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加油或加糖的方法调整
-
品种多么?品种多可以与质检机构签订协议,检验费优惠。俺们这里俺见过检验报告。项目不多,感官、砷、铅、菌落、大肠共5项。当然各地可能不同,看超市要求。也可以参考超市其他厂家的检验报告。
-
自己本身的产品工艺、加工条件、各项指标综合判定保质期,一般参考行业内同类产品
-
可能是内包装袋的气味,如果是彩色版本的塑料袋,塑料气味更加明显
-
大肠杆菌很容易灭杀啊,一般经后期杀菌就能灭杀。要做好环境和工器具、设备设施的消毒工作以及人员的消毒。
-
测过氧化氢酶活---愈创木酚过氧化氢定性测试
-
是可以不按照GB 18187 内容8.2那样标注吗?谢谢
-
消毒液存放在密封、低温、低氧的情况下不容易分解。
-
内销罐头中,尚不能允许使用甜叶菊苷。此天然类的甜味剂,有些中草药的味道,水果类制品加它也不合适。保健类、可乐型的饮料,加它还可以。
-
我认为生产和质检不能是同一个人,质量和技术应该可以是一个人吧。
-
卡拉胶加热会增加稠度,增强凝胶性。可以试试果胶。
-
84消毒液就可以啊
-
1401里面的是指花茶,而不是花草茶;1402才是花草茶!花茶和花草茶不是一个概念的哦!
-
我认为你的温度、时间也有些问题的。温度≥70℃,时间≥45′你们是做什么品种的?我以前做过这方面的。下面是关于南瓜的工艺流程,您参考一下:南瓜脆片工艺流程原料验收→挑选→清洗、去皮→切片、清洗→杀青、冷却→速冻→包装→金属探测→入库冷藏→出库→浸渍、漂洗→真空...
显示全部
我认为你的温度、时间也有些问题的。温度≥70℃,时间≥45′你们是做什么品种的?我以前做过这方面的。下面是关于南瓜的工艺流程,您参考一下:南瓜脆片工艺流程原料验收→挑选→清洗、去皮→切片、清洗→杀青、冷却→速冻→包装→金属探测→入库冷藏→出库→浸渍、漂洗→真空低温脱水→凉制、分选→金属探测→充氮包装→入库1、原料验收:选择无公害的原料,按制订的相关标准验收原料。2、挑选:人工挑选出有虫眼、伤疤、腐烂等残次的南瓜原料。3、清洗、去皮:采用人工清洗,以去除南瓜表面的泥沙等杂质。清洗后采用人工去皮。4、切片、清洗:采用机器切片,先将南瓜切成宽5-6CM的长条,再放入切片机中进行切片,厚度为5mm.把切好的南瓜片放入清水中清洗,并捞出沥水片刻。5、杀青、冷却:将南瓜片放入沸水中进行杀青,时间为2分钟左右,以南瓜片“透而不烂”为度,杀青结束后迅速将南瓜片放入冷水中冷却至20℃左右,并沥水片刻。6、速冻:沥水后的南瓜片放入速冻机中进行速冻,速冻机温度为-35℃左右。7.包装:称重,把粘连的挑出,定量包装,包装塑料袋用食品级。8.金属探测:将分选好的冻品通过金属探测机进行检测,一旦报警及时返工处理,重新检测直至合格。9.入库冷藏:将包装好的冻品入库冷藏,冷藏温度为-18℃。10、浸渍、漂洗:沥水后的南瓜片放入糖度折光为30度左右的糖液中浸渍,时间为2-4小时,并加精盐1%,温度:冬季30℃-40℃,夏季20℃。浸渍结束后将南瓜片捞出投入常温清水中进行漂洗,以去除南瓜片表面的糖液,并沥水片刻。11、真空低温脱水:将20KG处理好的南瓜片过秤后,平均分装入4个不锈钢料笼中放入脱水釜进行脱水,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温度应保持在110℃(+10℃,-5℃)。脱水结束后进行甩油,时间为5分钟,然后关闭电机。开启釜门,取出料笼,放置于工作台上进行下一道工序。12、凉制、分选:出釜后的脆片摊放在包装室不锈钢工作台上进行凉制至25℃左右,并进行分选,选出焦糊、不熟或卷曲严重的脆片,同时筛去碎渣。13、金属探测:将分选好的脆片通过金属探测机进行检测,一旦报警及时返工处理,重新检测直至合格。14、充氮包装:将检测合格的脆片按包装要求进行称量,采用真空充氮包装并进行热合密封。封口后的脆片装入外包装箱内用胶带纸封紧箱口。15、入库:将成品码入库内,防止挤压,层数≤8层,库温一般保持20℃-25℃。成品库要保持干燥,并做好防火、防尘、防蝇、防鼠等措施。
-
这个问题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温控表的精确度、稳定性、抗干扰性都有关系及其配套的热电偶的质量好坏有直接的关系。2、靠温控表来控制蒸汽的阀质量怎么样,是电磁阀、气动阀还是自动蒸汽调节阀(这个最好,可根据温度自动调节蒸汽的流量),有时这个阀门关不严也容易出现上述情况。3、和温控探头的位置有关,例如,温控探头的位置感应到的温度是121度时,萁它区域(如蒸汽进口的位置)的温度可能会远远高于这个温度。其它的原因欢迎其他同志补充 呵呵
-
脂类也称脂质。它包括两类物质。一类是脂肪,又名中性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另一类是类脂,它与脂肪化学结构不同,但理化性质相似。在营养学上较重要的类脂有磷脂、糖脂、胆固醇、脂蛋白等。由于脂类中大部分是脂肪,类脂只占5%并且常与脂肪同时...
显示全部
脂类也称脂质。它包括两类物质。一类是脂肪,又名中性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另一类是类脂,它与脂肪化学结构不同,但理化性质相似。在营养学上较重要的类脂有磷脂、糖脂、胆固醇、脂蛋白等。由于脂类中大部分是脂肪,类脂只占5%并且常与脂肪同时存在,因而营养学上常把脂类通称为脂肪。 脂肪酸 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根据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碳链的长度分为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少于6 个),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6~12 个)和长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超过12 个)三类。一般食物所含的脂肪酸大多是长链脂肪酸。根据碳链中碳原子间双键的数目又可将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含1 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含1 个以上双键)和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三类。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液态,大多为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豆油、菜子油等。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组成的脂肪在室温下呈固态,多为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但也有例外,如深海鱼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因而在室温下呈液态。下表是一些常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几种常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脂肪酸) 油 脂 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大豆油 14 25 61 花生油 14 50 36 玉米油 15 24 61 低芥酸菜子油 6 62 32 葵花子油 12 19 69 棉子油 28 18 54 芝麻油 15 41 44 棕榈油 51 39 10 猪 脂 38 48 14 牛 脂 51 42 7 羊 脂 54 36 10 鸡 脂 31 48 21 深海鱼油 28 23 49 必需脂肪酸 自然界存在的脂肪酸有40多种。有几种脂肪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脂肪酸。以往认为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这三种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是必需脂肪酸。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只有亚油酸和亚麻酸是必需脂肪酸,而花生四烯酸则可利用亚油酸由人体自身合成。下表1.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缺乏时发生皮炎,对儿童还影响其生长发育,2.是合成磷脂和前列腺素的原料,还与精细胞的生成有关,3.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防止胆固醇在肝脏和血管壁上沉积,4.对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有保护作用。 几种常用油脂和食物中必需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 油脂名称 亚油酸 亚麻酸 食物名称 亚油酸 亚麻酸 豆油 52.2 10.6 猪肉 13.6 0.2 花生油 37.6 —— 猪肝 15.0 0.6 玉米油 47.8 0.5 牛肉 5.8 0.7 菜子油 14.2 7.3 羊肉 9.2 1.5 米糠油 34.0 1.2 鸡肉 24.2 2.2 芝麻油 43.7 2.9 鸡蛋黄 11.6 0.6 猪脂 8.3 0.2 牛奶 4.4 1.4 牛脂 3.9 1.3 鲤鱼 16.4 2.0 羊脂 2.0 0.8 带鱼 2.0 1.2 鸡油 24.7 1.3 鲫鱼 6.9 4.7 胆固醇 胆固醇是类脂的一种。它在人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包括:1.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细胞吸收养分、排出代谢废物都由细胞膜控制,2.是合成胆汁酸和维生素D3的原料,前者可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者可预防儿童佝偻病,3.是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对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繁衍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体胆固醇来自膳食和体内合成。体内合成量受膳食胆固醇水平影响,膳食胆固醇摄入过多时体内合成量减少,摄入过少时体内合成量增多。胆固醇在肝脏内经过分解代谢随粪便排出。正常情况下,胆固醇在血液中维持一个恰当的水平。当脂质代谢发生异常或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超过身体调节能力时,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就会升高并逐渐在血管内壁上沉积而引起血管腔狭窄和心血管病。这时,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但在脂质代谢正常的情况下无须过分限制,因为胆固醇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鱼油中的EPA和DHA EPA和DHA 这两种脂肪酸都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近年来它们之所以引起人们重视是因为发现居住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的膳食虽然以鱼、肉为主,脂肪、能量和胆固醇摄入量都很高,但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远低于其它地区的人群。经研究发现,鱼油中富含EPA和DHA,它们有降低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能移去血管壁上积存的胆固醇,疏通血管的物质。它们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和扩张血管等作用。动物实验还发现DHA可促进脑的发育,据此推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很可能也有好处。有些植物油中含量丰富的亚麻酸在体内可以转变成EPA和DHA ,与深海鱼油所含的EPA和DHA有同样的生物效用。 脂肪的生理功能 概括起来,脂肪有以下几方面生理功能: 1. 供给能量 1克脂肪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38KJ(9Kcal)能量,比1克蛋白质或1克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 2. 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类脂层,胆固醇又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3. 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 皮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也可阻止外界热能传导到体内,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垫有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的作用。 4. 提供必需脂肪酸。 5. 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鱼肝油和奶油富含维生素A、D,许多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脂肪还能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6.增加饱腹感 脂肪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所以有增加饱腹感的作用。 脂肪营养价值的评定 营养学上根据以下三项指标评价一种脂肪的营养价值: 1. 消化率 一种脂肪的消化率与它的熔点有关,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熔点越低,越容易消化。因此,植物油的消化率一般可达到100%。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含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都在40℃以上,消化率较低,约为80%~90%。 2. 必需脂肪酸含量 植物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营养价值比动物脂肪高。 3.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动物的贮存脂肪几乎不含维生素,但肝脏富含维生素A和D,奶和蛋类的脂肪也富含维生素A和D。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这些脂溶性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脂肪的供给量 脂肪无供给量标准。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脂肪的实际摄入量有很大差异。我国营养学会建议膳食脂肪供给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其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为1:1:1。亚油酸提供的能量能达到总能量的1%~2%即可满足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脂肪的来源 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表5是几种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从下表内的数字可见,果仁脂肪含量最高,各种肉类居中,米、面、蔬菜、水果中含量很少。 几种常用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克/100克) 食物名称 脂肪含量 食物名称 脂肪含量 猪肉(肥) 90.4 芝麻 39.6 猪肉(肥瘦) 37.4 葵花子仁 53.4 牛肉(肥瘦) 13.4 松子仁 7O.6 羊肉(肥瘦) 14.1 大枣(干) 0.4 鸡肉 9.4 栗子(干) 1.7 牛奶粉(全脂) 21.2 南瓜子(炒) 46.1 鸡蛋 10.0 西瓜子(炒) 44.8 大豆(黄豆) 16.0 水果 0.1~0.5 花生仁 44.3 蔬菜 0.1~0.5 核桃仁 58.8 米、面 0.8~1.5
-
我做过米乳,当时的办法是加了三种复配的乳化增稠稳定剂。
-
如果单袋重量小而每箱袋数多,称重也许不是办法。这个问题讨论多次,许栩版主还有一个专题贴,可以综合参考大家的各种意见,找出经济实惠又适合你们的办法。要相信,办法总是肯动脑子的人想出来的,关于挑选肥皂空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用称重机还是用风扇吹,都不失是一种办法。
-
也可以自己检测悬浮粒子
-
还原基本步,崇尚健康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