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GB7718,有国标可以就标注名称,不过添加量不能超过25%
-
12月31日截止就不可使用了,必须全部更换为“生产许可”巳经给了一年半缓冲期了。
-
枧水属于复配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食品
-
只是执行标准吗?做贴纸覆盖吧
-
我用的是喷淋杀菌釜,三段式杀菌,100*5,110*20,121*7,三个波段升温时间大概都是4分钟左右
-
冷却段肯定要,因为罐内温度比釜内温度下降慢,所以存在罐内压力和釜内压差的问题,如果不反压,就会产生凸角,这个在做杀菌釜热分布和热渗透时会用压力探头检测釜内外的压差。杀菌段不加压,您那个温度怎么升高到121呢,常压水最多100度就沸腾了。
-
营养标签和净含量单位在用到g这个单位时,格式是不是一定要标为"" g""这种格式,我们的标注为""g""了,标签会被判定为不合格吗?
-
营养成分表除检测法外,也可使用计算法,参见:《中国食物成分表》、GB/Z 21922。
-
从监管角度分析你的选择只有先包装后标注生产日期。
-
主要要冷冻保存,就长
-
1、苯并芘超标事件,当年中国粮油学会就给出了产生原因的解释:原料不当的晾晒(如在沥青路面晾晒造成污染)、烘干(如烘干过程受到烟气污染)、炒籽时操作不当(如温度过高造成部分原料焦糊)等几种因素。当时新闻里所说的是浸出工艺带来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前面所述的几个操作...
显示全部
1、苯并芘超标事件,当年中国粮油学会就给出了产生原因的解释:原料不当的晾晒(如在沥青路面晾晒造成污染)、烘干(如烘干过程受到烟气污染)、炒籽时操作不当(如温度过高造成部分原料焦糊)等几种因素。当时新闻里所说的是浸出工艺带来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前面所述的几个操作没能做好,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出,都有可能将苯并芘带入毛油中,跟制取工艺是无关的。但是毛油中带入苯并芘并不可怕,在后续的精炼工序的脱色段,只要加入适量的活性炭,就可以有效的将苯并芘除去。苯并芘、高酸价、农药残留这些不合格项,并不是浸出油的“专利”。没有精炼之前,不管是压榨油还是浸出油,都有可能出现上述不合格项。2、茶油的提取工艺就是压榨+浸出。CO2超临界浸出工艺目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成本太高了,现在还不适用于工业生产。3、油脂的精炼工艺主要包括脱胶、脱酸、脱色和脱臭。脱胶和脱酸是除掉油里的胶体杂质(主要是磷脂)、游离脂肪酸、悬浮杂质、一些色素等;脱色是通过吸附原理,除掉油里的色素、一些有机降解物;脱臭是除掉油里的臭(xiu)味组分,主要是一些小分子的醛、酮、残留的游离酸、碳氢化合物等。苯并芘、黄曲霉素、农药残留在这些过程中也会一起被脱除。除了上述物质,油里的一些维生素E、甾醇之类的也会被同时脱除。4、油脂的色泽也是有一个数量的指标的,不是用这种泛泛的什么颜色来判断。判断是否掺假的有效方法是测脂肪酸的组成。
-
如果非说区别的话,莴笋的叶片略厚实一点,油麦菜的更薄一些。本来就是一个种,口味儿啥的都没啥差别。
-
包装中可以是1份,也可以是多份,所以一定要写明每份是多少克,或者每包是几份,但不是一定要写每份(XX克),可以在营养成分表附近,写每份XX克,每包XX份现在的包装标签没有基准值,所以确实存在问题,因为夸张点说可以说每包100、1000份。那营养成分数据肯定就不符了
-
常温仓库就可以了,一般是保质期是一年到一年半的。
-
如果是申报保健食品的话,委托加工申报用样品是可以的,至于其他的委托生产,好像就不允许了
-
XX维生素饮料,你认为维生素不是添加剂? AD钙奶,A D 钙不是添加剂? 认真体会7718关于产品名称的相关条款
-
应该是总部统一发样品,各实验室检测作比对。
-
你是做蜂产品的吗?抗生素这方面我倒是在2002年那会,因为欧盟要求严格,所以做过一些尝试,但是,去除比较 ...你调整后蜂蜜有什么变化吗
-
应该是原料有检测报告吧,一般除了是包装类工厂生产的很少有人会要检测报告的吧,更不要说是现场制作销售的了。
-
香料分天然香料、天然等同和化工合成三类。一般的香精都有基本框架,看看这个基本香精组成框架里是否有化工合成的原料。化工合成的东西是天然界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