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膨胀止水胶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1)预处理
事先用钢丝刷清楚敷设范围内施工缝面的沙粒及混凝土渣。然后用莫不擦净或按压水冲洗干净,表面积可以是粗糙的也可以是平整的 既可以是干的,也可以是潮湿的
(2)切口
根据设计的挤出断面,用切断刀把止水胶嘴部前端相应部位切断,用细铁丝捅破里面的薄膜。并左右晃动扩孔,注意切勿多次乱捅,否则会使薄膜屑混入挤出的止水胶里,影响施工质量。(3)挤出
把止水胶管装到密封枪上,边扣动板机边挤出止水胶施工。为使挤出的止水胶良好附着于混凝土表面,应将出口前端压向混凝土表面。施工后应确认混凝土基面和止水胶间无缝隙,挤出的止水胶是连续均匀地敷设在基面上。如遇挤出胶体不连续或不均匀,可以用刮片适当刮匀或修整。
(4)养护、固化
为保证止水胶对混凝土有很好的粘结性,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养护时间。施工后的止水胶到表面硬化为止不超过24小时。止水胶表面硬化需要完全达到指触干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次的混凝土续浇。
(5)浸水后的处理
如果从止水胶施工到下次浇注混凝土时间较长,请注意保护止水胶不要浸水。如果遇浸不引起水膨胀而使止水胶剥离,在浇注混凝土前必须加以修补。修补方法如下:先用钉子固定剥离的止水胶,除去积水;再除去剥离的止水胶,重新施工。
(6)注意事项
止水胶距混凝土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距离太小其膨胀应力会导致混凝土胀裂。如需分次挤出止水胶时,其搭接长度不小于20mm。下一次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棒不能直接接触到止水胶。
参考资料:遇水膨胀止水条的国标是:GB/T18173.3-2002, GB/T18173.3-2002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3部分 遇水膨胀橡胶
HD-A521振动仪是海达产品之一,用以鉴定产品是否忍受环境振动的能力,适用于电子、机电、光电、汽机车、玩具等各行各业的研究、开发、品管、制造。是您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试验机。那模振动台具体用途体现在哪里呢?以下是详细内容:
振动仪目的是在于实验中作一连串可控制的振动模拟,测试产品在寿命周期中,是否能承受运送或振动环境因素的考验,也能确定产品设计及功能的要求标准。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提升3%的设计水平,将增加20%的回收及减少18%的各项不必要支出。振动模拟依据不同的目的也有不同的方法如共振搜录、共振驻留、循环扫描、随机振动及应力筛检等。
海达仪器生产的振动仪具备以下特点:
1、运作平稳,噪音极低,适合写字楼及实验室安装;
2、独特的滑轨结构设计,使得试样装夹方便、可靠;
3、数字显示监控,简便;
4、定时器功能;
5、美观大方。
许多人讲到质量管理就会说人、机、料、法、环等,也知道三检制等一些耳熟能详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方法,但若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却又无能为力。为此,笔者具体谈谈质量“三检制”的执行与规范。
首检
有的认为应该由质检人员来检,也有的坚持应当由管理人员来检。由于对首检和流程不明确,就谈不上执行,更谈不上规范管理。按照产品质量控制流程,首检应该由于谁来检验呢?
下面是笔者按之前所在公司对产品质量首检的控制程序(以印刷工序为例)编制的一个质量控制流程:
显而易见,首检是工序组长(或叫主机)。那么,为什么是工序组长而不是质检人员或管理人员呢?
一是因为责任的问题。谁首检谁负责,作为工序组长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如果作为一名组长连个问题都解决不好,与一般操作工还有什么区别呢?
二是因为工作效率问题。质检人员与管理人员必竟是少数,在有标样的情况下,工序组长完全可以作主进行生产。如果再拿着调好的产品到处找质检人员或管理人员首检,那将会浪费许多时间,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过程巡检
过程巡检由班长、质检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做,工序组长的任务就是抽检。不过,抽检也是有规定的,必须在多少产品的范围内抽检多少批次。
1、开机后模切的前10片纸板应全检,等停机或订单结束后统一进行清理,防止不良品夹杂其中。
2、正常生产过程中每架中至少应抽取10片纸板,观察贴合、印刷、模切情况;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要挑出,以免混入下道工序。
3、抽检中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班长、质检人员和管理人员,应根据品种产量大小决定巡检的频次。一是对组长抽检的一个监督;二是对组长抽检的一个有效补充;三是可以效掌控生产计划完成进度。
完工检验
一个产品品种生产完成后,都要清理现场,对部分产品进行返修,才能生产下一个品种,这时就需要对完工产品进行检验,以防不良品的混入,这时应该谁来检验的呢?一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1、在本批订单结束后,应根据纸板不同情况分别将返修、报废的纸板整理归位,并将废品数量记录存档,返修品按工序组长交接制进行交接。
2、完成生产后,清理现场废品,等待班长或工序组长判定后,送至废品存放区。
3、组长交接认证、组长或班长进行判定,也就是说完工检验由班长或组长来进行。
对质量控制的“三检制”的执行与规范是瓦楞纸箱生产企业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的前提与保证,是为客户提供优质与放心产品的根本。所以,在执行时一定要找准执行的主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谁是责任人”的问题。
6开、32开、64开等各类不同规格的书刊在制版印刷过程中有一个编码工序,该工序看上去事小,但其中却牵扯着许多学问和技巧,拼版之前的页码编排工作对于提高印刷产品质量、减少下一道工序装订配页不必要的麻烦、提高工作效率十分有益。
一般,16开套版书页的折页是对开三折,翻版是对开两折;32开书刊套版书页的折页是对开四折,翻版是对开三折。对于各种不同规格尺寸书刊的编码工序,大一些的印刷企业是由生产科进行详细安排,与填写的印刷施工单一起完成,而中小印刷企业的书刊页码编排工作一般是由制版车间直接操作完成的。无论书刊页码编排工作是由谁完成的,在编排书刊页码时都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在编排书刊页码时,首先要弄清楚书刊的装订方式。平装订、骑马订、精装锁线订、胶订、缝纫机线缝等各种不同装订方式,其在编排书刊页码时是不同的,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装订方式来编排书刊页码。如16开骑马订书刊和16开平装订书刊的书页及其编码都是不同的。骑马订是把所有书刊书页都叠合在一起,然后在中间书脊处用订书机订上两个铁钉,而平装订是将一叠叠按页码顺序折好的16开对开三折书帖单独排列出来,然后依次配帖成书,之后再平放在订书机上进行装订成册。
2. 在编排书刊页码前,印刷厂生产科要根据出版社的书刊印刷发排单地计算出一本书是多少页码,并折合为印张数。如16开对开印张三折,正背套版占16个页码;16开对开印张二折,正背翻版占8个页码;32开对开印张四折,正背套版占32个页码;32开对开印张三折,正背翻版占16个页码。总页码数除以每个印张的页码数就等于印张数。
3. 编排书刊页码时应掌握书刊用纸薄厚对装订质量和页码编排的影响。如印刷32开规格的书刊,60g/m2以下的薄纸可以对开印张折四折;而60g/m2以上的70g/m2、80g/m2的书版纸、胶版纸,甚至铜版纸的彩色画刊,由于用纸较厚,编排页码时考虑到印刷、装订等工序的要求,对开印张四折显然是不行的,即使勉强折叠,折出的书帖脊背厚实,经裁切的书页码误差很大,前后错开不一致,影响书刊的美观,使书刊印刷装订质量受损。故对于60g/m2以上的厚纸书刊,在编排书刊页码时要尽量减少书帖的折叠次数,以控制书帖的厚度,避免书刊页码号和版心图文偏移,影响美观。
4. 有经验的出版社和期刊杂志社在安排书刊书页时尽量采用整数印张,或再加一个半印张,目的是便于书刊印刷装订。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后剩余0.75、0.8、0.9等印张的情况,那么剩余的零星印张怎样安排才呢?如果零星的印张是采用平装、胶订、精装锁线等装订方式,都不要把剩余的零星印张编到一本书的后,是将不够一个印张的零星页码安排在后一个完整印张的前面,这样可以防止书刊装订时因为有零星书页,造成散页和掉页等故障。对于骑马订书刊不够一个印张的零星印张或散页,插入到书刊的中间位置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书刊零星散页放在订口书脊处出现掉页、散页等现象。
5. 编写书刊页码时要求文字笔迹清晰,便于拼版操作人员识读清楚。对于每一个印张,以及不够一个印张的零星印张,拆叠后一定要在印张的页上写清页码顺序号、书名等,若所编页码遇到目录、前言、题词、广告、编者按、序言等,都要在编排页码的具体位置上标写清楚、翔实,以免拼版出现纰漏、错误等。
6. 胶印印刷时,要在印版滚筒上装好书版,调好机器,并留出书刊天头、地脚、切口等位置,需将编好的书刊页码与打样印张进行对比校对,以杜绝拼版错位、颠倒等引起的书刊印刷质量事故。装订时也要根据编好的书刊页码严格进行配页,装订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