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虫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似乎就开始在餐桌上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勇敢者游戏。漂亮的苏丹红,“美味”的废纸箱,“香醇”的氢化植物油,结实的三聚氰胺等等,都在挑战我们脆弱的心理承受底线。也许是条件反射让我们变得得越来越敏感,当拿到爬着小虫的柑橘的时候,登时如触雷般一声尖叫,可爱的桔子也被当成定时炸弹被远远地丢在一旁。其实,柑橘上的大食蝇肯定觉得自己很无辜——“我们跟人类,甚至是哺乳动物都毫无交情和瓜葛,又怎么传染细菌病毒呢?如果柑橘是绿色无污染的,那我们是吃着绿色食品长大的,我也算是绿色食品吧。至少我们比用瘦肉精制造的猪肉健康得多”。人们对昆虫的感情从来就很复杂,既对“翩翩起舞”的蝴蝶大加赞美,又对“猥琐之极”的蟑螂大加讨伐。没办法,谁让昆虫是这么个鱼龙混杂的大家族呢。不管是爱是恨,人们很早就跟昆虫拉上了关系,满足吃穿用度,蜜蜂在蜂箱里制造甜蜜,桑蚕在丝山上吐出舒适,白蜡虫分泌的虫蜡给夜晚带来柔和的烛光。不过与喝牛奶、穿皮鞋,再吃牛肉不同,昆虫本身很少搬上我们的餐桌。大多数昆虫菜肴也仅仅是站在少数民族“特色菜肴”的大旗之下。更多人对吃虫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童年那一两只烤焦的蝉和蚂蚱身上。记得,小学的时候就在杂志上看过一篇诱人的小文章,说昆虫是富含营养的健康食品,要大力开发,其间还描述了各种昆虫的烹制方法,像油炸蝗虫,烤蜂蛹之类的,不禁有些垂涎。可是,二十年都过去了,昆虫食品的好处(高蛋白,低脂肪)被一提再提,文章里面的“昆虫佳肴”却始终没能摆上平常人家的餐桌。那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