔软度和口感,但对食品的颜色和风味没有影响。
聚葡萄糖的持水性造就了食品的柔软性增加,当聚葡萄糖替代脂肪时,食品的脆性增大,这都有助于增加食品的口感,但食品表面会呈现粗糙现象。由于聚葡萄糖无味,故而对食品的风味不产生影响。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卡拉胶作为增稠剂允许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卡拉胶》(GB 1886.169-2016)对卡拉胶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也就是说,卡拉胶是可以在食品中使用的,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