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抗压试验机该如何正确使用?昆山海达仪器技术人员根据各企业客户的需求,总结如下相关试验过程和方法,一起分享给大家:
1.确定纸箱安全抗压力、碓码质量指标标准,
以上两指标均可通过公式求得,指标的确定视乎内外销和贮存期不同而有差异,特殊情况下,如纸箱有内容物支撑的,可视实际情况定出合适的抗压力指标值,碓码质量指标一定要由公式确定,
2.检测预处理状态:
将纸箱在标准的测试状态下预处理24h(一般纸箱用户无条件的可到公正测试机构测试)之后重新测试,使纸箱的水分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3.样本抽取注意事项:
新产品试制阶段,抽样样本印刷、模切工序后与非印刷、模切强度相差约5-20%,故应使样本与批量产品的状态保持基本一致,
批量产品的抽样应符合统计概率的原则,经多年的实践经验,抽样样本应在不同的3包中抽取6个,可减少误判风险,
4.结果判定:
在标准状态下检测的纸箱抗压力若有一个箱力值低于抗压力指标,则可判定该批箱不合格,
提高堆码测试效率的探讨:堆码测试往往耗费较长时间,对经济、有效评定的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下面是经我司与客户共同探讨和实践的经验,
5.纸箱抗压试验机测试原理:
同款箱安全抗压力数值与堆码质量数值是相等的,样本的抗压力低值不小于安全抗压力数值,通过检测6个箱的抗压力峰值的平均值,即可以确定堆码测试是否合格,我们可通过下图直观了解它们相关的关系.
6.纸箱抗压试验机过程及方法:
我们先通过经验的测试数据了解纸箱抗压力峰值偏差情况,在标准的大气条件下:
经搬运、运输、仓储等条件下的同款双瓦楞纸箱抗压力峰值Max与小值Min偏差约28﹪,单瓦楞纸箱偏差值约33﹪,(应剔除个别受损伤严重的箱),
7.确定标准安全抗压力的平均值:
则双瓦楞纸箱标准安全抗压力的平均值取值通常应为安全抗压力的1.15(高出安全抗压值15﹪),单瓦楞箱标准安全抗压力的平均值安全抗压力的1.18,
在标准状态下检测6个样本纸箱的抗压力峰值,求样本纸箱抗压力峰值的算术平均值,样本纸箱抗压力峰值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标准安全抗压力的平均值,则该批纸箱合格,反之则不合格,
以上方法可操作性较强,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较有效地评定堆码测试结果大有裨益,各位不妨尝试。
瓦楞纸板受到温度、黏合剂、机器张力以及原纸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容易出现搓衣板状变形。这该如何解决呢?
产生原因
1、原纸的纤维组织的伸缩率差异较大;
2、面纸或里纸的定量偏低和原纸的纤维组织过于柔软的话,成型后其挺度相应也就差;
3、黏合剂涂布量过多或不均匀时,使瓦楞楞顶两侧边缘也有胶液,当其与面纸或里纸黏结干燥后,由于收缩作用导致对面纸或里纸构成一定扭力;
4、黏合剂的黏度偏低,与里纸或面纸的纤维组织没有很好地黏结成坚固的整体;
5、单面机或双面机的瓦楞辊、压力辊间隙不适、不平衡;
6、瓦楞辊楞齿顶磨损严重时,由于楞齿顶面积增大而加大胶的涂布量,使面纸或里纸黏结后容易变形;
7、瓦楞辊、压力辊或预热辊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等情况存在时,都容易使瓦楞纸板成型后出现搓衣板状变形现象。
解决方案
1、可将原纸的含水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配纸时,要求面纸、瓦楞纸、芯纸和里纸的含水率尽量保持接近范围;适当采用定量高一点的面纸、瓦楞纸和里纸;
2、调整涂胶装置使其保持正常工作状态,使楞峰涂胶宽度保持在1.3mm-1.8mm之间,避免采用过低的速度进行生产;
3、可调整黏合剂的黏度,增加瓦楞纸板的成型时的结合力;
4、更换新的瓦楞辊,检查瓦楞辊、压力辊、导纸片等是否正常,如有磨损松动应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5、检查并调整供热装置,使用蒸汽加热的机器,由于冷凝水在容器内贮积,而容易造成热效率下降以及表面温度出现不均匀情况。所以,机器有虹吸装置的,虹吸装置的导吸口距离瓦楞辊内壁间隙一般应调整为0.3mm-0.8mm之间,这样可使冷凝水适时排放,以保持合适的温度。
总之,为防止瓦楞纸板质量问题的产生,需要科学合理地掌握生产工艺,这才是提高瓦楞纸板加工质量的效措施。
目前,我厂大批量的教辅试卷系列采用胶头工艺来完成装订工作。粘结料主要是聚醋酸乙烯酯,俗称白乳胶。白乳胶用来对胶版纸胶头不存在粘不牢的问题,而现在的教辅试卷用铜版纸做封面,封面与书心一起用白乳胶做为粘结剂来胶头,干燥、分本、裁切交用户后,在搬动或翻阅过程中封面与书心易散,出现粘结不牢的问题。我们以为是白乳胶的质量太差造成的,换了几种牌子的白乳胶做试验,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后来借用其它厂的经验,用工具在所要胶头的地方划毛,靠纸毛的拉力使封面与书心不散开,但基本上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外表不美观,易伤手。教辅试卷系列幅面较大,一般都是十六开或三开的,采用现有的无线胶订设备无法进行,而用户不允许铁丝平订。在大批量的任务下,用人工粘贴封面不仅费工费时,而且也不美观。经过观察发现,传统的胶头只能在书背表面形成胶膜,如果胶头时粘结料能进入纸张内部,形成侧胶,达到无线胶订的效果,那么封面粘结自然牢固。经过多次的实验,对粘结料和工艺进行改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 传统胶头工艺及原理分析
传统的胶头工艺流程:配帖——裁切——涂粘结料——干燥——分本——裁切。
原理分析:装订时用来胶头的粘结料主要是聚醋酸乙烯酯,也就是白乳胶。它对胶版纸来说,由于胶版纸表面比铜版纸粗糙,胶版纸更容易被粘结剂润湿,粘结就要牢固。而铜版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白色浆料再经压光而成的纸张,平滑度较高,粘结料不容易对其润湿,也不容易渗透到被粘材料内部去。因此,用铜版纸作封面进行装订时,封面与书心没有被粘结剂粘着,仅靠粘结剂干燥后在书背表面形成的胶膜粘结着,封面与胶膜的接触面积太小,造成粘结不牢。另外,聚醋酸乙烯酯形成的胶膜干燥后柔性差,易发脆。
2 改进后的工艺及原理分析
工艺流程:配帖——裁切——涂粘结料1——干燥——涂粘结料2——干燥——分本——裁切。
原理分析:在改进后的工艺中,对粘结剂的选择非常关键,粘结剂能充分润湿被粘材料的表面。对被粘合材料来说,表面略粗糙的比表面光滑的可以有更大的与粘结剂接触的面积;对粘结剂来说,则要保证粘结剂有良好的流动性,使其被粘物体表面所有的的地方都能充满。粘结剂粘性和浓度要有一定的要求,稠厚的粘结剂中固体含量多,水分少,内聚力大,粘结的强度就高,干燥后容易定形,但它的流动性差,难以浸润被粘材料表面,而且不易渗透到被材料内部去,因此稠厚的粘结剂适用粘接面积较小但需较大粘结牢度的地方。而稀薄的粘结剂则固体含量少,水分多,因此流动性好,涂到被粘物体表面后易浸润并渗透到材料内部去,不过其内聚力小,粘性小,粘结牢度也不够强,因此适合粘接面积较大的地方。
3 为什么要采用二次涂粘结剂
根据对粘结剂原理的分析,稀薄的粘结剂才能渗透到被粘物体内部去,但粘结牢度不够强;而稠厚的粘结剂流动性差,不易渗透到被粘物体内部去。因此,涂一次粘结剂是达不到粘结牢固的效果的。因此第一次涂粘结剂要稀薄一些,才能渗透到被粘物内部,但粘结强度不够,第二次涂稠厚一些的粘结剂加强粘结强度。
4 粘结剂的选择
粘结剂1和粘结剂2的选用是不相同的。涂粘结剂1的目的主要是渗透进去形成侧胶,使封面与书心粘结的面积增大。涂粘结剂2的目的主要是形成粘结强度大的背胶。
粘结剂1是以聚乙烯醇为主要原料和一些辅助剂配成的粘结剂。这是因为铜版纸表面光滑,而聚乙烯醇的成膜性好,粘度强,经过重温溶解后流动性非常好,容易渗透到被粘物体中。
粘结剂2以白乳胶为主,可加入一些增加它的柔性和粘结强度的助剂。白乳胶干后易发脆,利于分本,但稀释太多容易发生沉淀,不宜做为粘结剂1使用。
5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装订好的书在一定拉力下粘接牢固,封面与书心不散开。
涂粘结料1时,书不要堆放的太高,堆放的太高下面的书压的太结实,粘结料难以完全被吸收掉,一般25cm~30cm高。也不能用重物压在书上面才涂粘结料,涂时要均匀,要保证每一本书能充分吸收到,终使封面与书心的粘结达到1mm~2mm左右,吸收完成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粘结料1被吸收完成后,这时才能涂粘接料2,此时用重物压在上面才进行,防止粘结料渗入,分本时把封面拉花。粘剂料使用量要适中、均匀,分本时才顺力,形成的胶膜才好。
为了达到装订要求,采用了二次涂粘结料的工艺,这样书的干燥时间延长,一般需要2小时才能进行分本工作,遇到温度低时,可能会更长些。如果胶的粘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此时分本容易造成封面与书心分开;如果干燥时间过长,要使用一定的力才能书与书分开,也容易把封面与书心分开。
粘结料1和粘结料2中有水和挥发物,不要长时间露在空气中,会使配料的浓度发生变化,影响质量。是用多少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