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拉扶手与椅背测试机?海达作为家具检测仪器的生产商,为您介绍下其主要功能及用途,以下是详细内容:
1、介绍:
拉扶手与椅背测试机主要用于测试办公椅扶手垂直、扶手水平和椅子靠背的强度试验,由PLC控制器搭配液晶触摸屏进行参数设定,可设定测试力值、保压与循环时间,达到规定力值,自动计时,计时到时自动回位
2、设计标准:BIFMA X5.1-2011 5、6、10、13、14、15、16、19、20
3、技术参数:
1)容量:0-500kg
2)时间设定:0-99S
3)机台尺寸约:(L×W×H)1500×1400×1800mm
4)测试配件:椅子扶手强度测试辅助测试平台一个、扶手垂直强度测试夹具一套、靠背强度测试夹具一套
什么是拉扶手与椅背测试机?以上就是它的介绍了,如果您还想了解其他关于家具检测类信息,欢迎致电海达仪器,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防伪原理是色料采用磁性物质,如氧化铁或氧化铁中加入钴等化学物质。防伪特征是应用磁检测仪可检出磁信号而译码。其技术要求是磁性色料为小于微米级的针状结晶,从而使其大小和形状在磁场中极易均匀地排列。这种磁性是油墨中含有的磁性颜料产生的,的磁性颜料为四氧化三铁(Fe304)和氧化铁(Fe20)。这些颜料大多为小于微米的针状结晶,这样的颗粒大小和形状使它们极易在磁场中均匀排列,从而得到比较高的残留磁性。带有这种残留磁性的符号与数码通过自动处理装置内的摩擦作用而实现辨认识别功能。它是常用的防伪油墨,其突出的特点是外观色深、检测仪器简单。
另一种磁性防伪油墨是将将弱磁粉制成磁性油墨以PS胶混版、丝网等印刷方式将其信息特性(如码条、码宽、码距)和磁特性(剩磁比例、矫顽力比例)进行混合编码,用磁性防伪油墨印成的图文要隐含磁码鉴别仪进行识别(以冲击法传感作快速磁性测量,准确测试编码材料的各种特征,并完成逻缉译码)。
磁性印刷品是在纸张或塑料片基上敷以磁层,在其他部分可印上图文,获得视觉信息。磁层上能写入、读出数据。磁性油墨首先在银行和邮政业务中使用,用于银行对票据的自动处理、邮局对信件的自动分拣,所以磁性油墨被用于印刷数字和字母,使用磁性油墨字母识别法(即MICR)能对印刷的数字和字母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对于磁卡,要在磁卡的两面覆膜透明的PVC,用热压机压合,可保护磁卡,延长使用寿命,并防止篡改。
刀线的产生与版滚表面的光洁度及镀层质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印版分为手工雕刻版和电雕版两种,手工雕刻凹版版面不光滑,易出现刀线;电雕凹版表面光滑,产生刀线的机率就比手工雕刻版低得多。
在用手工雕刻凹版进行印刷时,第一次上机前都用1000#耐水砂纸进行打磨版面,具体做法是:将印刷速度开快些,空机运转,打磨时砂纸来回移动,但不可用力过大,否则将损坏网穴。打磨后用软布将滚筒,擦干净再上机印刷。刀线现象就减轻了许多。需要注意的有:这项工作需要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如果印刷时出现这种刀线,方法同前。
镀层硬度也与刀线的产生有关,镀层硬度不够,在刮刀的作用下容易损伤,也将产生刀线,这种刀线时有时无,又称谓“隐刀线”,常常出现在无印刷图案,这种刀线只有在荧光灯的反面照射下才容易发现,针对这种刀线,有两种解决办法:其一是在出现这种情况后,用1000#耐水砂纸对镀层轻轻研磨,一般会有所好转,不过往往印刷一段时间后,又得出现,因此是进行退镀处理,更为严重时则需重新制版;其二是调节刮墨刀,增大刮刀压力,同时向版面吹风,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刀线与工作环境
刀线的产生与环境的好坏有很大关系。如果操作环境有灰尘,尘埃进入油墨中就会导致产生刀线。车间应首先是将印刷机组进行隔离,减少人员的流动,房内装有空调设施及除尘设备,上班时,将第一道色序及第二道色的油墨过滤后再上机印刷,上班前除尘,下班时有专门卫生人员打扫卫生,环境一定要保持清洁才好。
刀线的产生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这就要求操作者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并积极配合厂方管理层,将刀线故障降到低限度。
金属印刷的对象是非吸收性的材料——镀锡板马口铁。其印刷方式与平版胶印相类似,但在工艺上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比如:
1.马口铁经印刷后油墨滞留在表面,须经过加热才能干燥固化;
2.由于马口铁表面的锡层光泽明亮,通常在彩色印刷前,都要习惯性的在铁片上涂上一层白涂料。当然,这要根据印刷品的要求来定,也可直接涂于铁片的正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镀锡面;
3.待所有工序都印刷好之后,需进行机械加工,制作成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包装物,要求涂层经机械加工后,须符合耐冲击、抗延伸性的要求;如属于食品级的品种,还需具备耐高压蒸煮的条件;这就要求涂层与基材之间必须具备优良的附着性能。涂层与基材附着力的好坏,它关系到马口铁本身的表面性能、油墨的种类、烘烤温度以及油墨涂层的厚薄等诸多因素。
现就如何增强油墨涂层与基材(即镀锡马口铁)之间的附着性问题,与诸位行业学习交流:
一、马口铁表面性能与油墨涂层附着性的关系
马口铁是以薄钢板作为基料的,两面涂上纯锡使之光泽明亮;根据其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热浸板和电镀板两种;主要由钢基板、锡铁合金层、氧化膜、油膜及锡层组成。
首先,马口铁的表面通常都涂有一层极薄的油膜,其成分大多为二辛葵二酸酯或乙酰基三丁基柠檬酸酯。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马口铁生锈,也便于在印刷时易于将成垛的马口铁一张张分开。通常油膜的厚薄无固定标准,应控制在3-5mg/m2左右。不宜太厚以免影响涂层对基材表面的润湿性,防止烘烤干燥后,印品产生缩孔等印刷故障,由于环境等季节性气候的变化,马口铁也易于受潮,直接影响其涂层的不相溶性,导致层间附着力变差。为此,许多制罐厂都将油膜量超出5-7mg/m2以上的马口铁进行预处理一次,使其油膜完全挥发完后再使用,预处理温度一般在200℃/15min以内,车速控制在4000r/h以内为宜。
通常检测马口铁油膜量是否合格,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取少量涂料倒于平置的马口铁上,观察其扩散情况,一般中心点向周围润湿的半径大致相等,此时,提起马口铁一角成45℃角,涂料能够均匀的流向另一方向,即说明此油膜量符合印刷要求。如凝聚不散或不规则地向周围扩散,则说明不符合印刷要求,应预烘烤后才可使用。
马口铁的第二层是氧化膜,一般马口铁镀锡工序完成后,锡的表面都留有一层薄薄的氧化膜,其结构很不稳定,容易导致涂层脱落,影响其附着力。所以马口铁每在镀锡完成后都要进行钝化处理,目的就是要增加其稳定性;过厚的氧化膜易使马口铁变颜色,尤其是经过高温烘烤后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电镀板是经过了钝化处理的,而热浸板则刚好相反。因此,要选择适用的马口铁,必须根据客户对印刷品的不同要求来决定。
二、印刷涂料尧油墨与附着力的关系
马口铁的印刷俗称印铁,生产的此类产品就叫印铁油墨,属于平版胶印方式,采用的是油水相斥的工作原理,此类产品要求也比较高,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种性能:耐热性、耐溶剂性、耐机械加工性以及耐蒸煮性等,因此,要求印刷厂应根据印品的不同要求有选择性的使用印铁产品。
1.打底涂料
打底涂料是马口铁印刷中的第一道工序,它有助于面涂料及油墨的层间附着力,使其在进行各种机械加工成型过程中,涂层不宜受损,因此,选用打底涂料首先要考虑其对金属表面的润湿性能,成膜后有很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通常以醇酸、丙烯酸、聚酯树脂为主,环氧树脂为辅的配方结构模式来搭配,因这些树脂的结构中含有脂肪族羟基、醚基以及极为活泼的环氧基,使树脂分子与相邻表面之间产生电磁吸力,且环氧基与含有活泼氢的金属表面起反应生成化学键,因而附着力及耐水性能特别强,既无副产物的生成,也不产生气泡,收缩率也小,不会因受热而发生变质。
在正常的印刷过程中,除了要选择优良的打底涂料外,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漆膜的厚薄、均匀的涂布以及烘烤的温度等等都是关键,尤其是漆膜的厚度,涂薄了不起作用,涂厚了易引起涂膜的收缩引力,影响其附着性;烘烤的温度在理论上也应该要比实际温度低一点,但幅度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10~15℃左右,人为的留些未反应完全的极性基团,以便在套印色彩时,油墨中的有机溶剂可将底漆溶胀,使涂层间的两界面高分子链更加密着,增强涂层间的附着性。
液压试验机是国内先进的力学检测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类五金、金属、橡塑料、鞋业、皮革、服装、纺织、绝缘体、电线电缆、端子等各类材料,测试过程中能完成自动求取弹性模量、屈从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试样延伸率、断面收缩率等常规数据。但误差却避免不了,下面是昆山海达仪器根据经验汇总的液压试验机测试结果中的常见误差:
1、液压系统误差:坚持一定数值或者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系统误差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表现在每一次详细的实验中,找到这种规律,就能够加以修正。
原因分析:
1)试验机示值不准,所测得的力值总是偏大或偏小。
2)电阻应变仪丈量应变时,仪器面板上的系数的误差。
2、差错误差:由于实验工作中的错误,忽略大意等缘由惹起的误差。这种误差是没有规律的,需求重复核对方可防止。
原因分析:
试验机操作错误,实验人员看错了数字,记载时写错了小数点位置等。
3、随机误差: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参数反复停止屡次丈量,所得到的测定值也不可能完整相同。
原因分析:
1)在实验过程中,试验机内摩擦力的变化
2)环境湿度等的变化。
印度制浆造纸研究所科技人员研究了应用表面活性剂对制浆与减轻污染负荷的影响,用DCA-100(蒽醌(AQ)+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IGSURF-1206(混合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RDCA-100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选用用碱量(以Na2O计),在常规蒸煮条件下蒸煮竹木片(含55%竹片和45%阔叶木片)。
结果表明:与未用表面活性剂相比,应用DCA-100或IGSURF-1206表面活性剂蒸煮竹木片可以降低纸浆中二氯甲烷抽提物含量、卡伯值和粗渣量,并能提高未漂浆白度。应用IGSURF-1206表面活性剂对提高未漂浆和漂白浆得率以及物理强度均有效,其次是DCA-100,而RDCA-1000没有明显效果。应用IGSURF-1206或DCA-100表面活性剂得到的未漂浆,与参照漂白浆对比,C-Ep-H-D四段漂白能漂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悬浮固形物、溶解固形物和有机氯化物含量,而采用RDCA-1000并没有降低污染负荷。
现在再生行业已越来越受关注,但是要真正的融入这个行业,就必须要了解基本的入行知识。以下是来自中国塑料行业网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介绍了再生塑料的入行知识,现供大家参考。
针对目前不少劣质、有毒塑料袋常常浑水摸鱼混迹市场,而由于它们的外表跟普通无毒塑料袋相同,普通消费者较难区分的现状,支招:可从三个途径了解其“毒源”。
所有盛装食物的塑料制品,都应采用无毒塑料,即用聚乙烯为原料加工制作。但目前不少劣质、有毒塑料袋,特别是一些集贸市场上用来装各种农副产品的黑色塑料袋,来路不明,更有一定的“藏毒”嫌疑。用聚氯乙烯做的塑料袋肯定有毒。因为聚氯乙烯树脂中有未聚合的氯乙烯单体,这是会对人体产生毒害的化合物。
此外,聚氯乙烯树脂加工成塑料袋的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增塑剂、稳定剂、颜料等辅助材料,其中有些辅助材料是有毒的,又容易被食品中的油或水“抽提”出来,污染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回炉过程也会染毒。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绿色包装委员会陈昌杰秘书长介绍说,目前集贸市场不少再生的黑色塑料袋,是由回收的废弃聚乙烯塑料袋再加工而成的。
尽管大多数回收物在再加工前都经过洗涤、粉碎等程序,但它们在被回收之前装过什么东西却不得而知。如果它们曾装过化肥、农药等物质,单凭简单的洗涤不可能将有毒、有害物质全部清除干净。用这样的再生塑料袋来盛食品,尽管高温蒸煮也未必能“驱毒”。另外,有些食品袋外面印着商标等字样,这些颜料本身可能有毒,而有些人喜欢把食品袋翻过来再次使用,存储食品沾上这些颜料也是不安全的。
要发现“藏毒”塑料袋,有以下办法:一是感官检测法,无毒塑料袋有柔韧性,手摸时有润滑感、表面似有蜡;有毒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粘。抖动检测法,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一抖,发出清脆声者无毒;若声音闷涩者则可能有毒。燃烧检测法,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袋能燃烧,火焰是蓝色的,上端火焰显黄色,燃烧时散发出石蜡气味;有毒的聚氯乙烯塑料袋较难燃烧,着火时显黄色,外边火焰呈绿色,并发出盐酸的刺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