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建议你换个肠衣试一下,用胶原做图林根直接蒸煮,无问题
-
白砂糖和柠檬酸以百分比计,一般是40-50,通过感官评定确定。
-
取代度对变性淀粉的粘度和糊化温度有影响,从而会影响其在加工应用性能。一般来说,取代度低的羧甲基淀粉可以在水相体系合成得到,水相合成的产品可以洗去残留化学品,但其粘度低,糊化温度高,一般用于食品中。取代度高的羧甲基淀粉可以在乙醇体系合成得到,一般用于非食品行业较多
-
发黑:1.原料是否新鲜2.油温是否过高3.油是否用了很久了抽空后袋子不平展1、抽空压力过大2、抽空前产品摆放整齐,袋子伸展理顺好,必要时用东西压一下
-
那是吐粉现象,不但粘而且还不耐煮。
-
如果屠宰后不是经过速冻,而是一般的冷冻的话,应该不属于速冻肉制品,也不需要生产许可证
-
巧克力是以可可制品(如可可脂、可可液块或可可粉)、白砂糖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经特定工艺制成的固体食品。可分为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 巧克力制品是将巧克力与其他食品按一定比例加工制成的固体食品,可分为混合型巧克力制品、涂层型巧克力制品、糖衣型巧克力制品和其他型巧克力制品。按照标准规定,巧克力制品中巧克力的含量不能低于25%。
-
餐饮单位食用冰菌落总数超标,多是因为制冰机没有彻底清洗消毒,或者操作不规范(制冰机的盖子一直敞开着),或是个人卫生(操作人员没有戴口罩,手部未消毒),还有发现的一个容易忽视的情况:冰铲随意放在未消毒的桌面上……使用自来水应该说是低级错误了,一般正规餐饮单位不太会发生,许可审核的时候,制冰机进水口必须是纯化水的。出现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还是需要进一步调查问题的原因,再根据原因进行处理,包括处罚或责令改正
-
如果说细菌从100个长到10000个检测结果差异这么大,应该是不可能的。首先,要检查自已的检测方法和抽样方案是否正确,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如3M测试片法)做一下对照。另外,还可以做实验:从工厂发货到客户手中大概要多长时间,把同一个批次样品进行对照检验。就可以证明是否可信。另外,生产过程灭菌后的后序污染不可忽视,其实这往往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
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公共场所的。如果楼主希望有一个对于餐馆厨房(主要是冷盘切配间)的微生物规定,看来只能自己制定了。
-
看你具体是做什么食物,什么做法,比如油炸裹粉他可以是为了给食物加一层酥脆的面衣(天妇罗),也可以是为了在食物外层蘸上一些小颗粒的东西让食物口感更丰富(吉列猪扒、麻花、煎堆)。如果是煎食物裹粉是为了让一些容易煎得散开的食物粘合、表面紧实(煎鱼扒、煎肉饼)。而炒的时候很少裹粉,但炒菜也有一个步骤类似裹粉的,那就"打芡",目的是为了让菜汁边粘稠,使一些不容易入味的食材也能挂上汁(炒豆角、炒藕片、炒通心菜)。而无论煎闷炒炖焗,我们腌肉的时候都会裹上一点点生粉,这样可以让肉更能锁住肉汁、口感更嫩滑。
-
GB 16321-2003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 前言明明写了,取消了总糖、总固体和酸度指标。那06版的审查细则可以不用理他。乳酸菌产品标准执行21732,肯定不可能执行被废弃的标准。
-
酥油就是奶油,就是从奶中分离出来的以脂肪为主的半固态物。 起酥油是食物加工中使烘烤、油炸类食物变得松脆的脂肪,可以是猪油、牛油等动物脂肪,也可以是氢化植物油等半人工脂肪。
-
白砂糖稳定。。。不建议用单糖
-
不在GB 2760的加工助剂名单内,就不能用。
-
果汁饮料中清汁一般也就是苹果汁、梨汁容易出现二次沉淀,多数原因是前处理酶解不充分造成的,后期即使加硅藻土过滤也还是容易出现沉淀的。如果有超滤设备,添加絮凝剂应该可以减少一部分沉淀。
-
双甘油脂肪酸酯基本没有乳化作用,三甘油脂肪酸酯是油脂,只有单甘油酯是乳化剂。单、双甘油酯是一种乳化剂,但起乳化作用的是单甘酯。单、双甘油酯是没有经过严格分离提纯的混合物,所以价格会比单甘酯便宜。
-
蓝莓里面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可以保护眼睛,减轻眼睛的疲劳感,只是起辅助作用。所以是可以护眼的,只是缓解眼部疲劳,但是并不能治疗眼部疾病。
-
可以使用一些ERP管理软件,比如金蝶的k3,这是一款可以做帐,管理进销存的适合中小企业的管理系统。
-
你可以了解一下:产品标准的定义:规定产品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产品标准的要素:适用性的要求、术语、取样、检验、包装和标签等方面的要求,有时还可包括工艺要求。出处: GBT 20001.10-2014 标准编写规则 第10部分:产品标准.pdf (942 KB, 下载次数: 0) 没有规定产品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的标准都不可以做产品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是一样的。