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光的三原色
能以不同比例在视觉中构成各种颜色,而又非其它两个原色光所能混合出来的色光称为原色光。色光三原色是绿、蓝三种色光。国际标准照明委员会(CIE)1931年规定这三种色光的比波长是:
红色光(R) 700nm
绿色光(G) 546.1nm
蓝色光(B) 435.8nm
自然界中各种原色都能由这三种原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色光加色法
按红、绿、蓝三原色的加色混合原理生成新色光的方法为色光加色法。
在蓝光和绿光重叠的部位是青色,蓝光和红光的重叠之处是品红光,绿光和红光重叠处是黄色。这里用红光和绿光的混合来说明色光加色法的原理。
我们采用两种色光,一个是通过绿滤色片后得到的绿光,一个是通过红滤色片后得到的红光,将这两种色光混合可获得黄色光。这是因为眼睛中感红和感绿的系统受到了同样的刺激而感到黄色。可见,不但特定波长的单色光可刺激感色系统产生黄色的感觉,且感红和感绿的刺激值粗略相等时也能产生黄色的感觉。当不同波长色光相混合时,其光谱频率相加,可产生一种新的、更加明亮的色光。所以色光混合称为加色混合,色光加色法混合的规律可用下图来表示。
用颜色方程可表示为:
红 + 绿 = 黄
绿 + 蓝 = 青
红 + 蓝 = 品红
红 + 绿 + 蓝 = 白
一般情况下,纸张是呈现弱碱性的。理想中的纸张PH值为7,呈中性,由于在造纸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烧碱(NaOH)、硫化物,氯气等化学物质,在制浆和造纸过程中处理不妥当,可能会使纸张呈酸性或碱性。
纸张的酸碱性对印刷工艺和印刷品的颜色耐久性有很大的影响。纸张酸碱性对印迹的氧化结膜干燥有直接影响,酸性大的纸张印迹干燥就特别慢,这是因为酸性的物质有抑制印迹氧化结膜干燥的作用。
纸张的酸碱性也会引起油墨的退色、变色问题。原材料纸张PH值小于7呈酸性,大于7呈碱性,酸性强的纸张和由于水斗溶液也呈弱酸性等因素,就会影响到油墨,使其发生变色,如孔雀蓝遇酸后变绿。
油晕耐碱性能更差。基本上所有的油墨遇碱都会退色或变色。铬黄墨遇碱变红色,中蓝遇碱性大的纸退色。尤其是金墨、银墨、电化铝箔烫金遇到碱性物质会失去原有的光泽,金光灿灿的颜色变成了古黄色,银变黑不亮,并且附着力下降,往往会造成印刷品报废。
塑料瓶重复使用有害身体健康,对于这一常识性的知识,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得到普及。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一些城乡结合部很显然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并未得到普及。
在塑料包装市场,塑料瓶经常被一些家庭主妇用来反复使用。目前,在市场上袋装的料酒、酱油、醋市场销量近年一直不错。这些袋装的调味品需要容器来盛放。很多时候一些使用过的饮料瓶和矿泉水瓶变成为了调味品瓶。一些大容量的广口塑料食品瓶,则成为了很多家庭用来腌制咸菜的常用容器,咸菜腌制时间往往时间会比较久,这对于塑料瓶来说必然会影响到使用安全。5L的食用油塑料瓶则是很多家庭用来酿造白酒的常用容器。常常要使用很长时间。
对于这些不正确的塑料瓶使用方法,我们希望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家庭主妇中能及时普及。而在家庭日常盛放器皿中还应以推广玻璃瓶为主。
水性油墨与溶剂型油墨相比,其环保性能更进了一步。它不仅不含芳香烃溶剂,而且VOC也大大减少了,但依然无法做到零含量,仍含有少量醇、醚,甚至有机胺类。它对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污染车间空气。
水性油墨中的助剂使用
水性油墨中常用的助剂主要有pH值稳定剂、消泡剂、快干剂和慢干剂等。
一、pH值稳定剂:pH值稳定剂主要是用来调节水墨pH值。 水墨的pH值问题,通过各油墨生产厂商向印刷企业推广水墨产品时常被提到,pH值低容易造成油墨结块,pH值高的话其粘度则相对较低。一般在印刷过程中应检测水墨pH值变化,当pH值低于8时,应加入适量的pH值稳定剂,从而使水墨保持良好的印刷状态。欧洲国家水墨的pH值是以中性为标准,pH值调整在8.5时,其流动性、光泽度达到佳状态,但在印刷过程中(1小时内)由于胺类溶剂的挥发,水墨粘度会迅速增高,光泽度下降,流动性变差,以至会出现大量的不合格产品,如调整pH值,需加入胺类溶剂,而且在印刷过程中(1小时内)要进行不断检测(用酸度计),稍有不慎,废品就会出现,而且整个车间充满了难闻的气味,这样的产品在印刷适性中被视为不良,如水墨的pH值在7~8之间,水墨的稳定性,用户可以加入纯净水作溶剂降低粘度,这样不会增加成本,还会使水墨的树脂味道降低。
二、消泡剂: 水墨粘度过高、pH值偏低、印刷速度较快和印刷技术人员加水过多,都容易产生气泡。气泡比较大时会出现印刷品露白、上墨量少等现象,严重影响印刷质量。一般建议在水墨中加抑泡剂和表面消泡剂两种混合使用,以解决水墨起泡现象,其使用比例为1~2%。
三、快干剂: 水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油墨厂家选用的树脂不同或机器转速过快,可能会造成水墨干燥速度较慢。加快干剂能调整水墨干燥速度达到印刷机转速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其使用比例为2~3%。
四、慢干剂: 慢干剂可以抑制和减缓水墨干燥速度,起到保湿作用,防止油墨在印版或者网纹辊上发生干燥,减少堵版和糊版等印刷故障的发生,使用比例为1~2%之间。
近些年来各类因为添加剂而导致的食安问题层出不穷,经过大众媒体进行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在少数,从引起中日纠纷的“毒饺子”事件到“上海福喜过期变质肉事件”,以及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含苏丹红的有毒食品事件,严重事件莫过于三鹿集团婴幼儿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背后大多会涉及到或让人联想到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让中国普通民众对食品添加剂有了一种过于强烈的认识,一些人甚至到了谈“添”色变的程度。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其实它没有那么可怕,由于不法商贩对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导致了人们只看到了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小编建议大家对食品添加剂应该辩证看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54条,《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条,食品添加剂的正确定义如下: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二、如何应对食品添加剂
为了应对食品的保水防腐等,人们发明了食品添加剂,改变了食品的营养结构、色泽、风味等,早期食品添加剂成分主要是一些功能性应用,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将维生素C、矿物质元素、氨基酸等作为添加剂加入了相关食品类别,使其具备了对人体是有益的保健、营养功能。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经过工业加工过的食品绝大多数都使用添加剂。所以必须辩证的看待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认为所有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就是不安全、就是不健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谬误,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不良商贩企业忽视了有关国家标准操作,超量使用添加剂超范围使用添加剂,这些极个别的不法商贩的违法行为给整个食品制造行业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1.加强在食品中严禁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管理。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必须严格规范,责任到人,严禁个人以及任何单位和在食品制造生产中违规使用。
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禁个人以及任何单位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任何在加工、收购、运输中故意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依法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相关物品以及其非法所得,并且必须对造成的危害进行法律赔偿,并严格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2.加强和完善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应用的管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将“美味”我们的生活。但是食品添加剂一定要监管好,不能滥用,因为食品添加剂本身跟很多技术一样,都是“双刃剑”。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超标使用和滥用。对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责任人一律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惩处。对违反国家标准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的企业吊销其营业执照,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完善标准,严格规范行为,规定食品生产企业都要按照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进行生产。
3.加强国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应当辨证地看,不能认为凡是有食品添加剂的就是对身体有害的、不健康的,一些商品也往往以“,无添加”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老人要求食品软一点,年轻人要求食品有嚼头,小孩要求食品颜色艳丽,这些不同的需求都是靠食品添加剂做到的。所以“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业的灵魂”。
一提及防腐剂,多数消费者会很反感。其实防腐剂有很多种。如果食品当中没有防腐剂,那么很多有害的微生物就会很快繁殖,而有害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实际上是食品安全的大“杀手”。
事实上,无添加剂的食品确实是不存在的,有些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艺的需要。比如,中国人发明的卤水豆腐,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是食品凝固剂的一种。有些食品添加剂服务于改善色香味的需要,比如冰淇淋。“单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不少食品添加剂是有毒的,比如卤水,卤水肯定有毒,不然杨白劳怎么死了。”其本身的毒性跟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有毒是两回事,主要是量的关系。只要规范使用,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不仅是个人道德缺失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就是道德行业,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执法,加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监管,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确保消除不合格的食品在市场上流通,对于玩忽职守监管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的执法人员也要处罚,杜绝不法商贩投机取巧钻空子,净化食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